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主和派千夫所指,主戰派卻名留青史,秦檜、岳飛為代表,何為

戰與和從來就是相剋相生的,從來沒有單一的和與戰,否則就變成了極端的軟弱和窮兵黷武了,凡事都有個平衡,需要放在相應的社會環境和時代下去討論與分析。

不管是和還是戰,放在國家的高度而言,這是一種政治行徑,沒有所謂的正確還是錯誤,只有從王朝利益出發的值得與不值得。而我們很多人都在一定的程度,主觀的偏向於戰,認為這才是對國家的熱愛和維護,而主和則是主觀臆斷的投降和軟弱可欺。

南宋主和派千夫所指,主戰派卻名留青史,秦檜、岳飛為代表,何為

而這個問題,我們可以以南宋那錯綜複雜的局勢為例,來解惑大家的疑慮。

北宋末年經過靖康之難,國家淪喪,中原被金軍所佔據,徽欽二帝被擄,連帶著皇宮中的數千妃嬪和宗室大臣都成為了敵人的祖上之肉,中樞開封丟失,君父被奴役,難怪華夏民族一時間奮起反抗,有識之士精誠團結於宋高宗所建立的南宋小朝廷之旁,一副誓要重整河山的架勢。

有士氣那是好事,希望收復失地也算是民心可用,可是如果僅僅為了雪恥而不考慮雙方體量的巨大差距,這也是莽撞的,須知,君子報仇十年不晚。自金朝佔據中原廣大土地後,他們先後設立了偽楚和偽齊等傀儡政權,而且多次派遣完顏宗弼等率軍南征,宋高宗還一度逃亡到了海上,可謂是提心吊膽,日夜不寧,這也就對後來宋高宗對待金朝的態度一直是軟弱的而可以理解了。

南宋主和派千夫所指,主戰派卻名留青史,秦檜、岳飛為代表,何為

此時的南宋立足未穩,根基薄弱,國庫空虛,兵力並不充足,如此之際,主和絕對是比主戰更加的具有實施的可能性,從利益出發,更能保證新生朝廷的穩固。此時,南宋急需要休養生息,給予其以充足的養分。但是從來和平就不是靠著軟弱稱臣而換來的,唯有能戰敢戰方能言和,幸好,南宋在岳飛、韓世忠和張浚的努力下而保住了江南半壁,在經過祈降和稱臣納貢的委曲求全下,南宋迎來了休養生息的寶貴時間,短暫的和平到來了,這是由戰作主導,以和為手段所帶來的。

南宋主和派千夫所指,主戰派卻名留青史,秦檜、岳飛為代表,何為

同理,南宋末年的崖山海戰,可謂是可歌可泣,十數萬軍民眾志成城,不屈從於蒙古的鐵騎,誓要抗戰到底,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令人所感動,這也是華夏賴以存亡的文化底蘊,曾有日本人這麼說過“崖山之後,再無華夏”,這無疑是誇大其詞,可卻也不得不承認,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隨著陸秀夫抱著小皇帝跳海而宣告了破滅,十數萬軍民慘死,國家淪喪,已經是不可挽回的事實,從那以後,開啟了華夏繼蒙元和滿清定鼎九州的亡天下之局,敢戰願戰,讓我看到了華夏這個族群在危難之際所爆發出來的強大凝聚力和士氣,可是如若早期南宋對自己和敵人的戰力有清醒的認識,而改變戰略意圖,以合縱連橫為手段,聯合四方勢力,如西夏、金朝、大理等共同合圍蒙古,迫使其達到和平的目的,相信這是完全有可能的事情,晚年的金朝和南宋都病入膏肓了,可是他們的體量巨大,在沒有進行政治上剜肉療傷的改革之前,休戰止兵,雙方主和如此絕對是雙贏之局,可恨的是金朝吃了蒙古的虧,竟然反過來想要在南宋身上而找回場子,難怪宋廷統治者一改聯金抗蒙的策略而一同滅亡了金朝,這次的主戰雖然是大快人心,報了靖康之恥一箭之仇,可是卻也為後來蒙古滅宋掃清了障礙,那你能說,此次的主戰策略就是對的嗎?一切事情都是相對而言。

南宋主和派千夫所指,主戰派卻名留青史,秦檜、岳飛為代表,何為

話說兩頭,南宋建立時間雖短,可是卻也出現了不少的名將,如宗澤在臨死前喊出的的“過河!過河!過河”,就可見將士士氣高昂眾志成城,無不想要一雪前恥。南宋中興四將也是各個實力非凡,岳飛的那首《滿江紅》讓人激動不已,“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多麼的壯懷激烈啊,壯哉,有如此盡忠報國之將,南宋絕對不會苟延殘喘於江南半壁。

事實也的確如此,岳飛逐漸以軍功而被傳唱,他一生南征北戰,參加大小戰役過百場,幾乎沒有什麼敗績,參加健康之戰收復健康;於第一次北伐襄陽之戰,收復六郡之地;郾城會戰殺的金軍屍橫遍野;又打出了潁川大捷,朱仙鎮大捷,直搗黃龍,讓得金軍發出了“撼山易,憾岳家軍難”的無盡感慨,此時的南宋軍民正是精誠團結,鬥志昂揚,岳飛也願一肩挑起北伐收復中原的重任,可是宋廷以高宗為首的秦檜集團喊停了。

南宋主和派千夫所指,主戰派卻名留青史,秦檜、岳飛為代表,何為

秦檜隆重登場,他是主和派的代表,而岳飛則是主戰派的代表,值此之際,雙方碰撞出的火花絕對是水火不容的,從當時的局勢看,南宋雖然新生,卻也於江南站穩了腳跟,獲得了有識之士的擁護,而在張俊、韓世忠、劉琦和岳飛等名將的帶領下,打出了一場場漂亮的會戰,讓得金軍的囂張氣焰而打熄了,不再認為在對南宋之戰中還有什麼優勢可言,於是他們想到了用秦檜來作為政治力量,阻擋岳飛的北伐。

十萬岳家軍此時枕戈待旦,一路開拔,卻被十二道金牌給緊急召回,岳飛此時的心情可想而知,主戰的軍士們無不心不甘情不願。秦檜要求主和,這正中宋高宗的下懷,高宗可並沒有什麼雄心壯志要一匡天下,他只不過想著的是自己的江南半壁這一畝三分地而已。那麼北伐的岳飛如若得到高宗的支持就能夠收復中原嗎?答案是可能,卻不絕對,畢竟金軍戰力還是很強的,而且金朝統治者也曾提出以政治之力來瓦解北伐之勢,所以可能性也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大麼大,不過這卻是多年來最有力的契機。

南宋主和派千夫所指,主戰派卻名留青史,秦檜、岳飛為代表,何為

秦檜身居高位,於關鍵時刻卻提出終止北伐,當然他一直都是以主和的姿態而迎合高宗,南宋朝廷除了少部分朝臣,大眾對金軍還是恐懼的,以秦檜為首的主和派大多是基於對自身利益的考量,他們將之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由此而委曲求全,換來的是金軍不平等的和議。

1141年,在軍事上佔據優勢的情況下,宋廷與金朝達成了《紹興和議》,而所謂的和議,乃是稱臣納貢,割地賠款這些不平等條約,以此來換取屈辱的和平,用如此的方式達到止戈修兵的目的是在是令人可嘆。明明有重新為人的機會,卻偏偏要點頭哈腰,看來人一旦跪久了,就成了習慣。

南宋主和派千夫所指,主戰派卻名留青史,秦檜、岳飛為代表,何為

秦檜和高宗主和的目的達成了,主戰的岳飛也就沒有了利用價值,“莫須有”的罪名,一代民族英雄魂歸風波亭,留下了千古的遺憾,冥冥中唯有那句“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在反覆的吟誦。

縱觀南宋一朝,特別是岳飛時代,將領們是偏向於主戰的,在軍事上也的確是能戰和敢戰的,可是文臣集團卻大部是主和的,他們的勢力掌控著朝政的走向,以秦檜為首的主和派屈從於割地賠款,沒有統一的政治環境,而且是水火不容的政治角逐和傾軋,在戰場上岳飛為首的主戰派贏得了契機,掌控了主動,卻於朝堂上敗給了主和的秦檜,以及主張苟延殘喘的宋高宗。

南宋主和派千夫所指,主戰派卻名留青史,秦檜、岳飛為代表,何為

所以我們而今看到了南宋當時的主和派被人千夫所指,遺臭萬年,而主戰派卻是名垂青史,岳飛更是被尊為民族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