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是什么意思?“一线”到底是指啥?

农夫也疯狂


时间过得真快,还有6天就要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节气。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也是数九寒冬的开始,并且在冬至这一天,白天的时间是一年之中最短的一天,从冬至节气后,白天的时间会越来越长,晚上的时间会越来越短。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占有很重要位置的一个节气,在农村中关于冬至的俗语有很多,比如今天咱们要说的“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那么这句俗语是什么意思呢?一线指的是什么呢?

冬至和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很重要的两个节气,冬至是一年之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夏至则是一年之中白天时间最长的一天。在冬至这一天,太阳几乎是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我们所在的北半球最为倾斜,所以在这一天时白天的时间最短。在过了冬至节气后,太阳直射的点会慢慢向北部移动,等到了夏至时,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所以在夏至时是一年之中最长的时候。

在以前并没有这么多记录时间的工具,人们推测时间的早晚,多是通过太阳在天上的高度来决定。农村俗语“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说的是过了冬至后,每天天黑的时间和天亮的时间都要比前一天更早一些。那么俗语中的一线指的是什么呢?具体是多久的时间呢?

其实这里的线指的是农村妇女纳鞋底时所用的大白线,但是并不是大白线的长度,而是用一根线所用的时间。在农村一到了农闲时,三五个家庭妇女会坐在烧的暖暖的炕上一边纳着鞋底一边聊着家常,因为纳鞋底时要一直将线穿过来穿出去,所以线的长度并不会太长,一般在一米左右。农村妇女因为经常做针线活,所以用完一根线时间并不会太长,一般在十来分钟左右。所以一天长一线的意思是白天的时间要比前一天长十分钟左右。

在冬至后不仅时间会越来越长,从冬至后天气越来越冷,人们根据冬至后的气温变化总结出了数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花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从数九歌中可以看出,在冬至后天气并不会立马变得寒冷,而是要等到三九四九时才最冷,这个时候也正好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冷的两个节气小寒和大寒之间。

你们那里有“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的说法吗?你们觉得一线是什么呢?欢迎大家回复讨论。


小马话三农


农村俗语“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啥意思?一线是多长时间

农村俗语“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啥意思,“一线”到底有多长?

冬至节气已过,从这一天开始也正是进入“数九寒天”了,天气也会一天比一天寒冷,其中在“三九”,也就是冬至节气后的第19天到27天,即2019年1月份的中旬这个期间是最寒冷的。在民间一直有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在南北方地区冬至节气还有着不一样的习俗,比如在北方有冬至节气流行吃饺子、馄饨、面条的习俗。估计不少人都听说过“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这句老俗语,那你可知道“一线”到底有多长呢?是多少分钟呢?

(1)“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一线是指什么?到底多长?

冬至和夏至是两个十分重要的节气,在夏至节气当天,是一天中白昼时间最长、夜晚时间最短的一天,民间也流传着“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俗语。而在冬至节气则刚好相反,是一年中白昼时间最短,夜晚时间最长的一天。同样也流传着“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的说法。那这句俗语是什么意思呢?

这是老祖宗总结出来的关于一天中白昼和夜晚时长相关的一句老话。意思是说到了夏至节气以后白天的时间就慢慢变短了,而夜晚的时间就长一些了,也就是说天亮的时间推迟了,而天黑却逐渐提前了。而到了冬至节气的时候,天亮慢慢提前了,而天黑却延迟了。而这个“一线”指的其实是过去农妇人家做衣服、缝被子所用到的棉线,一线的长度也就差不多是一米左右。

在过去,妇女是不用去外面干活的,而每天忙完了家务活以后,那就是做针线活了。像纺纱织布,缝补衣服、纳鞋底、绣花等等,这些都是女人们每天都要干的事情。而在古代的时候是没有钟表的,古人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当雄鸡报晓了,太阳出来了的时候,就会起床了。看到太阳落山了,也就回家了。而妇女们在家中每天的活也基本都差不多,没事的时候就会纺纱织布、缝补衣物。当到了冬至节气以后,每天都会比前一天多用一根线,这就是古人所发现的规律,说明每天白天的时间从冬至以后就开始慢慢边长了。那这“一线”到底有多少分钟呢?

(2)一天长一线,一线到底是多少分钟?

如果遇到较真的人,真的就会追根究底。而这个“一线”具体的时间大约也是1分多钟。农夫有一个同学,他是一个导游,经常带团去看日出。听他说如果要去海边、山顶看日出的话,在冬至节气以后每天就要提前一分半钟,而夏至节气以后每天会比前一天延迟一分半钟。

在有些地方有着“冬至交九,一九二里半,二九五里多”的俗语,其意思是说在冬至节气当天就开始数九了,然后每天白天的时间都会延长,等到一九结束的时候,就要比冬至当天多走二里半的距离。而等到二九结束,就能多走五里多地了。而一里地是500米,二里半就是1250米。人步行的速度大约是大约1.2m/s。算下来也就是在17分钟左右。由此可见,一天长一线具体的时间应该是在2分钟以内。

不得不佩服古人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在没有现在高科技辅助的情况下,仅仅凭借着经验就能发现每天如此细微的变化。在您的家乡也有类似的俗语吗?今天就和大家聊到这里,大家喜欢的话,欢迎点赞、关注。如果有不同的意见,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哦!


远源流畅


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间最长的一天。因为我们处在北半球,才有此说法,而南半球愉恰恰相反。

过了冬至这天,天变的越来越长,一直到夏至。

一线是指太阳的照射物体影子,一天比一天长一些,也一直到夏至。



爱疯说事


在大雪节气前后,很快的就迎来了冬至节气。冬至这一天开始,天气也会变得越来越冷,特别是在三九天气里,气温很低,家里有老人和小孩的是非常难熬的。农村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是什么意思?“一线”到底是指啥?

“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冬至这一天,在过去传统的农耕社会人们是非常重视的,在民以食为天的传统社会,人们常常会用各式各样的美食来庆祝这一天的到来。比如,在我们北方,冬至这天会包饺子、面条吃,而南方地区会吃馄饨之类的美食。

一般从冬至这天开始,每天的白天时间变长,而夜晚天黑的时间变晚。在过去农耕年代,并没有科学记录时间的仪器设备,人们通过对太阳在天上的高度及太阳光的照射情况加以推测。总得来说,其实这句农村俗语:“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说的是过了冬至后,每天天黑的时间和天亮的时间都要比前一天更早一些。那么俗语中的一线指的是什么呢?

过去农村,一家人的衣服、鞋子都是人工缝制的。每年冬天,农闲的季节,农村妇女都会在这段时间,在家里为家里的男女老少,做衣服或者缝制鞋子,缝制过程中,一根线的长度大约是1米左右,缝制这么一根线需要大约5至10分钟的时间,也就是说过了冬至,人们每天白天可以缝制衣服的时间会比之前多出一根线的时间。

农村流传下来的俗语老话,大多都是老辈人对日常生活实践中经验智慧的总结。而这句农村俗语:“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不仅是说过了冬至这一天白天的时间会变长,而且是过去农耕社会里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他们为了追求美好生活,而争分夺秒,惜时奋进。那么对于我们当代这么好条件下生活的年轻人来说,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奋斗呢?


阿豪视界


“一天长一线”就是说一天比前一天多2分钟,天黑晚2分钟。

这里的“长一线”,则是农村家庭妇女们的专用计时方式了。纳鞋底,纺棉花,缝被子、做针线,虽然没有准确测量,但感觉不会错,纺棉花的会觉得冬至后每一天能多纺一线了。一线的时长,个人速度有快有慢,大约2分钟。

从冬至这天起,白天短到了最极致的一天,必须开始“反弹”了。这也是“冬至一阳生”的来历。冬至后,白天一天天变长,夜晚一天天变短,进入了另一个大循环,直到夏至这天,达到白天最长,夜晚最短。





莱芜老邱


我们老家冬至不叫冬至,称为过冬,每年过冬我们都是包饺子吃,但村里的老人也会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一线有多长呢,就是过去纳鞋底的农村妇女扯出来的线长,大概得有两尺多,太短了要一直穿针引线,费时间,太长了线容易打结,因此必须是农村女人们认为合适的长短。

线和冬至有毛线关系?肯定有人会这样质疑,有关系,既然被放在了一起来说,那么它们之间必定有关系,首先我们来看看今天的俗语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也就是说还没有钟表的时候,人们靠着足够的经验,靠看太阳来判断时间的年代,才产生了这样的俗语。

那时候农民们只知道冬至以后一天比一天黑天晚,但究竟晚多长时间,农民们没有数,于是纳鞋底的女人们就用线来表示冬至一后黑天的时间差别。

一天长一线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冬至以后,太阳下山越来越晚,比如冬至那天五点半太阳落山的话,那么冬至第二天五点半时,太阳距离落山还有一根线的长度。

第二个意思是,只要过了冬至,农村女人们一天能比一天多缝一根线,因为天黑的晚一些了,晚的那块时间刚好能够缝上一根线。因此有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的说法。

农村还有这样的俗语:,长不过夏,短不过冬。意思是说,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的日子当数冬至,夏天最长的日子是夏至。每年过了冬至以后,白天时间会越来越长,一直到来年的夏至。


看农村说农事


现在也是正值冬季,很多地区已经开始下起了鹅毛大雪,这句俗语其实也和冬天有关。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说,只要过了冬至以后,每天的时间就会多“一线”,其实也就是一些冬天的气节变化。

那么这里的“一线”有什么学问呢?这其实和古人的生活习惯有关,以前古人没有钟表,也没有手机,那么每天的时间怎么看呢?这就依靠了古人的自己的发明,日晷。

日晷和我们的手机钟表不同,不能提供准确的时间点数,只是在一个标有时辰的石盘上,中间插着一根细长的“石针”,然后根据太阳日照下,这根石针的影子移动的影子来判断时间。

在《周髀算经》中就有关于冬至日晷的记载,里面说到:“故冬至日晷丈三尺五寸,夏至日晷尺六寸。冬至日晷长,夏至日晷短。”意思就是说到了冬天,白天的时间依然开始比夜晚要长一点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夏天天亮的很早。

那么这句俗语的“一线”到底有多久呢?根据《周髀算经》前面的一句话“冬至日晷丈三尺五寸,夏至日晷尺六寸”,这里我们按照日晷石针推算,那么开始,白天每天太阳出来的时间就是早晨七点过四,到傍晚五点四十七,而之后每天日出的时间就是早晨七点过六,到下午五点五十结束。根据这个前后差距来计算的话,所谓的“一线”之长,差不多就是一分钟左右。当然这是古人的说法,如今科学计算都十分精准,可能会比这个数据更精确,但是不得不说,古人在科技并不发达时就能有这样的见解,已经很不错了。


阿明一家的幸福生活


农村老话“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其实这就是老祖宗总结出来的关于一天中白昼和夜晚时长相关的一句老话。古人这句话是有道理的,也是爱好天文的人得出的所得经验。那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一线,指的是古代妇女们,到了冬季坐在阁楼或是门外做针线活,绣花或纳鞋底,所用一段线,大约一庹长也就是1.5米左右,到冬至后日落时,和冬至前刚好少纳一根线,天就黑下来了。其实天气短是从农历七月半就开始了,也有“过了七月半,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过了冬至长一线,是说得过去计时的播干见影,也就是倒杖法,长一线是现在的1分钟伴。也是古人指太阳落山时照射在窗户上的影子而言,形容昼短夜长的结束,从冬至这天开始,白天会一天比一天长,夜晚会一天比一天短,直到“夏至”结束。

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来到了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的一天。跨过冬至,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北半球白昼逐渐拉长,每天长一线,便是白昼每天延长大概一分半钟的意思。一天长一线是俗语,只是表示天长夜短了。所以古人这句话是有道理的,也是爱好天文的人得出的所得经验。




爱生活的遥


农村一直流传至今的俗语“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冬天过了冬至以后,每天的时间就会多了,白天的时间就长了,而“一线”,就是指冬天节气的变化。

而这里“一线”具体指的时间有多长?这个要从我国古代对时间的记录来说,我们都知道原始社会我们祖先每天看时间都依靠他们发明的日晷。

日晷就相当于今天我们用的钟表一样,但是相比时间的准确性方面我们现在的要准的多。而日晷就是在石盘上插一根石针,石盘周围刻着数字及文字,通过太阳光线折射到石针上,再以石针的影子来判断时间。

在我国地理图绘书中就有这样一句话“冬至日晷长,夏至日晷短”,这也充分证明过了冬至,日晷的影子会长。

那到底“一线”时间有多长?根据《周髀算经》记载“冬至日晷丈三尺五寸,夏至日晷尺六寸”的说法。

综上所述“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就是过了冬至,天气时间就变的长了,而“一线”就是具体是指时间的长短。





果农甲富哥


“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这是我老家的一句谚语,意思是说冬至是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起来。喻意长寿及盼望冬至后每天白日长度逐渐加长而大地尽早回春。大凡谚语都是很久以来,劳动人民在生活中长期观察得岀的结论,现代自然科学证明,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相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冬至之后太阳才开始逐渐北移,白天渐渐变长。现代科学已佐证了前人传下来的谚语千真万确。

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了“数九寒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每九天为一个“九”。民间有“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通常“九九”之中“三九”最为寒冷,家乡就有“三九中心腊,河里冻死鸭。”的说法。

当涂冬至节至少有两件习俗至今还保留着。

一是,冬至上坟祭祖。在冬至日或前后一天,家人要上祖坟祭拜,烧纸钱、放鞭炮,修墓迁坟也在这一天举行。

二是,冬至进九喝老母鸡汤进补。冬至在养生学上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主要是因为“冬至一阳生”,过了冬至白天渐长,日照多而白昼长是为阳,因此冬至是阴消阳长转化的关键节气,乃阳气开始逐渐旺盛之始,是进补的最佳时机。当涂人的习俗是冬至进九这一天喝老母鸡汤作为进补,这一天菜市上的老母鸡的价钱肯定会比平常贵许多,如今,尤其是所谓的“本老母鸡”价格会更高。虽然如今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这一习俗仍在流传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