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什麼心理讓你控制不住自己的手?強勢科普下

進入11月,空氣中“雙十一”的氣息似乎漸漸濃郁起來。忙碌的快遞,時不時的打折信息推送,人們臉上神秘的微笑,構成一道獨特的11月風光。

大家到底怎麼過“雙十一”?這手到底剁不剁了呢?

雙十一,什麼心理讓你控制不住自己的手?強勢科普下


面對“雙十一”,你還會那麼淡定嗎


“今年不買了,因為我在‘雙十一’之前該買的都買好了。”頭戴黑色鴨舌帽、身穿淡色風衣的張小姐,語氣裡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冷靜。

張小姐談到在網購的時候,那些價格合適,性價比較高,自己又正好用得上的商品,容易讓自己產生購物的衝動

一位戴黑框眼鏡、身穿白色襯衫搭配黑色外套的張先生表示,“雙十一”自己打算網購一些平時捨不得買的飾品,如皮帶等。“就是買平時有需求,剛好又比較便宜的。”張先生說,自己買東西不會受周圍人影響,自己想買啥就買了。

“不買,‘雙十一’快遞太堵了。”帶著男朋友逛街的繆小姐說,前段時間自己在網上買了紙巾等日用品,還和朋友拼單買洗髮水。

“我們老年人都不買東西的,要買都是子女去買,‘雙十一’對我們沒有用的。”對於“雙十一”,年過80歲的錢阿姨說,自己不會用支付寶,但往年“雙十一”小孩買的東西還是挺多,尤其是衣服、食物。


雙十一,什麼心理讓你控制不住自己的手?強勢科普下



在各大電商營銷宣傳的狂轟濫炸下,大家的心態都表現得出乎意料的冷靜。這種節前的理性真的是大勢所趨嗎?

浙江大學,諮詢心理與行為科學系副教授張萌老師談到“經驗的作用會使大家更趨向理性。”

張萌說,“雙十一”從2009年就已開始,如今已走過十年時間,人們在一年年的購物中逐漸積累經驗,曾經購買了不該買的東西的經歷讓消費者在面對下一次消費時,能顯得更為理性。“不過大家對於目前自己的這種理性狀態仍不可過於自信。”

張萌說,提前1個月或1個星期去詢問人們關於“雙十一”購物的態度,和在“雙十一”當晚12點去觀察他們的購買行為,兩者之間可能會出現很有趣的差異。這是“心理距離”在作怪。

事到臨頭,人的思維更容易被一些具體的細節所霸佔。例如,‘折扣好大啊’等想法,從而喪失具有全局性的理性思考,如‘我需要這件東西嗎?’‘我是否有更好的替代選擇?’等,從而變得更加衝動而盲目。

雙十一,什麼心理讓你控制不住自己的手?強勢科普下


心理學的“解釋水平理論”認為,“心理距離”會影響到人們對於事物的認知和決策,這些心理距離包括時間距離、空間距離、社會距離以及概率。

研究發現,心理距離較遠的時候,我們傾向於採用較高的解釋水平,但是隨著心理距離的接近,人們對於事物的解釋水平則會降低,喪失原本具有全局觀的理性決策。

“優惠券策略”、“集體狂歡”

是盲目消費的兩大陷阱


那麼,到底是哪些因素會造成我們在“雙十一”失去理性,衝動消費呢?

《心理科學》的研究發現,人們在網購中過於看重一件商品有沒有足夠多的評價數,而相對看輕這件商品的評分有多高。

換句話說,在相同的條件下,消費者更加青睞銷量可觀的“爆款”,而不願為那些“叫好而不叫座”的商品埋單。

“這是從眾心理在作怪。”張萌說,從眾幾乎是人的一種本能,這是規避風險的方式。購物前參考一個粉絲數眾多的公眾號測評,同樣是從眾心理的反映。

雙十一,什麼心理讓你控制不住自己的手?強勢科普下


“當你無法得到某個對象的具體信息時,便會依靠大多數人的選擇做決定,因為它有更高的可能性,會是一種更安全的選擇。”

在“雙十一”,狂歡式節日的打造便是很好利用了從眾心理。節日的宣傳給了你一種印象‘啊,大家都會這麼做’,潛意識裡的從眾心理會使你不由自主加入‘爆買’的行列。‘雙十一’在主觀層面上人為設置了一個從眾的情景。

此外,“優惠券策略”又是讓大家淪陷的第二個衝動消費陷阱。

心理學上的一個小實驗:

1)給實驗對象200塊,其可以直接拿走,也可參與五五贏面的賭博遊戲,如果贏了,能再拿到300塊;但如果輸了,原先給的錢會被收回。這個時候大部分人會拒絕參與這場賭博。

2)先送你500塊,之後又收回其中的300塊,你可能拿回這300塊,但必須贏下後面的賭博,如果放棄賭博只能拿到200塊,本質上,這是與第一種情景完全相同的兩個選擇,但這個時候大多數人卻會做出與第一種情景全然不同的選擇,選擇賭這麼一把。

“優惠券策略也是如此,在想象的層面給了你幾百的優惠額度,但在現實中其實什麼也沒得到,拿到優惠券之後容易有‘如果不買就會有損失’的感知。”

這時,消費者就會不由自主地被商家的策略所操縱,買下更多商品。“優惠券策略雖然老套,但一直是非常有效的營銷策略。”


雙十一,什麼心理讓你控制不住自己的手?強勢科普下



那麼,這些“剁手”策略是不是對某些人群特別有效呢?或者,它們其實是一種老少皆宜的策略?

目前研究中多使用青壯年群體作為研究對象,但在某些現實情境下,這些策略很有可能對老年人同樣有效。“老年人與青年人的差別主要在於,兩者之間對於物品價值比的概念不一樣。”

很多老年人是過苦日子過來的,對錢看得比較重,但並不代表他們不會受購物的誘惑。他們最在意的是看這些錢能換多少東西,這些東西值多少錢。

“除去這種主觀價值上的衡量,不同群體在從眾、‘消費券策略’的抵禦能力上差異應該不大。”張萌說。

購物面前如何理性?

專家支招:下單前試著拉開心理距離來思考


說了這麼多關於購物節的衝動因素,那麼,到底該如何培養健康的消費心理,避免衝動消費呢?這裡還是要用到“心理距離”的概念。

要在這樣的節日中保持理性,最關鍵的是購物時人為地拉開心理距離。在下單前,可以跳出來想一想,明年的“雙十一”,你還會買這些東西嗎?

或者想象此時買這些東西的人不是你自己,而是你的某一位朋友,在這樣的情況下你是否會勸說他買這樣東西?這樣想過之後,你在購買時往往能表現得理性。

雙十一,什麼心理讓你控制不住自己的手?強勢科普下


心理學實驗發現,人在為自己選禮物時,更傾向於一些不太健康的選擇,如高熱量的巧克力,華而不實的東西;而當他為自己朋友選禮物時,則更多從功能性和實用性角度考慮,選擇更為理性。這就是“心理距離”的作用使然。

因此,下單之前適當構建“心理距離”,從朋友角度思考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避免更多衝動消費的出現。

延伸·你聽說過快遞綜合症嗎?


快遞依賴症,即對快遞的依賴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不僅買個化妝品需要快遞,連買菜、買袋瓜子、花生、衛生巾也都頻繁叫著快遞,甚至連新人發喜帖,早上買菜或搬家也託快遞公司來辦,這種具有頻繁使用快遞行為的人稱之為患有快遞依賴症。

白領們對快遞的依賴已經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有白領把一天的工作總結為三部分——網絡、電話、快遞。職場人把這種頻繁使用快遞的行為稱之為“快遞依賴症”。心理專家表示,過度依賴快遞可能導致神經衰弱。

此外,還有衍生的“快遞焦慮綜合徵”,其“症狀”是:習慣性不斷查看物流,訂下的東西到達前總在憂心它現在到了什麼地方,還沒發貨的就憂心到底什麼時候能發……總之從下單開始就間歇性心神不寧。

快遞依賴症的主要特點:1、網購替代逛街;2、購買各種奇特物品;3、接收物品小心翼翼;4、買菜也叫快遞;5、快遞當搬家公司用;6、五花八門的物品皆用快遞。

快遞依賴其實並不划算


網購的收貨過程,大家並不陌生。

一般情況都是在千條萬選後開始訂購;等發出單之後,就開始期待了,時不時的總會查查物流信息。

估摸著快到的時候一直關注著自己的手機,生怕快遞員來送東西找不到人;快遞來了,驗貨,把玩買到的東西。

這些看似很簡單的環節,對工作效率有著很大的影響。

為什麼我們總是控制不住買買買


心情不好,那就去購物唄

很多人在心情不好時選擇了購物,而且不買對的,專買貴的。可是為什麼花錢就能讓人心情好呢?科學家說:因為這樣可以提升對自我的評價。

高價購物,修復自我

人們常常把自己擁有的物品看作自我的一部分,當自我受到傷害時,所擁有的物品能起到恢復的作用,價值較高的物品能夠幫助我們提高自尊。

所以,當受到負面情緒影響時,很多人會將購物作為補償。研究者進一步發現,當人悲傷時,他不僅僅想要購物,更想要買貴的商品。

卡耐基梅隆大學的辛西婭•E•克萊德(Cynthia E. Cryder)教授通過實驗發現,消極的情緒會提升人們購買物品的花費。也就是說,人們在悲傷的時候更願意花錢。

雙十一,什麼心理讓你控制不住自己的手?強勢科普下


偷偷告訴你,英國心理學家發現,女性在月經週期最後10天左右更易產生購物衝動,這是由於女性在月經週期中會因體內荷爾蒙的變化,引起不良情緒,如壓力、抑鬱和生氣,而購物是女性應對不良情緒做出的選擇。

“剁手黨”大多都是“完美主義性格”


“不買心慌手癢,買完又心痛敗家!買不起焦慮難耐,買多了又後悔不安!怎麼辦?”

除了“悲傷購物”外,絕大多數“剁手黨”都面臨著這樣的問題。

剁手黨的形成都是有原因的,性格特徵是基礎,環境會共同作用影響。家人要多給予關心與理解,尋找她瘋狂購物的真正原因,而不是一味地責怪與阻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