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的“臺灣村”:一半以上村民是高山族後代,男女老少煙不離手

河南的“臺灣村”:一半以上村民是高山族後代,男女老少煙不離手

導語:河南的“臺灣村”:一半以上村民是高山族後代,男女老少煙不離手

很多河南人學根,都會說:為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因為宋元年間中原地區連年征戰,到了元代又沒有得到很好的休養生息,致使明初時候中原地區人煙凋零,千里沃土無人耕作,因此明太祖下令將人們從人口密集的山西地區遷移到中原黃淮流域,現在河南乃至中原地區的人都普遍認為自己是從山西遷徙過來的。

河南的“臺灣村”:一半以上村民是高山族後代,男女老少煙不離手

但是也有例外,比如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村莊,這個村莊是位於河南省鄧州市張村鎮的上營村,這裡跟其它中原地區不一樣之處在於,村中超過一半的人都是高山族的後代,共計超1200人,因此這裡也被稱為中原“臺灣村”。為什麼地處中原內地的上營村,會有這麼多臺灣高山族的人呢?他們為什麼會千里迢迢來到這裡安家落戶呢?

河南的“臺灣村”:一半以上村民是高山族後代,男女老少煙不離手

本來村中人屬於高山族後代的說法,只是在村民口中代代相傳,並沒有人能提出直接證據,直到一戶陳氏人家發現了清同治年間編纂的陳氏族譜,才證實村中陳氏真的是高山族後代 。而之後,村中其它幾個大姓,周、林、黃、蔡也先後找到各自的家譜,這些家譜中都詳細記載了祖先從臺灣遷徙至鄧州的歷程及發展歷史,因此這些口口相傳的說法變成了史實,大部分村民的高山族血統也得到了證實。

河南的“臺灣村”:一半以上村民是高山族後代,男女老少煙不離手

據說當年鄭成功收復臺灣之後,歸降清廷,帶領在臺灣發展的部下來到內陸,進京面聖。行至河北境內時得到朝廷命令,就地解散,因此部隊向南疏散至中原各處,而部將“伊羅思那”在鄧州與當地姑娘結婚,之後雖屢經飄零,仍選擇定居鄧州,後代繁衍至今已傳13代。

河南的“臺灣村”:一半以上村民是高山族後代,男女老少煙不離手

“臺灣村”中的居民生活習俗仍保留著臺灣地區的特色,在衣著上,與中原人相比,他們的上衣都不設衣領,袖子也很短,褲子也都很寬鬆,保留著較大的高山族特點,也很適宜于田間勞作。而且他們的飲食與中原人也有很大不同,中原地區是小麥之鄉,大部分人都偏向於吃麵食,而“臺灣村”的人偏愛米飯,而且都很喜歡吃魚。

河南的“臺灣村”:一半以上村民是高山族後代,男女老少煙不離手

“臺灣村”的民俗節日也與中原地區有所不同,每年臘月二十四祭灶的時候,他們都會蒸“頂子饃”,這種饃用糯米染色,象徵著自己的祖先對朝廷有功。每年三月初九的寒食節,他們要穿上高山族服飾,齊聚祠堂載歌載舞,緬懷祖先,而且當天他們吃飯還不能見太陽。“臺灣村”的人不論男女老少都愛抽菸,而且煙不離手,這種現象在全國各地都不多見。

河南的“臺灣村”:一半以上村民是高山族後代,男女老少煙不離手

“臺灣村”現在開發了高山族特色的牌坊樓、媽祖廟等20多處名勝,不僅展現出高山族特有的民俗信仰,也證明了兩岸一家血濃於水的親情。中原地區獨特的“臺灣村”,風俗習慣都於中原不同,你會來看看嗎?右上角點擊關注,瞭解更多河南事兒!

河南的“臺灣村”:一半以上村民是高山族後代,男女老少煙不離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