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相輕,從鄙視到互愛!

文人相輕,從鄙視到互愛!

自古文人多相輕,兩個文人間基本上不會認可對方的優點,總會拿更高的標準看待這些優點。互相看不爽對方,但是又永遠不離開對方。即便兩個人開罵、對罵也不會永久的仇視。文人之間的相輕到底是什麼因素?實際上我們看到的是不是本質?

從大的角度看,文人之間無非是比試文化程度,知識面的豐富度和深度;或者比試為人,也就是行為道德方面。

文人相輕,從鄙視到互愛!

文人之間,因為都以各自的學派為中心。思想上是互相有別,但又無法完全脫離。比如典型的儒家和道家以及法家。這三家的學者所認同的理論思想有些偏差。因為沒有量化的數據,難以衡量到底誰更厲害。由此產生的相輕,這是一種思想上的不同。後期提出瞭解決辦法:和而不同。

文人相輕,從鄙視到互愛!

文化思想不同是大方向,到了具體的每個家門裡又會有相輕的現象。比如在書法領域,你學的歐體,別人學的柳體。都是唐朝楷書,所學的老師不同,也會造成互相看輕。都認為自己的派系更加具有魅力。再具體到細節,你學的歐陽詢楷書和別人學田英章楷書又會出現相輕現象。

文人相輕,從鄙視到互愛!

書法家也好,詩詞歌賦作者們也罷。作為文人是否真的如我們看到的那樣,都是在互相傷害,輕視對方的成果。實際上我們大多數人只看到了表面現象。只看到了文人之間喜歡口角爭辯,看起來很激烈又沒有意義的辯論或者爭論。實際上這並不是相輕的本質。

文人相輕,從鄙視到互愛!

詩詞歌賦或者書法國畫,各個學派等。文化人因為沒有具體的變現量化,古時候也多是在高官之下做輔助,並沒有決策權力。所以文人們腦袋裡有很多想法,比普通人要多得多。他們要實現這些想法必須通過嘴巴表達,去影響有決策權力的人,這個過程需要很多辯論方式。

文人相輕,從鄙視到互愛!

歷史上在書法方面有個跨時代相輕故事。其中一個在唐朝另一個在宋朝,兩者書法水平都是後世學習的榜樣。唐朝的楷書大家柳公權的柳體,因為學習難度之大,超越的不可能性之高,讓後續學習者們吃盡了苦頭。特別是讓宋朝的米芾長嘆。米芾喜歡行書,對楷書並不擅長。

文人相輕,從鄙視到互愛!

眾所周知學習書法必須要會楷書,或者說必須懂真書,這是基礎工作。米芾練過柳公權的楷書,無果!中年時期寫了很多書法理論,對柳體是破口大罵,表示這種字體就是醜書的始祖,僵化到難以練習,不可學習,學者死路一條。不過到了晚年,米芾又表示柳體當之無愧技法第一!

文人相輕,從鄙視到互愛!

不難看出,文人之間的相輕有時候是不瞭解對方,或者說了解的不夠深入。這樣一來造成了一種誤判,因為必須要用文字或者語言表達意見、建議,不得不給出適當結論。像米芾大罵柳公權為例,中年時期的他還沒達到晚年那般高度,自然在認知上會有一些侷限性。

文人相輕,從鄙視到互愛!

文人相輕,從鄙視到互愛!

另外一種相輕表現在為人處世方面。比如說古時的文官,在朝堂裡有多種派系,如前文所言可以做到和而不同,但是因為現實中行為道德不合也會造成相輕。如秦檜作為宰相,滿腹經綸亦有權力,然而他的為人不是正派之列。這樣一來即便是同門師兄弟也會看不起秦檜。

文人相輕,從鄙視到互愛!

總而言之,文人們的互相看輕,更多的是表面現象。他們自己心裡非常清楚對方的實力,有什麼缺點和優點。只是在現實世界裡,不得不用到自己的門派思想,不得不關心眼前或長久的利益而做出思想或語言上的不同。文人之間並無相輕,若從道德角度去看待文人之間的較量,似乎道德規則影響大過文人言辭本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