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自己打臉:“AI項目之母”的自動駕駛,成立6年卻裁員達200人

蘋果自己打臉:“AI項目之母”的自動駕駛,成立6年卻裁員達200人

瘋狂過後,殘局難收。如今的蘋果,正面臨著面最賴以生存的產品iPhone銷量慘淡,市場禁售,股市估值跌破八千億美金等此起彼伏的利空消息。因此,即便是曾經貴為世界第一市值的蘋果,都不得不收起自己廣闊的佈局,重新規劃未來的戰略發展。自動駕駛大裁員也是當初膨脹後的一種自己打臉操作。

最近,蘋果公司向美國CNBC透露稱,承認從自動駕駛汽車項目“Project Titan”中解僱了200名相關員工。蘋果公司這一舉動,被外界解讀為可能是放棄自動駕駛汽車的信號。駕享兄認為,面對自動駕駛這個“深坑”,即便是大如蘋果似乎也無力掌控。

初生:6年前將iOS搬進汽車

早在6年前的2013年,蘋果就涉足汽車領域了。當時這家公司就深謀遠慮地制定了“iOS in the Car”計劃,並在次年的日內瓦車展上展出了合作伙伴搭載的CarPlay——一套可以將用戶的iOS設備、iOS使用體驗,積極與一些汽車品牌合作,開發以汽車儀表盤進行結合的車載系統。

蘋果自己打臉:“AI項目之母”的自動駕駛,成立6年卻裁員達200人

2014年的蘋果,是資本市場的寵兒。駕享兄瞭解到,蘋果公司賣出2.43億部iOS設備和1900萬部Mac,創造有史以來銷量最高,手機產品iPhone 6銷量更是達到驚人的1.69億部,同比2013年銷量增長13%,而這款爆紅手機也被國內人士熟悉的稱為腎6;在金融市場上蘋果對自己的股份進行了 7:1分割,並且在股票回購計劃上追加了300億美元(總數有效的提高到900億)。這種操作使紅利增加了8%,讓股東及股票持有者欣喜若狂。2014年11月28日當天,蘋果股價更是達到118.93美元,可謂財大氣粗。在產品市場和金融市場一片形勢大好的背景下,蘋果公司開始了自己四處擴張的“不務正業之路”——怒砸30億美金收購Beats,並秘密組建自動駕駛汽車團隊,代號“Project Titan”。

在隨後的2015年,蘋果公司挖來了特斯拉負責整車研發和製造的高級副總裁道格·菲爾德(Doug Field)、大眾汽車集團的首席數字官約翰·瓊沃思(Johann Jungwirth)、福特車身結構和衝壓專家安德拉·坎貝爾(Aindrea Campbell)、保時捷919技術總監亞歷山大·海辛格(Alexander Hitzinger)、特斯拉負責工程研發的副總裁克里斯·波里特(Chris Porritt)等等高管,希望借用這些已經在汽車領域的知名人士,在研發自動駕駛汽車的賽道上實現“趕、齊、超”的三步發展。

起勢:從獲得許可到定位“AI項目之母”

接著,蘋果買下了3個與車相關的頂級域名:apple.car,apple.cars和apple.auto準備作為蘋果自動駕駛汽車投放市場後的官方網頁,並在2016年向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 NHTSA )提交了意見,支持當時的自動車輛政策。儘管其公共計劃尚不清楚,但該公司一年後,就已經成為加州第30家獲得自主測試許可的公司。

蘋果公司的自動駕駛項目“Project Titan”相對於Goolge和特斯拉投入是較晚的,卻並不意味,蘋果公司只願意留在那些先起步公司的後面做一個陪跑者。2017年6月份,蘋果CEO庫克首度對外公開蘋果公司的無人車戰略,同時將無人駕駛技術定位成“AI項目之母”的高度,就足以證明,這家公司已經將“Project Titan”作為發展的重點之一。

蘋果自己打臉:“AI項目之母”的自動駕駛,成立6年卻裁員達200人

蘋果公司對於自動駕駛汽車貫徹著自己創新的概念,例如希望研發的汽車可以像飛機的空中加油機一樣,可以通過“連接臂”來共享電池系統,亦或讓無人駕駛汽車與iPhone、iPad或MacBook等蘋果設備同步,當汽車遇到緊急情況需要人類接管時,發送警報提醒正在使用這些設備的用戶及時接管汽車,還有開發靜音車門、沒有方向盤和油門的內飾、如何AR/VR設備裝備到車內、應用球狀輪胎和更為美觀的激光雷達測試儀等等。作為一家始終堅持創新和藝術設計的巨頭,蘋果對於自動駕駛的憧憬非常遠大。

除了追求超脫的創新,蘋果公司對於無人駕駛的投放力度也是無比巨大,在過去的2018年7月,美國聯邦調查局(FBI)指控蘋果公司前員工竊取了商業機密的訴訟文件,曝光了蘋果公司“Project Titan”項目團隊最多可達5000人規模;而到了2018年9月份,蘋果的自動駕駛測試車已經超過70臺,這一數字僅次於通用汽車的Cruise與Google的Waymo。

蘋果自己打臉:“AI項目之母”的自動駕駛,成立6年卻裁員達200人

但作為一家消費品為主的科技公司,蘋果公司因為缺乏製造汽車經驗的先天缺陷,在後來的自動駕駛進程中,大部分依然是與傳統車企嘗試合作。在這一系列試探性接觸中,蘋果公司獲得的結果顯然非常不理想——從早先的加拿大的麥格納公司到之後寶馬、奔馳,在此期間還有日本車企日產、英國邁凱倫和國內的比亞迪都有過探討,均淺嘗輒止,並未達成合作。如今,儘管蘋果與大眾達成協議,共同研發自動駕駛的無人車,但前景依然不被人看好,此番大裁員200人,似乎也印證了其對自身自動駕駛的前景不太如意。

當資金實力、技術優勢、研發時間、製造體系等傾其所有後,蘋果公司卻在“Project Titan”面前,栽了跟頭。據國外媒體報道,如今,蘋果無人駕駛技術展現給大眾的印象更多依舊停留在硬件和設計層面,蘋果最為擅長的軟件開發、生態構建等還沒有任何優勢得到充分展現。一個小細節是,2015年蘋果斥巨資購買的三個域名也沒有啟用。相比於谷歌與特斯拉,都已經大面積的投放實驗運營、百度的阿波羅系列量產,蘋果對於曾經寄予無限希望的自動駕駛汽車產生了猶豫。某些方面,蘋果投入了數十億美金的自動駕駛業務,如今甚至不如百度擁有前景。

蘋果自己打臉:“AI項目之母”的自動駕駛,成立6年卻裁員達200人

對於CEO 庫克來說,十多年來第一次不得不在本月早些時候削減公司季度收入目標的時候,自動駕駛汽車的投入轉變成盈利的時間太長了。

2018年的iPhone銷售一直不景氣,新機型iPhoneXR 和iPhoneXs系列庫存堆積嚴重,特別是在中國,iPhone的出貨量為1090萬臺,低於上一年同期1400萬臺的出貨量,同比大跌22%,這是自2017年初以來公司在中國表現最差的季度。在遭遇主營業務持續走低的情況下,蘋果與高通的官司又糾纏不清。

蘋果自己打臉:“AI項目之母”的自動駕駛,成立6年卻裁員達200人


在自動駕駛領域,目前“Project Titan”依舊在運營,但隨著這次大裁員,讓更多資深觀察人士相信,對於自動駕駛這個“深坑”,即便是大如蘋果似乎也有被打臉的時候,或力不從心的心悸,難以自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