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相轻,从鄙视到互爱!

文人相轻,从鄙视到互爱!

自古文人多相轻,两个文人间基本上不会认可对方的优点,总会拿更高的标准看待这些优点。互相看不爽对方,但是又永远不离开对方。即便两个人开骂、对骂也不会永久的仇视。文人之间的相轻到底是什么因素?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是不是本质?

从大的角度看,文人之间无非是比试文化程度,知识面的丰富度和深度;或者比试为人,也就是行为道德方面。

文人相轻,从鄙视到互爱!

文人之间,因为都以各自的学派为中心。思想上是互相有别,但又无法完全脱离。比如典型的儒家和道家以及法家。这三家的学者所认同的理论思想有些偏差。因为没有量化的数据,难以衡量到底谁更厉害。由此产生的相轻,这是一种思想上的不同。后期提出了解决办法:和而不同。

文人相轻,从鄙视到互爱!

文化思想不同是大方向,到了具体的每个家门里又会有相轻的现象。比如在书法领域,你学的欧体,别人学的柳体。都是唐朝楷书,所学的老师不同,也会造成互相看轻。都认为自己的派系更加具有魅力。再具体到细节,你学的欧阳询楷书和别人学田英章楷书又会出现相轻现象。

文人相轻,从鄙视到互爱!

书法家也好,诗词歌赋作者们也罢。作为文人是否真的如我们看到的那样,都是在互相伤害,轻视对方的成果。实际上我们大多数人只看到了表面现象。只看到了文人之间喜欢口角争辩,看起来很激烈又没有意义的辩论或者争论。实际上这并不是相轻的本质。

文人相轻,从鄙视到互爱!

诗词歌赋或者书法国画,各个学派等。文化人因为没有具体的变现量化,古时候也多是在高官之下做辅助,并没有决策权力。所以文人们脑袋里有很多想法,比普通人要多得多。他们要实现这些想法必须通过嘴巴表达,去影响有决策权力的人,这个过程需要很多辩论方式。

文人相轻,从鄙视到互爱!

历史上在书法方面有个跨时代相轻故事。其中一个在唐朝另一个在宋朝,两者书法水平都是后世学习的榜样。唐朝的楷书大家柳公权的柳体,因为学习难度之大,超越的不可能性之高,让后续学习者们吃尽了苦头。特别是让宋朝的米芾长叹。米芾喜欢行书,对楷书并不擅长。

文人相轻,从鄙视到互爱!

众所周知学习书法必须要会楷书,或者说必须懂真书,这是基础工作。米芾练过柳公权的楷书,无果!中年时期写了很多书法理论,对柳体是破口大骂,表示这种字体就是丑书的始祖,僵化到难以练习,不可学习,学者死路一条。不过到了晚年,米芾又表示柳体当之无愧技法第一!

文人相轻,从鄙视到互爱!

不难看出,文人之间的相轻有时候是不了解对方,或者说了解的不够深入。这样一来造成了一种误判,因为必须要用文字或者语言表达意见、建议,不得不给出适当结论。像米芾大骂柳公权为例,中年时期的他还没达到晚年那般高度,自然在认知上会有一些局限性。

文人相轻,从鄙视到互爱!

文人相轻,从鄙视到互爱!

另外一种相轻表现在为人处世方面。比如说古时的文官,在朝堂里有多种派系,如前文所言可以做到和而不同,但是因为现实中行为道德不合也会造成相轻。如秦桧作为宰相,满腹经纶亦有权力,然而他的为人不是正派之列。这样一来即便是同门师兄弟也会看不起秦桧。

文人相轻,从鄙视到互爱!

总而言之,文人们的互相看轻,更多的是表面现象。他们自己心里非常清楚对方的实力,有什么缺点和优点。只是在现实世界里,不得不用到自己的门派思想,不得不关心眼前或长久的利益而做出思想或语言上的不同。文人之间并无相轻,若从道德角度去看待文人之间的较量,似乎道德规则影响大过文人言辞本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