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拿豆包不当干粮——村官腐败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阻碍

俗话说:“别拿村长不当干部,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其意思是:村长再小,也是管人的头头;豆包再小,也是抗饿的食品。

别拿豆包不当干粮——村官腐败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阻碍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范围行政村总数为69万个(原来100多万个村),每个村设一个村长(村委会主任),一个村书记(有的村和村长是一个人担任),即使有一半左右村是书记村长一人兼任,全国的主要村官也要多达100万人,再加上副村长,党支部副书记,村委委员,总人数突破五百万大关。如此庞大的村官队伍,即使只有百分之十的有问题,也是一个天文数字。

近年来,国家的一些惠民政策,如各项补贴和低保等,都是通过村官来实施;村里的土地,特别是机动地,也是由村官掌握;村里的土地被征收,也是村官说了算;村集体的资财管理使用也是村官负责。

“村官”职务犯罪呈现5大特点:

⒈从犯罪的主体来看,主要集中在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身上,部分是书记、主任单打独干,但多数是书记、主任和会计、出纳相互勾结,合伙作案,往往一案牵涉数人。

⒉从犯罪的对象看,有的贪污挪用救灾、抢险、优抚、扶贫、移民、救济等特定下拔款项;有的贪污挪用建房修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专项款物;有的贪污挪用土地承包、占地补偿费;还有的贪污挪用计划生育、村民建房款等。

⒊从犯罪手段上看,主要表现为采取收入不入账、集体私分、虚报冒领等手段直接占有侵吞公共财物;将专款挪作他用或者借给他人获得高息,或干脆挪归本人及亲友使用;利用职务之便,在计划生育,村民建房、征兵等工作中违规索取中介活动经费、好处费;变卖集体财产或承包集体财产肥已;将村集体预留地,私自承包他人得利等。

⒋从犯罪性质上看,贪污、挪用犯罪比例大,案值一般不大,发案区域主要集中在经济条件好的乡镇,不过现在出现了经济条件不好的乡镇的部分干部利用财政倾斜贪污、挪用的情况。

⒌从犯罪的心理上看,表现为“我是村里的领导,想怎么办就怎么办”,缺乏法律知识和依法办事的意识,将自己凌驾于群众之上,搞“一家之言”。把村里各项收入当作自己的钱柜子,乱收乱支,有利益就想办法钻空子,打擦边球。

别拿豆包不当干粮——村官腐败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阻碍

村书记村主任大多都有根深蒂固的社会关系和宗族关系,他们不仅和乡镇长;乡镇党委书记关系密切,而且,好多和市县领导称兄道弟,特别是那些敢于违法违纪的村书记村主任,和上级的关系更是过硬。村官违法违纪很难得到查处,村官制造的冤假错案,也很难得到纠正。村官的腐败不仅造成了群众对国家政策误解,也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