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品鑑】綴玉瞑目

綴玉瞑目,也稱綴玉面罩,玉器,西周文物。1組,由印堂1枚、眉2枚、目2枚、耳2枚、腮2枚、鬍鬚2枚、鼻1枚、口1枚、下顎1枚,共14枚形同五官的玉片合成五官七竅。1990年三門峽市虢國墓地M2001墓出土。

【國寶品鑑】綴玉瞑目

綴玉瞑目

虢季綴玉瞑目發現於墓主之面部,發現時多錯位,但面目輪廓尚可辨出。綴玉瞑目主要由十四件仿自男人面部器官形狀的厚玉片,四十四件做成三角形、梯形、三叉形或不規則形的薄玉片,及六十八顆紅色小瑪瑙珠聯綴於布帛上,組成人的面部形象。象徵人面器官的玉片擺放在中部,外側環繞了兩週各為二十二件的玉片,組成了臉部輪廓,內側的一週以三角形片為主,外側的一週為梯形片或三叉形片。幾乎每件玉片下面都有一至三顆紅色小瑪瑙管形珠,顯然是將玉片聯綴於瞑目上的時候用來打結固定的。綴玉呈片狀,一般厚3毫米左右,每片綴玉上均有二三個穿孔,穿孔除少數透穿於正面外,大多數穿孔都在背面,且分別穿透於側面。從個別綴玉開孔殘存有硃色絲線痕跡判斷,當初縫綴綴玉曾使用過紅色絲線。在有的綴玉片背面,殘留有少許織物痕跡,當為襯托綴玉片的襯底。瞑目下頜系用一件上飾變體龍紋、兩端及外緣有齒稜的玉璜代替,其製作精美,玲瓏剔透,比例勻稱,形象逼真,並且具有很強的裝飾效果。

比較研究

喪葬面具在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發現,最著名的是希臘邁錫尼王室陵墓出土的黃金面罩、埃及十八王朝國王圖坦哈蒙墓出土的黃金面罩等。

【國寶品鑑】綴玉瞑目

古希臘邁錫尼出土的黃金面罩

綴玉面罩始見於西周中期,西周晚期和春秋、戰國最為流行,西漢時因玉衣的盛行而走向式微。迄今我國已在山西、陝西、河南、江蘇、湖北、山東等省出土從西周到西漢的綴玉面罩40多副。

1984年,陝西長安縣張家坡西周墓地M157井叔墓出土了綴玉瞑目,它以多件玉器組合而成。人們發現,在這批構成眉、眼、鼻、嘴、耳人體五官部位的玉件上,均有陰刻的紋飾和用於縫綴的小孔,這是我國迄今考古發現年代最早的綴玉瞑目。

【國寶品鑑】綴玉瞑目

陝西省長安縣張家坡墓地157號墓出的玉覆面構件

而張家坡M303所出十五件一組的綴玉瞑目已具有面五官之形,山西天馬——曲村遺址北趙晉侯墓地更是有多套綴玉瞑目出土,這說明使用綴玉瞑目是周人喪葬制度中的一大特點。

【國寶品鑑】綴玉瞑目

山西省曲沃縣晉侯墓地62號墓出土的綴玉瞑目

另外,在江蘇蘇州滸墅關真山大墓D9M1玉覆面,是用眉、鼻、眼、口等形狀的玉片組成人臉的瞑目,出土時基本在原來的位置。玉色火黃或灰白。此組玉覆面的主要特點是玉覆面大於人臉面,僅一對虎形玉飾置於人眉的位置,長度超過30釐米,與面部五官不成比例,這種專門為死者製作的葬玉應具有某種象徵意義或特殊含義。該墓主人是春秋中晚期一位吳王。

【國寶品鑑】綴玉瞑目

江蘇蘇州滸墅關真山大墓出土的玉覆面

1997年湖北荊州秦家山M2墓出土的玉覆面,用一整塊玉雕刻出完整的面部形象,五官、鬚眉俱全,系仿真人制作。玉覆面呈橢圓形,黑褐色,長20、寬13.9、厚0.23釐米。其製作方法為先經過鋸截(背面可以看出為兩邊對鋸),琢磨成人面輪廓,然後進行穿孔、雕刻。眼、鼻孔、嘴鏤空,面、眉、眼、嘴耳等部位的輪廓線以及發、眉、髭(zī)皆為陰刻,刀法細膩,線條流暢。覆面四周有8個小圓孔,應縫綴於用絲織品製成的面罩上。同出的2件玉璜和玉佩,應為覆面兩側的墜飾。該墓為戰國中期偏晚的元士級女性墓。

【國寶品鑑】綴玉瞑目

湖北荊州秦家山M2墓出土的玉覆面

綴玉面罩盛行於西周中期至春秋、戰國,漢代因皇貴族死後流行使用“玉衣”,故綴玉面罩日漸衰落,迄今只在西漢墓中發現三組綴玉面罩。最精美的一組綴玉面罩出土于山東長清縣雙乳山西漢濟北國最後一代王劉寬的墓中,長22.5釐米、寬24.6釐米、厚2.9釐米,由額、頤、腮、頰、頜、耳17塊玉片和鼻罩組合而成,狀如臉形,左右對稱,上下協調,渾然一體。各玉片內側下稜和鼻罩邊緣處斜穿細微孔,以便相互聯綴,鼻罩雕雲雷紋。

【國寶品鑑】綴玉瞑目

西漢濟北王劉寬墓出土的玉覆面

漢代是我國玉文化發展史上承前啟後的關鍵時期,也是殮玉發展的鼎盛時期。已發現的漢代諸侯王墓中,普遍都出土有用金絲、銀絲、銅絲,甚至絲線編綴而成的類似甲衣的玉衣,古人稱“玉匣”。1968年在河北發掘了滿城漢墓,墓主人是漢景帝的庶子中山靖王劉勝、竇綰夫婦。墓主人身上的兩件金縷玉衣是目前考古所獲年代最早、形制最為完備的玉衣。劉勝所穿玉衣全長1.88米,由2498片玉片加金絲編綴而成,所用金絲約1100克。但是目前,考古發現的漢代40多例以金縷玉衣為殮服的屍體,無一完好,一般僅存幾枚殘牙和一些骨渣,事實證明玉衣並沒有起到防腐的作用。說玉有防險和防腐的功能,不過是人們對玉的美好期望。

張延紅,女,大學本科學歷,1996年進入河南博物院,在文化信息中心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