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可解大國爭端?

儘管《人民日報》發文突出強調了燃料電池的重要性,但清華工業開發研究院朱德權教授依舊認為“拔得不夠高”。在1月13日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朱德權表示:“氫能源是全球分工與分享的新領域,是不用打仗的領域。”

氫能可解大國爭端?

氫能作用大

發展氫能源既可顛覆傳統能源產業,也能緩解大國爭端。

國家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目的是緩解我國的能源安全問題。然而,純電動車不能滿足量大面廣的遠程公交、雙班出租、城市物流、長途運輸等市場需求。為此,全國政協副主席、致公黨中央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在《人民日報》撰文稱:“應及時把產業化重點向燃料電池汽車拓展。”國家級媒體發文強調燃料電池重要性,該產業有望迎來更大發展。

可是,在朱德權看來,國家對燃料電池的認識還需要進一步拔高。他指出:“燃料電池汽車只是氫能源的一種實現形式,氫能源將對國民經濟結構產生重大影響。首先,燃料電池汽車大規模應用後,氫能源將顛覆交通行業。其次,從傳統能源向可再生能源過渡過程中,氫能源會顛覆能源產業。”更為重要的是,在朱德權眼中,氫能源還是解決大國爭端的法寶。

中國經濟從數量型增長轉向質量型增長,觸及到美國利益,是導致中美爭端的重要原因。朱德權認為:“過去,在數量型增長階段,中國處在傳統產業鏈低端。那時中國與美國很好相處,因為中國做低端,美國做高端。美國乾的活越來越少,賺的錢卻越來越多。在那個全球分工與分享的時代,中國長胖了。而今,中國製造往產業鏈上游發展,搞到芯片層面了,衝擊到了發達國家的利益,爭端將不可避免。經濟質量型增長的本質是全球產業鏈的破壞與重塑,美國人如果放任中國繼續發展,就意味著他們沒活幹了,發達國家在傳統產業鏈上會走向滅亡,貿易戰怎麼可能不打呢?”簡言之,只是在傳統的產業鏈裡面爭上游,中國發展一定會遇到巨大阻力。

發展氫能源將使得大國之間重回分工與分享時代,對於緩解大國爭端起到重大作用。朱德權表示:“從產業發展看,氫能是全新領域,中國可以繼續和全球進行分工與分享,從而避免了爭端。從體量看,氫能將影響全球超過1/4的GDP,各國一定要在合作的基礎上才能取得突破性進展。全球的合作我們靠什麼呢?第一靠技術,第二靠巨大的市場規模。”

顯然,跳出燃料電池汽車領域,而從新興產業帶動能源革命的角度看待氫能,朱德權看到了中美和解的希望。

氫能可解大國爭端?

中國氫能優勢何在?

在朱德權看來,中國發展氫能,特別是燃料電池交通有特殊的優勢。

“發展氫能源我們有三個長處是外國人沒有的。”朱德權認為,“首先,中國有豐富廉價的氫能資源,將引領全球發展。在中國,僅僅一個氯鹼行業100萬噸的工業副產氫氣,就可以供200萬輛汽車使用。氯鹼算小的,中國還有焦化廠、鋼廠、石化廠的脫氫裝置,能夠製造更加巨大的副產氫,這是其他國家都沒有的。其次,我國氫能源應用有廣闊的市場前景。我到日本、韓國、德國、挪威,這些地區的氫氣最低使用成本是8美金,加氫站還不掙錢。中國的工業副產氫氣已經能夠做到4美金交給用戶,並且制氫、儲氫、運輸氫都是可以掙錢的。同時,中國的商用車有巨大的市場切入口,這是其他國家沒有的。第三,中國補貼力度很大。補貼之後,我個人覺得現在的技術水平基本上可以讓FCV燃料電池汽車和普通的物流車、公交車做到等價了。”在朱德權看來,中國不但有發展氫能源的全產業鏈優勢,而且有廣闊的市場。在政策推動下,以燃料電池汽車為代表的氫能源有望實現快速發展。

同時,朱德權也提出了制約氫能源產業發展的兩大短板。他指出:“其一,我國氫能源產業鏈不完整、不配套。與日韓大公司在主導推動不同,我國涉足氫能源領域的幾乎全是創業企業和技術部門。由於規模太小,導致成本居高不下。其二,關鍵零部件和產品的差距較大,加氫站的關鍵部件都是發展過來的,沒有進行深入研究,如果一個加氫站炸了,我們這個行業就完蛋了。”

在朱德權看來,發展氫能源目標定的要高,但具體操作一定要穩。他強調說:“我認為燃料電池動力系統是可以做到每千瓦時60美金的,那時候我們不需要補貼氫能也將飛速發展。同時,中石油、中石化開始幹油氫混合站了,我跟他們交流的時候,再三強調安全第一,千萬別出事情。”

顯然,即便是把氫能源看成解決大國爭端利器的朱德權,也認為現在的氫能源太熱了,一定要慎重穩健地發展。

氫能可解大國爭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