春節貼“福”字

春節貼“福”字

春節貼“福”字

春節貼“福”字

春節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據《夢粱錄》記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掛鐘旭,釘桃符,貼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貼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 

“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說。明太祖朱元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準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后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馬皇后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漳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后。

不過,倒貼“福”字的做法,作為一種巫術手段,只用於某些非正常的情境和某些特殊的地方,並非古人的普遍做法。舊時,“福”字倒貼一般出於以下三種情況:其一,窮愁潦倒的人家、災禍連連的人家為了脫貧和轉運,採用倒貼“福”字這種巫術手段以強扭命運;而富裕、小康之家,平靜、和順之家貼“福”字則一概堂堂正正。這正是為什麼在故宮、府邸和大戶人家的宅院,不論是磚雕的、木雕的或書寫的“福”字,總見不著倒放的。其二,為了討口彩,用遊戲的方式所表達的祈願。除夕貼“福”字時,大人有意將“福”字倒貼,然後會問自家的小孩:“我家的福字怎麼樣?”孩子說:“我家福倒(到)了”,就算討得了口彩,於是全家為之高興,大人從衣袋裡掏出糖果塞給孩子,孩子一走,就把“福”字正過來,只是短暫地做了一個遊戲,旨在從孩子口中討得口彩和吉利。其三,寫有“福”字的紅紙有大有小,斗方大字貼於門上、牆上等處,一律正貼,而小若巴掌的小“福”字用來貼於器用上,確有幾處倒貼的:馬桶、尿壺、痰盂、垃圾桶、汙水盆等。汙穢倒出時,則“福”字就正過來,以討得“穢出去,福進來”的吉利。這三種情況被當代人混淆,只知道跟著潮流去倒貼“福”字,以淺近的“福倒,福到”的諧音理解,取代了這一春節文化符號的豐富內涵,實在是一種潮流性的誤讀。

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過去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說法,“福”字以前多為手寫,現在市場、商店中均中出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