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相輕:郭沫若與沈從文的糾葛

自古文人相輕!魯迅曾評價郭沫若是“才子加流氓”,而沈從文是淳樸、淡泊的湘西漢子,兩人之間恩怨是文壇一大令人惋惜之事。


郭沫若與沈從文


郭沫若(1892-1978),詩人、文學家、學者、思想家、社會活動家,早年去日本學醫,後棄醫從文。


文人相輕:郭沫若與沈從文的糾葛

代表作詩集《女神》,《星空》,話劇《屈原》,《蔡文姬》。


中學時曾學過他的《天上的街市》,很美的一首詩。節選部分如下。


遠遠的街燈明瞭,


好像閃著無數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現了,


好像是點著無數的街燈。


我想那縹緲的空中,


定然有美麗的街市。


街市上陳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沒有的珍奇。


沈從文(1902-1988),作家,歷史文物研究者,早年投身行伍,代表作小說《長河》,《邊城》,學術著作《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文人相輕:郭沫若與沈從文的糾葛

此外,他還是電視劇87版《紅樓夢》的服裝顧問。


沈從文在上世紀20年,創作了一批湘西風情的小說,如《十四夜間》等,在文壇上並沒有影響。


直到1928年,《柏子》才是他第一篇成名短篇,初步確立他在文壇的地位。


《柏子》以獨特的反傳統倫理和審美眼光,展現了湘西下層人民的悲歡和命運。


小說中熱烈而不乏悲憫的鄉間感情,深深地打動了讀者。


魯迅在與美國記者斯諾談論中國小說時,曾把沈從文列入七八個最好的小說家之中。


第一次交手


1930年,沈從文在《日出》雜誌第一卷第一期上發表《論郭沫若》,文章先是肯定郭沫若文學創作的成就,接著率真地提出了對郭沫若的批評,勸他放棄寫小說。


文人相輕:郭沫若與沈從文的糾葛


甚至,沈從文說了這樣的話:“一株棕櫚樹是不會在寒帶地方發育成長的。”


1932年,郭沫若在《“創造十年”發端》中對沈從文進行反擊。


“記得國內另外一個大小說家宣言過我是沒有做小說家的資格的:因為我的筆太直、不曲,沒有像魯迅先生那樣曲。是的,這層我自己是承認的,假使要曲才配做小說,那我實在是不配做小說家。”


文章不僅嘲諷沈從文,還順帶著敲一下魯迅。


20世紀40年代,沈從文在《文壇的重建》《新的文學運動與新的文學觀》等文中,表述了作家不適宜從政的觀點,他認為作家應該站在大眾的立場上,一旦從政,難免“趨時討功”,“湊趣幫閒”,忘卻了文學的道義。


於是,郭沫若在《抗戰以來的文學思潮》一文中,指出沈從文在抗戰中提出“反對作家從政,就是反對作家努力參加動員工作”。


這句話說出來是很重的,當時全面抗戰爆發,如果反對作家參加動員工作那就相當於反對抗戰。


1943年,沈從文在《“文藝政策”檢討》一文中,批評國家文藝政策的同時,又對郭沫若領導的政治部第三廳的經費使用發表議論。


郭對沈下狠手


按輩分說,郭沫若是文壇前輩,沈從文是後起之秀。


前輩是大詩人、大人物,具有先天的優越性,居高臨下的傲慢,罵晚輩幾句是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如果以革命的名義下手,就有點心胸不夠坦蕩了。


1947年,郭沫若在《文匯報》上發表一篇名為《拙劣的犯罪》。


在這篇文章中,郭沫若給“自由主義”作家沈從文扣了幾個帽子:


“極盡了幫閒的能事,一面做掩飾工作,一面做離間工作”。


“冒充一個文壇長老而捏造事實,矇蔽真相,那是一種犯罪,而且是拙劣的犯罪”。


自此之後,北大出現了學生貼大字報攻擊沈從文事件。


後來又受到多次打擊,好在沈從文剛毅頑強,挺過了那些歲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