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沉|楊繼盛和他的千古名聯

钩沉|杨继盛和他的千古名联

楊繼盛畫像

■閱讀提示

楊繼盛,字仲芳,號椒山,直隸容城(今雄安新區容城縣北河照村)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登進士第,初任南京吏部主事,後官至兵部員外郎。因上疏彈劾仇鸞開馬市之議,被貶為狄道典史,其後被起用為諸城知縣,遷南京戶部主事、刑部員外郎,調兵部武選司員外郎。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楊繼盛不畏權貴上疏彈劾權相嚴嵩“五奸十大罪”,入獄。他在獄中遭受酷刑,仍寧死不屈與貪腐勢力做鬥爭。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遇害,年僅四十歲。

明穆宗即位後,以楊繼盛為直諫諸臣之首,追贈太常少卿,諡號“忠愍”,世稱“楊忠愍”,尊為北京的“城隍爺”。

他曾留下千古名聯“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和著名的“椒山家訓”。

钩沉|杨继盛和他的千古名联

《遊天華山圖引》系椒山作於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秋九月九日,原圖現存美國紐約國家圖書館,此影印件是美國新墨西哥州立大學明史專家韓慕肯(音譯)2002年到椒山故里容城時所贈。

1

苦寒學子 高中進士

楊繼盛出生在一個貧寒的耕讀農家,從小天賦異稟,酷愛讀書。他七歲喪母,十一歲亡父,庶母兄嫂又薄情以待。八歲時他與兄長爭辯:“年幼能牧牛,乃不能讀書耶?”勉強為自己爭取到讀書的機會。

“老學生——小進士”,“藏形匿影——顯姓揚名”,“無酒是窮主——有兒為名臣”……當同齡孩子還在大街上奔跑嬉戲時,楊繼盛已能對出讓私塾老先生都瞠目結舌的絕句,老先生沈琇不禁撫須感嘆:“此兒將來必登黃甲矣。”

十四歲時,楊繼盛開啟風餐露宿、拜師求學、艱難遊學之旅。他在放牛郎和寒門學子之間不斷轉換著身份,輾轉容城、定興、安新、清苑拜師求學,半耕半讀。

楊繼盛求學時有很多傳說故事。其中,“屠夫供禩”的傳說史上有明確記載。明代白德遊的《浴鶴庵詩集》中有一首《追贈容城寧國寺寺前鼓刀屠者》五十句古詩,記錄了楊繼盛苦讀容城寧國寺期間,一位屠夫只因一個神奇的夢便給他供禩三載的故事。“楊椒山忠愍公做秀才時,讀書容城寧國寺,寺門有屠者,夢神語曰:楊某故忠臣,家貧力學,汝合供具。屠者入寺門訪之,適遇公,一見固己奇公矣。旦晚供具不輟,公固止之,不聽,三年不怠……”

楊繼盛十八歲中秀才,十九歲時在容城寧國寺讀書,“夜嘗缺油,每讀書月下。夜無衾,腿肚常凍轉,起而繞室疾走始愈”。二十三歲時,因帶著兩個侄子讀書才“用度視前少足”。二十五歲時中舉,所得牌坊銀被兄長收了去,以至於“赴會試尚窮乏之甚矣”。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命運多舛的楊繼盛終於高中進士,迎來人生中的春天,此時他已三十二歲。

《明史·楊繼盛傳》載:“嘉靖二十六年,登進士,授南京吏部主事,從尚書韓邦奇遊,覃思律呂之學,手製十二律,吹之,聲畢和,邦奇大喜,盡以所學授之,繼盛名益著。”

提到明萬曆大學士張居正、抬棺材諫言的清官海瑞,大家都耳熟能詳,然而卻少有人知:張居正和楊繼盛是同年進士,海瑞和楊繼盛是同朝為官。

嘉靖二十六年,考官鄭於野派人送信:“楊繼盛中進士一甲!”這個消息迅速沸騰了北河照村乃至整個容城縣,而正式揭榜時,楊繼盛卻名列進士二甲第十一名。緣何誤報?

帶著這個疑問,楊繼盛入朝為官。此時的明朝已是朝政廢弛,嘉靖皇帝躲在西苑痴迷煉丹不理朝政,權相嚴嵩藉機廣納黨羽,把持朝政大權。楊繼盛才情橫溢,這樣的人才恰是嚴嵩的獵物,而楊繼盛性格耿介,絕不趨炎附勢與奸佞同流合汙。嚴嵩瞄準的獵物不能為己所用必剷除之。惜才正直之士鄭於野和國子監祭酒徐階等人再三權衡,決定將楊繼盛的鋒芒和才學隱藏起來,暗中將他由進士一甲列入二甲,讓他遠赴留都南京上任吏部主事。

钩沉|杨继盛和他的千古名联

椒山名聯

2

為官一任 造福一方

帶著恩師徐階的囑託,楊繼盛赴任南京,先去拜見徐階的好友考功司郎中鄭曉,鄭曉一見楊繼盛便驚奇地與同僚說:“此人心志、氣節、事業,將來不可言也。”楊繼盛與鄭曉很快成為忘年之交,從此廣結仁人志士。便是在此時,他拜南京兵部尚書韓邦奇為師,研習律呂、皇極、河洛、天文、地理、兵陣之學。

楊繼盛在南京為官三年任期滿考評語曰:“器深而志遠,學懋而守嚴,儒行佔其,夙成壯猷,可以大授。”楊繼盛升調京師,躊躇滿志地就任兵部,看到的卻是人浮於事的怠政懶政。

而此時正是“庚戌之變”後,俺答再次騷擾大明邊境以逼迫朝廷達到互市目的,朝臣分為主戰派和互市求和派,把持朝政大權的嚴嵩主張互市求和,許多朝臣保持沉默。一腔熱血報效朝廷的楊繼盛認為,求和有辱大明威望,上疏《論互市疏》反對互市,言辭懇切,提出“十不可,五謬”,彈劾嚴嵩黨羽咸寧侯仇鸞。

楊繼盛自知:“臣以孤寒進士,初入仕途,父母早喪,妻子無依,非不知隱默足以自保,言事足以取禍也……”但性格所致,使命擔當,楊繼盛無法選擇沉默,他勇敢地站出來與嚴黨集團正面交鋒,結果可想而知。他入獄遭受酷刑,所幸性命無憂,被貶謫為狄道(今甘肅臨洮)典史。

臨行前,禮科右給事中張萬紀和宮廷畫家居節等同僚為其送行,張萬紀是狄道人,他修書拜託狄道縣令李魚泉對受刑未愈的椒山多加關照,而居節帶著對椒山的敬佩之情,為他留下了一生中的唯一畫像。

楊繼盛帶著身心俱傷的痛楚跋涉在窮山惡水中,當他看到狄道百姓疾苦甚於自己之苦,肩頭油然而生一種使命:“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北宋大儒張載的“四為”名句不正是儒家仕人的使命嗎?他振奮精神,決心以“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初心,在這個邊陲小縣繼絕學開太平,即使典史只是一個不入品級的微職小官。

楊繼盛先是在圓通寺收徒開儒學館,後又拿出自己微薄的俸祿,變賣乘馬和夫人的陪嫁首飾修建超然書院,創辦“椒山學田”,儒學的傳播有效改善狄道民風,百姓慨嘆:“楊公來遲也!”學子們親切地稱他為“關西夫子”。

他和狄道百姓一起到田間耕種勞作,幫百姓疏浚河道,發明農具實現節水灌溉,百姓將農具取名為“楊杆”,直到現在臨洮縣依然沿用。

他看到百姓跑去百里外買柴過冬,而在城西七十里就有一座煤山。何以捧著金碗討飯吃?原來,番民賣柴盈利,擔心煤山一開無利可圖,所以力阻開煤山,連官府都無能為力。楊繼盛帶上幾個番民學子與番民商談,堅持“縣衙開煤山,百姓獲利”的分配原則,不動用一兵一卒,多年的積弊迎刃而解。番民服曰:“楊公即須我曹穹帳,亦舍之,況煤山耶!”番民信愛之,呼曰“楊父”。楊繼盛在《記開煤山》中說,“予不喜煤利之開,而喜番民之服也。”

狄道的邊民多以“織褐”為生,楊夫人張貞無償教授百姓紡織技藝。狄道百姓辛苦織就的褐織品卻被商人手持上級官府“牌票”盤剝,或低價購買,或雜物易貨,百姓苦不堪言。

楊繼盛整頓褐市,還利於民,百姓拍手稱快,卻斷了某些人的財路,楊繼盛先後兩次被調任陝西巡按“劉取書院”,他均以狄道百姓所需為由堅決請辭。楊繼盛在狄道僅僅十三個月,他的公僕形象和愛民如子的樸素情懷,贏得了狄道百姓的傳頌。

3

鐵肩錚骨 道義傳承

楊繼盛被貶謫狄道,俺答失信違背互市條約,多次入侵大明。仇鸞私通俺答事敗,嚴嵩將一切罪責推到仇鸞身上,仇鸞入獄疽病而死,嘉靖皇帝下令戮其屍以洩心頭之恨,又想起當年反對互市的楊繼盛。嚴嵩揣度聖意,順水推舟,藉機拉攏彈劾仇鸞的楊繼盛。於是,楊繼盛被接連升遷,從山東諸城縣令,改任南京戶部主事、刑部員外郎,到兵部武選司,這種史無前例的迅速升遷震驚朝野,史學界稱為“一歲四遷”。

嚴嵩篤定:楊繼盛被貶謫到狄道一年多,總該知道大明官員的升遷貶謫掌握在誰的手上吧!然而,嚴嵩的算盤再次落空了。

楊繼盛《自書年譜》中記述:“荷國厚恩,欲思捨身圖報,無下手得力處。妻曰:奸臣嚴閣老在位,豈容直臣報國耶?予聞其言,乃知所以報國之本。”楊繼盛在夫人張貞的提醒下,終於找到報國之本:彈劾嚴嵩,還朝廷風清氣正。楊繼盛在硯臺底部刻下:“三更五點,奮筆擊大奄。事成汝之功,不成同汝貶。”

嚴嵩做夢也沒有想到,楊繼盛好不容易求取功名,居然不懂得“感恩”,更無視高官厚祿,膽敢以卵擊石,上任月餘就敢彈劾他!

一本充滿正義的奏章《請誅賊臣疏》震驚朝野。奏章歷數奸相賊臣嚴嵩“五奸十大罪”。“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他要用手中的筆討伐朝廷的貪腐之風,用生命喚醒沉默的正義,為朝廷鋤奸,為民請命!

楊繼盛很快被投入大牢。嚴嵩已在朝廷內部網羅了嚴密的關係網,他的數十個義子遍佈朝廷要職,要將楊繼盛置於死地。

行刑前,有好心同僚偷偷送去蚺蛇膽,可止疼解血毒,楊繼盛婉拒曰:“椒山自有膽,何必蚺蛇哉!”明代杖刑是最為嚴酷的刑罰,一般人受打七八十棍必死無疑。楊繼盛三天杖刑一百四十棍,被斷醫斷藥扔進民監死牢,但一種超強的求生意念支撐了他的生命。

《自書年譜》中記述:“因茶思起‘人以瓦尖打寒’事,遂將鍾打碎,取瓦之尖而銳者,將竹箸破開,夾瓦尖在內,用線拴緊,以尖放瘡上,用鼓錘打箸入肉五六分。遂血出兩腿,打有五六十孔,流血初噴丈餘,後則順腿流於地,一時約十數碗。”楊繼盛用瓦片自割腐肉三斤,斷筋二條,拖著殘肢斷體,憑藉超強的意念活了下來。

楊繼盛與嚴嵩的鬥爭,實則是朝廷文臣集團和權臣集團的生死博弈,楊繼盛是支撐文臣集團的強大精神支柱。於是,嚴嵩於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設計將楊繼盛的名字寫在死囚名單後面,痴於煉丹的嘉靖皇帝御筆一揮,楊繼盛被冤殺,年僅四十歲。

楊繼盛以儒者的風骨選擇了以身殉道,他在京的寓居被稱為“松筠庵”。清朝末年,湘軍將領彭玉麟進京瞻仰光緒皇帝的大婚典禮時,慕名住在“松筠庵”;康有為、譚嗣同等1300多名舉人匯聚在“松筠庵”,抒寫了著名的“公車上書”;我黨創始人李大釗將椒山名聯“辣”改為“妙”,作為人生座右銘;“遇事虛懷觀一是,與人和氣察群言”,毛澤東評價這句詩說“詩言志,椒山先生有此志,乃有此詩”。(鄭建黨)

圖片均由鄭建黨提供

■相關

兩封遺書裡的“硬漢”柔情

被譽為“大明第一硬漢”的楊繼盛,鐵骨錚錚,忠肝義膽,大義凜然,慷慨赴死。然而,這條硬漢身上,還有柔情似水、情意纏綿的一面,這在他寫的遺書中充分體現出來。

明嘉靖三十四年十月三十日是行刑日。獄中的楊繼盛氣定神閒,一絲不苟地趕寫給妻兒的遺書:一封寫給夫人(《愚夫喻賢妻張貞》),一封寫給兩個兒子(《父椒山喻應尾應箕兩兒》)。

由於夫人識字不多,兩個兒子尚年幼,兩封遺書儘量用通俗易懂的白話寫成。臨難而不苟,筆畫清晰,字跡清秀端莊,成為後世的書法作品而為世人所景仰。

楊繼盛在寫給夫人的遺囑中,最關心夫人的死生。他從情和理兩方面勸導夫人好好生活,莫尋短見。他寫道:“古人云: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蓋當死而死,則死比泰山尤重;不當死而死,則死無益於事,比鴻毛尤輕。”“你是一個激烈粗暴的性子,只怕你不曉得死比鴻毛尤輕的道理,我心甚憂,故將這話勸你……若夫主雖死,尚有幼女孤兒無人收養,則婦人一身乃夫主宗祀命脈、一生事業所繫。於此若死,則棄夫主之宗祀,隳夫主之事業,負夫主之重託,貽夫主身後無窮之慮,則死不但輕於鴻毛,且為眾人之唾罵,便是不知道理的婦人。”

那麼,楊繼盛的夫人生死如何?傳統說法是,楊繼盛死後,夫人張貞殉夫。真實情況是,楊夫人聽從了丈夫的勸告,撫養幼子成人,七十餘歲,壽終正寢。

人們之所以相信楊夫人殉夫,應當和戲曲《鳴鳳記》的演出有關。1567年隆慶元年,楊繼盛得以平反昭雪。翌年,以鬥嚴嵩為主要內容的戲曲《鳴鳳記》問世。可能是為增加戲劇衝突效果,劇中的楊夫人壯烈殉夫。數百年來,人們對這個結局深信不疑。直到20世紀70年代,楊夫人張貞的墓誌被髮掘,才真相大白。

另一封遺書是寫給兩個兒子的,重點談了立志、做人、讀書、交友、親族關係、居家之要等方面的問題。娓娓道來,殷殷之情滲透字裡行間。其中,有的段落成為千古名句,遺書被後人作為教子名篇。

“你發憤立志要做個君子,則不拘做官不做官,人人都敬重你,故我要你第一先立起志氣來。”“與人相處之道,第一要謙下誠實。”“人有恩於我則終身不忘;人有怨於我,則即時丟過。”“人之勝似你,則敬重之,不可有傲忌之心;人之不如你,則謙待之,不可有輕賤之意。”

還有一件事值得一提:楊繼盛在遺書中對侍妾的安排。楊繼盛納有一妾,名二貞。他在給夫人的遺囑中,對其做了如下安排:“二貞年幼,又無兒女,我死後就著她嫁人,衣服首飾都打發她……不可著她在家守寡。”(文/楊晨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