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代的上海灘,外表雍容華美,誰還記得蘇州河邊的藥水弄

解放前的上海,稱為“冒險家的樂園”。在市中心區,有整齊的柏油馬路和高樓大廈,有錢人住的是花園洋房,水、電、煤氣和衛生設備樣樣齊全。還有形形色色的遊樂場所,燈紅酒綠,夜夜笙歌。那些發了橫財的官僚、資本家和地主,聚集在這個“冒險家的樂園”裡,過著荒淫無恥的生活。

可是另一方面,普通百姓流盡血汗,卻連最低的生活也難維持。他們聚居在破爛、骯髒的棚戶區裡。棚戶就是住在草棚子裡的人家,比如蘇州河邊的藥水弄,閘北鐵路旁邊的蕃瓜弄和滬南肇嘉浜等處,都是規模較大的棚戶區。

四十年代的上海灘,外表雍容華美,誰還記得蘇州河邊的藥水弄

現在就講一講蘇州河邊的藥水弄吧。

這藥水弄位於滬西蘇州河南岸,因為這裡有英國人開的一個江蘇藥水廠,所以叫藥水弄。又因為這裡燒過石灰,所以又叫石灰窯。這裡,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還是一片荒野。後來,從蘇北等地逃荒來上海的難民,就在這裡搭起一個小窩棚,住了下來。漸漸,人越聚越多,就形成了一個棚戶區。到解放前為止,這裡住著四千多戶居民。他們都有一段辛酸的歷史,而吳積生就是其中的一個。

吳積生是蘇北鹽城人,家裡租種著地主的幾畝地。他十二歲那年,家鄉發生大水災,莊稼顆粒不收,地主逼租又逼得火急。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爹孃帶看他和兩個妹妹離開故鄉,撐一條小船,來到上海,在蘇州河邊石灰窯附近停下來。

四十年代的上海灘,外表雍容華美,誰還記得蘇州河邊的藥水弄

積生站在船板上向河面上望去,只見一艘接著一艘的小船停泊在一起。別人告訴他,這些破爛的小船就是一戶一戶人家,因為他們沒有能力到岸上去租房子住,只得住在船上。他向南岸一看,只見沿著河岸,到處是密密麻麻的小窩鋪。人站在那裡,比窩棚還高。爸爸告訴他,那就是藥水弄,都是窮苦人住的地方。積生知道,他有個親戚住在那裡。

積生跟他爹上了岸,就去找那家親戚。一路上都是狹窄、泥濘的小路。積生看見兩旁的小窩鋪,又矮又小。屋頂彎成個半圓形,是用蘆蓆蓋的。積生問他爹道:“這是住人的地方嗎?”爹說:“這叫滾地龍!窮人蓋不起房子,只好用幾根竹條,幾張蘆蓆,搭起這個小窩鋪,將就度日子!”

他們轉彎抹角來到親戚家裡。親戚住的也是“滾地龍”。積生本來長得很矮,可也得用力彎下腰才能進屋。一股潮溼的黴氣直衝鼻孔,屋裡黑洞洞的,地上鋪著一堆溼漉漉的稻草,稻草上堆著一攤破棉絮和幾件破衣服。主人熱情地接待了他們。他們來的目的,本想求這家親戚幫助找個工作。可是這家親戚早已失業了。

那時候,上海大批的工人失業,到哪裡去找工作呢?

後來,積生的爹做了黃包車工人,積生和妹妹天天背者一個破籮筐,到處拾破爛。積生他爹拉一天黃包車,交了租費,剩不了幾個錢,全家五口天天捱餓。

四十年代的上海灘,外表雍容華美,誰還記得蘇州河邊的藥水弄

每天,媽媽在深夜裡,站在“滾地龍”門口等著爹回來。可是爹每天總是帶著災難回來的:不是被外國兵打得頭破血流,就是黃包車被警察扣留了(警察藉口違反交通規則,將車子扣留)!要不就是被流氓搜了腰包。就這樣,媽媽每天等到的總是災難!

全家五口,餓得面黃肌瘦。不久,兩個妹妹都死去了!

積生象一棵野草,在風吹雨打中一年年長大。爹老了,跑不動了,於是他就接替了爹的職業,拉起黃包車來,年年月月。

這裡曾經流行著一句話:“寧坐三年牢,不住石灰窯!”

這裡還流行著一首歌:“吃水水不清,點燈燈不明,走路路不平!”

這裡住著四千多戶人家,可是沒有自來水,吃的是蘇州河裡又髒又臭的黑水。這裡更沒有電燈。入夜,到處一片漆黑,走路一不小心,就會掉到臭水溝裡去。整個藥水弄地區,地旁窪下,一下雨,到處積滿了汙水,到處是爛泥漿。人們走路,只好赤著腳在汙水和爛泥裡趟來趟去。特別是夏天,整個弄裡臭氣燻人,蒼蠅、蚊子到處亂飛。遇上大潮,蘇州河的水倒翟進來,家家戶戶就幾天幾夜浸在汙水裡。

四十年代的上海灘,外表雍容華美,誰還記得蘇州河邊的藥水弄

那時候,藥水弄到處都是大大小小的流氓、惡霸。他們象毒蛇一樣,混在勞動人民中間,敲詐勒索,為所欲為。你要搭一座小窩鋪,要送給他們五元“上樑費”。過年過節,要給他們送禮。年輕婦女不敢出門,一出來,就要受到那些流氓的侮辱。你要是反抗,就把你推進汙水溝裡。誰家的小孩穿一件新衣服,戴一頂新帽子,一出門,準會給那些流氓剝了去!這些事情,吳積生經歷得太多了。

那時,天花、麻疹、霍亂等疾病橫行,人口的死亡率高得十分驚人。特別是兒童的死亡率更大。有一位孫阿二老媽媽,她一共姊妹十四個,活下來的只有她和一個弟弟,其他的兄弟姊妹都活不到十歲就患病死了!藥水弄靠蘇州河邊有一塊空地,人們都叫這地方是“三十九間”。這裡天天堆滿了屍體,普善山莊(當時的社會慈善機關)三天不來收拾,就死屍成堆。國民黨政府對這裡的環境衛生根本不管,窮人得病,無錢醫治,只有挺著死去!吳積生的媽媽後來又生了兩個弟弟、一個妹妹,也沒有一個活下來!

提起火災來,那就更悲慘了。這裡都是矮小的“滾地龍”、草窩鋪。屋裡十分狹窄。燒飯、點燈,稍一不慎就會著火。這裡沒有水,沒有消防設備,草窩鋪又密密麻麻地一座連一座。一著火就很難撲滅。一家著了火,就蔓延到幾十家幾百家。有時碰到大風,火勢蔓延得更兇猛。老弱病殘更逃不出來,只能燒死在裡面。

秋冬乾燥的季節,常常會有火災。有時候一個夜晚,就發生三五起,搞得人心惶惶,不敢安睡。每一次火災,都有成群的人流浪街頭,無依無靠。有一年冬天,藥水弄發生了一場大火災,燒了一百多家,吳積生的家也被一把火燒光了,只好跟著爹媽流浪街頭,經過很多周折,才重新搭起一座小草棚,將就著住下來……

四十年代的上海灘,外表雍容華美,誰還記得蘇州河邊的藥水弄

解放後,藥水弄完全變了樣。政府在這裡築路,鋪設下水道,安裝自來水和電燈。住在這裡的窮苦人,生活逐步提高,居住條件大大改善。現在你走進藥水弄,根本看不到那種“滾地龍”和小窩鋪了,所看到的大多是磚瓦屋和板式的兩層樓房。弄堂裡鋪上了整齊的石子路。

吳積生怎樣了呢?他和妻子都是退休工人。解放後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女兒,一個個長得又聰明又健康。他們早就拆埠廠“滾地龍”,蓋了一座板式的兩層樓房。吳積生常常對孩子們講述解放前藥水弄的故事。

他告訴孩子們:“你們千萬不安身在福中不知福。解放前,我親姊妹六個,只活下我一個。我生了你們四個,就活了四個,你們都上學讀書有了文化,要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