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劇是否顛倒黑白?本宮、臣妾、娘娘等稱呼歷史上真實存在麼

影視劇是否顛倒黑白?本宮、臣妾、娘娘等稱呼歷史上真實存在麼

最近,隨著知否知否電視劇的熱起,網上出現了這麼一個話題,本宮、臣妾、娘娘等稱呼歷史上真實存在麼?對於本問題下紛紛認為“臣妾”不應連用用於自稱的回答,我只能說諸位要分清兩件事的不同:

1、道理上講,“臣妾”應否連用用於自稱?

2、歷史上看,“臣妾”是否曾被大量連用用於自稱?

臣妾,作為名詞,古來稱地位低賤者。

《尚書傳》說:“役人賤者,男曰臣女曰妾。”

《周禮注》也說:“臣妾,男女貧賤之稱。”

《戰國策·秦四》:“百姓不聊生,族類離散,流亡為臣妾。”注云“ 男為人臣,女為妾”。

所以也以“臣妾”指 臣服者、被統治者。

影視劇是否顛倒黑白?本宮、臣妾、娘娘等稱呼歷史上真實存在麼

如《史記·吳太伯世家》和《伍子胥列傳》有“請委國為臣妾”、“求委國為臣妾”語。《漢書·淮南衡山濟北王傳》有“以萬民為臣妾”語,《谷永杜鄴傳》有“方今四夷賓服,皆為臣妾”語,《後漢書·皇后紀》有“天下臣妾,鹹為怨痛”語,《南匈奴列傳》有“日月所照,皆為臣妾”語。《舊唐書·高祖紀》有“ 被髮左衽,併為臣妾”語,魏徵上唐太宗疏有“四海九州,盡為臣妾”語。

又如劉長卿、薛逢、殷文圭等唐代詩人頌聖之詩皆有“萬方臣妾”語,陸游詩有“萬邦盡臣妾”句。除對皇上外,對皇后也可用“臣妾”一詞,如《晉書·后妃列傳》載,元楊皇后崩,左貴嬪之誄曰:“臣妾哀號,同此斷絕。”近世可引者,連橫《臺灣通史》:“是皆赴忠蹈義之徒,而不忍為滿洲臣妾也。”

顯而易見,“臣妾”是一種統稱,指作為臣民的眾男女, 對具體的一男或一女,不當稱作“臣妾”,正如不能把一男或一女稱作“男女”一樣。“臣妾”又作動詞用,也往往對許多人而言,如蔡邕《上始加元服與群臣上壽章》說:“臣妾萬國。”李嶠《大周降禪碑》說:“臣妾四極。”韓愈潮州哀謝表說:“四海之內,莫不臣妾。”

所以,皇后、嬪妃對於皇上,可自稱“妾”或“賤妾”、“小妾”等,而不應稱“臣妾”。如果有人同皇上講話時用到“臣妾”二字,那是說“臣之妾”。如蘇軾《東坡志林》卷二記,真宗問楊樸說:臨行有人作詩送你嗎?楊樸說:“唯臣妾有一首。” 其實,那些影視劇編劇和小說作者只要讀一讀《後漢書》、《晉書》、新舊《唐書》、《宋史》、《明史》其中之一的后妃傳,即可知后妃們同皇上談話時是如何自稱的。若再讀一讀《金史》、《元史》或《清史稿》后妃傳之一,還會看到, 那些作為嬪妃的少數民族婦女,也知道自稱“妾”而不會錯稱“臣妾”。

《禮記·少儀》:“臣則左之。”

鄭玄注說:“臣謂囚俘。”意思就是說,“臣”是被抓獲的戰俘。這就是“臣”的本義,抓獲的戰俘如果不殺,就成為勝者的奴隸,所以“臣”就專指男奴隸。“臣”在古代的另一種用法,是指做官的人.“臣”的最後一種用法就是男人的自稱了。 《說文解字》曰:“妾,有罪女子。”在古代,“有罪”就可以收為奴隸,因此“妾”的本義就是“女奴隸”。有時也用來表示“男子在妻子以外另娶的女子”。當然,用得最多的還是“女子的謙稱”。

至於臣、妾二字連用,多用於男奴隸的總稱或男人在給帝王說話時稱呼自己的妻子。《商君書·錯法》:“同列而相臣妾者,貧富之謂也。” 唐代元稹《授裴向左散騎常侍制》:“朕以將壯之年,臣妾天下,司其忿速,其在於持重溫良之士以鑑之乎?” 這裡的“臣妾”都不是自稱。

東漢的時候 皇后稱“我”: 《後漢書·皇后紀》鄧綏部分 帝嘗寢病危甚,陰後密言:“【我】得意,不令鄧氏復有遺類!” 皇太后稱“朕” 《後漢書·和殤帝紀》:“皇太后詔曰:‘今皇帝以幼年,煢煢在疚,【朕】且佐助聽政。’”,因此郭聖通稱我,陰麗華在被尊為皇太后之前稱我,尊為皇太后之後應該自稱朕。普通后妃可以自稱“妾某氏”,皇后自稱“我”或者“吾”。

那麼,很奇怪的是,為什麼臣妾這個詞語會被廣泛用於影視劇裡面,難道真的是後人偽造的麼?

其實,真相併非如此。

影視劇是否顛倒黑白?本宮、臣妾、娘娘等稱呼歷史上真實存在麼

清人沈自南《藝林匯考》卷六《稱號篇·卒伍類》提到:“江隣幾《雜誌》:府史胥徒乃四名,男臣女妾是兩號。都下吏人連名府史,婦人表狀皆稱臣妾,皆非也。”

沈引用的是宋代文人江休復(字鄰幾,與歐陽修同時)所著雜誌中的話,江就認為男臣女妾不當連用,但這恰恰說明了有人這麼用,而且還頗常見。

顯然宋人已經注意到了臣妾連用自稱的現象。再如兩宋之交的朱翌所著《猗覺寮雜記》卷下:

“男曰人臣,女曰人妾,臣妾對君上之稱,男女之別也。今婦人奏狀則曰‘臣妾某氏’,是以婦人兼男子之稱也。……自漢以前,婦人皆稱妾,如‘妾得無從坐’‘奈何妾薄命’ 之類是也。兼臣妾而言不知起自何代。”

足以見到婦人自稱“臣妾”在兩宋已經很普遍了。雖然如江休復者也追本溯源認為臣妾連用作為婦人自稱是不對的,但卻並無作用,只是坐實了臣妾連用作為自稱在當時的正式文書中都已經氾濫。

其實查諸正史,或者比較可靠的其它史料,早自東漢,下至唐宋遼金元明,“臣妾”連用用於自稱的例子很多,而且往往就是后妃、命婦對皇帝的自稱,甚至在正史的儀注中還規定了皇后在某些典禮場合應當這樣自稱。


影視劇是否顛倒黑白?本宮、臣妾、娘娘等稱呼歷史上真實存在麼

說到自稱本宮的,這應該是戲曲的發明。長孫皇后在唐太宗面前自稱“妾”,一般婦女在丈夫面前也是如此自稱。后妃在其他人面前自稱“我”“吾”就可以,這是全天下通用的。宋朝的時候似乎有此稱謂,但是主要表達的是本機構,或者是原本的機構。

宋末元初的周密,寫過《武林舊事》有這麼一段: 乾道三年三月初十日,南內遣長至德壽宮奏知:“連日天氣甚好,欲一二曰間恭邀車駕幸聚景園看花,取自聖意選定一日。”太上雲:“傳語官家,備見聖孝,但頻頻出去,不惟費用,又且勞動多少人。本宮後園亦有幾株好花,不若來日請官家過來閒看。” 這裡的本宮應該是指“本人的宮殿”,不知道後來詞語流變,漸漸被小說話本借用成了本人的指代。

娘娘這個詞是唐朝之後,主要是宋、明兩朝內庭中皇子公主對嫡母(皇后)的稱呼(對身為妃嬪的生母則是叫姐姐。不能叫母親。對皇太后也就是祖母叫孃孃或“大媽媽”)。也有宮女宦官對皇太后、皇后的稱呼用到。

可見,這些稱呼其實在禮法上並不符合古代的禮法,但是,漸漸地,隨著官方管制不是特別嚴的時候,一些文化就會隨著市民文化流露出來。特別是在戲曲文化興起之後,也包括說書,一些文化也會慢慢地變得不再那麼嚴肅,從而融入到百姓生活當中,這才有了我們燦爛不失趣味的中國上下五千年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