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養老困局——養老,中國人最缺的是什麼?

有存款、有房子、有養老金、有子女……為什麼還會擔心老無所依?長壽,這個幸福社會的象徵,會成為壓垮老後生活的最後一根稻草嗎?

我有存款,可是該怎麼花?

養老需要多少錢?前段時間,螞蟻金服和富達國際聯合發佈了2018《中國養老前景調查報告》,報告裡, 各調查對象們認為,每人至少需要有182萬人民幣的養老現金儲蓄。年輕一代的目標儲蓄更略低一些,認為需要163萬元才能過上舒適的退休生活。

中國式養老困局——養老,中國人最缺的是什麼?

(圖源:大貓財經)

關於養老需要多少錢的問題,這個調查可以說給了我們一個大概的標準,不過關於具體的養老所需金額,其實都源自於人們的預估,至於養老真實需要的存款數額,由於每個人對生活的追求不同,也不可一概而論。

可是,現在擺在老年人面前的最大問題,不是說存款有多少、夠不夠的問題,更多老人發出的疑問是:我有錢,可是這個錢要怎麼花?

花樣百出的保健品廣告迫不及待想要掏空老人的錢包;想花錢找個靠譜的保姆照顧自己的飲食起居,卻還要擔心遇到的是黑心毒保姆;好不容易養大了孩子,看著他們獨立工作賺錢,可是面臨高居不下的房價,身為父母又如何能做到袖手旁觀……養老,有足夠的存款,真的就能擁有幸福晚年嗎?

以房養老,怎麼養?

2018年8月10日,銀保監會發布通知,將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由直轄市試點推廣到全國。顧名思義,這是一款將住房抵押給保險公司以換取養老金的保險產品。聽起來這貌似是個不錯的養老選擇,可是現實真的能夠如人意嗎?

有網友稱,以房養老等於將孤寡老人"連根拔起"。這話確實揭露了殘酷的真相:拒絕或抵抗"連根拔起"的,不僅是老人,更是一個又一箇中國家庭。

老人與養老保險的關係,直接分成"有錢,不需要"和"沒錢,需要"兩個群體最為貼切。大多數老人既買不起又特別需要養老險,直接成為家庭和社會的負擔。"以房養老"則反其道而行之,巧妙利用反向抵押,將"數百萬流動資產"的限制擴大為"數百萬資產"——不必有現金,只要老人名下有房,就可以投保本來"富裕家庭專屬"的養老保險,成為"準·富裕老人",並在不依賴他人的前提下安度晚年。這些投保者與"真·富裕老人"的區別在於,後者可以將房產及其他資產留給後輩,實現家族的財富積累、階級上升,而以房養老者一旦去世,房產就被保險公司收走,只落得"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養老對多數家庭而言是個不輕的負擔,但也沒重到非得賣房。老人消費的大頭是醫療,生活在城鎮、有醫保兜底的老人不太害怕,而醫療外開支家人支援一下,一般也不至"賣房養老"——賣房養老沒必要,以房養老當然同樣不需要。

中國式養老困局——養老,中國人最缺的是什麼?

養兒防老已過時,老年孤獨誰能懂?

有人說,老年人的幸福不在於多少存款、有幾套房子,而是需要陪伴,可是物質條件的滿足尚且容易,精神方面的慰藉又豈是簡單可以實現的呢?曾有數據調查顯示,預計到2020年,全國獨居和空巢老年人將增加到1.18億人左右,這是一個無法不令人感到恐慌的數字。

不談未來,單表現在,面對著越來越快的生活節奏和越來越重的工作壓力,很多年輕人遠離家鄉和父母,獨自在外打拼,回家陪爸媽已經成為了一件極其奢侈的事情,數量日益龐大的空巢老人已經成為了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人群。國家社會都在呼籲兒女要常回家看看,多陪伴老人,減輕老年生活的孤獨感,可是說起來簡單,真正做起來又談何容易呢?尤其是一些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群,面對生活和工作的多重壓力,多陪父母,只能說是有心無力。

不差錢、不缺房,我為什麼還怕老?

總有一些年輕人覺得,老了,只要有錢有房,就能夠走好人生最後這段路,但是已經步入老年的人聽到這樣的論調,往往都會搖搖頭,感嘆一句年輕人的想法太天真。有錢、有房、有子女,為什麼晚年生活還是不快樂?

金錢、房子,不過都是冷冰冰的身外之物,年輕時我們為之奔波忙碌。到老了,一個人坐在空蕩蕩的房間裡,感受到的只有向四周無盡蔓延的寂寞而已。

所以,養老最需要的究竟是什麼?

說到底,養老所缺的不是金錢、房子和兒女,更需要的是讓技術服務於養老。如今社會早已進入技術高速發展的階段。怎樣讓技術更好得服務於人民、貢獻於社會,應該是需要各行各業共同思考解決的問題。將技術用於養老,開發智能家居、機器人,幫助老人解決切實的生活問題,開發陪伴屬性的機器人,讓老人不再面對空蕩蕩的房間發呆,而是隨時隨地都能有個說話的"人",同時也將子女從生活壓力中解救出來,讓他們可以更放心地在外打拼。

當然,科技養老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漸進、不斷髮展,而我們也應該對科技養老的未來抱有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