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甲骨文是商朝才出现的,那为什么有人说夏朝历史会知道?夏朝有甲骨文吗?

老罗讲历史


甲骨文是殷商时期(早周也有甲骨文,比如陕西周原和周公庙遗址都发掘有甲骨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目前已发现最古老的汉字,也是世界上最有传承和延续的文字之一。

甲骨文出现于商代晚期,也就是一般所说的殷商时代,比甲骨文更早或者说更古老的汉字尚未发现(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文字必须是成体系并且能够准确记录语言)

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或者国内外的主流观点来看,夏暂时属于传说时代,其存在于两周至魏晋人的追述与记忆之中。

一般认为考古学上的中原龙山文化和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属于夏文化,但其实这个问题暂时还没有定论。

不过二里头遗址确实具有一种“皇城”气象,可惜没有文字实物出土,所以认为二里头遗址是夏王朝的遗址或者夏都的说法也暂时没有得到公认。


熊猫老师教识字


文字早就有了,只是苦于没有好的记录方式,靠口口相传。到商朝时兴起了祭祀文化和占卜,生产力发展了有了青铜,可以做成精细的刀具,用龟甲兽骨记录才得以保存。

中国最早的文字出自伏羲女娲时代,伏羲女娲生活在今湖南会同连山乡一带,伏羲用八卦表达自然,就是创造文字的象征。连山乡有个叫“药王洞”的小山洞,据我考证是女娲炼石的窑洞,炼石就是把石灰石烧成生石灰,然后加水成熟石灰浆拿去补漏水的连山洞的天花板,人称“女娲补天”,在洞中用木头支撑松动的天花板,并用乌龟垫脚防止柱子下陷,为防乌龟乱爬又砍掉它四足,这叫“断鳌足以立四极”。在药王洞的石壁上尚有文字残留,依稀可辨一“娲”字,“娲”字左上方似一龟字,右上方似“断”字。女娲部落崇拜蜥蜴善变色,以之为图腾,后人讹传女娲一日中七十变。蜥蜴在南方民间自古以来叫“狗皮蛇”,连山尚有狗皮城遗址,会同古称“狗皮县”。东汉文人创造出伏羲女娲人首蛇身形象是以讹传讹。

女娲去世后,属下负责取水的助手共工与负责打柴烧火的祝融(也有说是颛顼)争帝位,共工是女性,祝融是男性,祝融破坏政治规矩,强迫共工让位,共工放泼,女人嘛!她怒而撞断了连山洞的天柱,山洞垮塌,人称“共工怒触不周山”。从此女娲族分裂成水火不相融两派。祝融离开山洞,开启了屋居时代、父系时代、权利争夺时代,他就是炎帝。炎帝根据连山的地形地貌特征,结合伏羲八卦和女娲的蜥蜴图腾,写了《连山易》,教人们适应自然变化,享受生活。当时的圣地连山洞位于连山盆地西北方,所以《连山易》以西北方艮卦为首,至今连山洞所在的山脉仍叫艮山,向南绵延到靖县,当地叫艮山口乡。炎帝部落和炎帝文化并且逐渐沿沅水向洞庭湖、长江下游、北方传播,在距今5000年前,中华大地尽归炎帝族。

在距今4600年时,草原文明南侵,为首的黄帝打败炎帝,从此政治中心传到北方,中华文明塌陷。黄帝族野蛮游牧文明,无文字,又无所创造,混混沌沌传到夏桀灭亡。取而代之的是炎帝族的商朝。

商朝人在北方,《连山易》不适合北方地理特征,因而被商人改为《归藏易》,用于占卜,文字一直在上层贵族中传承,但苦于无记载工具。商朝中期,生产技术提高,有了青铜,制作了精细刀具,才可以将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得以保存。此时的文字经过几千年发展,早已与女娲时代的文字大不相同了。商朝末,周文王将《归藏易》按照人文发展改编为《周易》,成为中华文化之鼻祖,中国人思想的基因。

共工以及族人由于政治上被边缘化,没有随炎帝北迁,留在会同生活,会同东北相邻的洪江历史上与会同是一家,地名就是共工之意。共工族人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水族,后来随战乱西迁入贵州,依然使用女娲时期的文字,人称水书,老百姓看不懂,又常写在巫师、道人的幡上,所以民间叫鬼书。有了纸以后,巫师将《连山易》记录下来,代代相传,书烂了重抄后将烂的烧掉,最后一本水书《连山易》保存在贵州荔波档案馆。现在水书文字甚至成了破译甲骨文的一个法宝。







女娲故里会同新说


这个问题不严谨,不能说甲骨文是商朝出现的,是120年前的王懿荣发现了一种刻在骨头上的符号,经过刘鹗,罗振玉,孙诒让等人的考证,又经历1928年董作宾等人在河南安阳小屯殷墟的发掘,以及后来郭沫若带领的胡厚宣,台湾的张秉权,以及日本的岛邦男,高岛谦一等等很多人的努力,建立了甲骨文字学。由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数量大,品质高,所以成为甲骨文的主要研究对象,一般称为殷墟甲骨文,由于历史考证殷商中期迁都至安阳,所以殷墟甲骨文基本是殷商后半段,从辉煌的武丁到尾声的帝乙,被董作宾分为五期,历时约273年,商朝273年未迁都之前的甲骨文或其他文字零散分布,迄今为止,没有集中系统的被在某处发现,所以殷商初始是用什么文字并没有定论。另外殷墟甲骨文主要是占卜记录,并不代表当时社会的文字文化全貌,青铜器的图形和金文,陶器上的文字符号,都有出土,但都不是全貌。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华梵安衲


夏朝的历史主要来源于三处,一是西周的文献,就是先秦的一些古籍,比如尚书,山海经竹书纪年等,还有文学作品比如诗经(虽然是文学,但写实性很强,真实地反应了先民的生活)。二是史记,史记对于商朝的谱系记载符合甲骨文记载,很可信,这是司马迁通过大量实地走访以及遍览先秦古籍所得来的,因此对夏朝的记载,至少在用料方面不是他自己虚构的。三是民间传说。这个不用多说,只能说民间传说是一种荡漾在水中的历史,也许是真实事件的加工后的夸张的折射,也许是水中捞月般的杜撰,但就是想象也得有一丢丢的现实影子。说明一点,甲骨文当中对夏朝的记载几乎没有,也许是破译的文字数量还不够多,也许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商朝国家档案馆。

目前考古所能提供的证据,只是在相当于夏朝时期或以前,有一个万邦时代,即使有夏朝,他也不是我们平常意义的朝代,很可能是一个影响比较大的方国。其是否存在,关键是考古实证。

目前,考古面临两大难题,第一,对有些遗址,如二里头、陶寺、石卯、良渚等不能全域地、彻底地挖掘,也许很多有说服力的文物长眠于地下。第二,是古文献记载,特别是位置太过简略,况且山川地名有的与今天已经大不相同,有的地方本身就已经发生沧桑巨变,这给寻找带来很大困难。

最后,提个建议(自娱自乐),能否以基因学测定的智人大迁徙路线为参考,确定发觉区域,也许能拜托古文献的对思维的束缚


tsl657


夏朝的「文字」和商朝的甲骨文没有特别明显的联系,至少商朝人未必能准确掌握夏朝的「文字」,所以夏朝的历史应该是靠口头相传,通过商朝加工和流转;

周朝灭商,掌握并发扬和演化了商朝的文字,因而也得以记载了一些夏朝及以前的历史传说,这些文字基本上都保存于西周王室和贵族;

西周东迁,文字进一步传播,诸侯并起,各诸侯国瓜分了西周王权的同时,也瓜分了西周的王室文集和史料,经各国的高级知识分子修编,于是春秋时代出现了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代表的得以流传后世的最早的文集,其中记载和反映了一部分上古的史料和风土人情;

战国时代,各国进一步修编史书,由于各国政治立场不同,文化传承不同,对上古和夏商周三代的评价定位不同,在史书的修编中加入了各自「政治正确」的历史「私货」,这是后世看到不同史料中对上古夏商周有不同描述和褒贬评价的起源;

秦始皇统一六国,焚书坑儒,对六国的史书和古籍多有破坏,到西汉时,由司马迁进行了大规模的收集和整理(可能有文学渲染和修饰)!

《尚书》为孔子所编,孔子游历列国有机会阅览春秋各国收藏和保存的来自古老西周的王室和贵族文集,其中分散而零乱的记载了一些上古时候君王的号令和事迹,将之重新修编成书,《尚书》中最早记载尧舜禹事迹!


站不稳啊


很简单的逻辑,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

商朝的甲骨文难道是凭空出现的吗?不会,就像电脑的windows操作系统,先有windows95、98、2000、XP等等,现在才有广泛使用的10。甲骨文是经过了很久的发展才最终维持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

商朝骨片上的卜辞文字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六种构成要素,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可以说是一种成熟的文字系统,由此可得知,甲骨文之前肯定还有文字,或许就是夏朝的文字,毕竟原始人能都在岩石上写写画画了,进入新时代的夏朝难道还不能写字吗?

文字始终在变化发展中,就像下面的图:

后世的文字来自甲骨文,那甲骨文肯定来自更早的文字系统,如果现在找到了那种文字,说不定就能将夏朝的轮廓描绘出来。

关注厕读大历史,每天分享历史知识,品味历史智慧。


厕读大历史


甲骨文,或说是华夏古文字,是成熟的文字,拥有统一的创造逻辑,一定是一次大规模的,有组织的造字活动。

同时,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象形文字,其作用必然区别于拼音文字。有一点可以确定,语言一定早于文字,那么如果一个人与人语言相通的种族,所建立的文字体系,必然是拼音文字。为何只有华夏建立的文字体系是象形文字呢?大概率是因为语言不相通,共同创建的通用书面语言。而建立这个通用书面文字体系的合理时间,自然是多种族聚集的时候,所以不可能是夏商,必然要更早。

如今只发现甲骨文,是因为文字载体得以保留。不能证明是最早。也不可能是最早,因为不可能跳过爬走,直接会跑。遗憾的是上古人们书面交流的载体,恐怕因为时间而消失了,我们只能通过推理来得出最接近的情况,进一步证明也只能通过考古碰运气了。

最后,一个没有走到尽头的种族,是不会在石头上留下文字,如同给自己刻下墓志铭,这真的是一个笑话。


浸淫之辞


商代是中原文明第一个使用文字的朝代。

虽然现在并没有夏朝的考古遗址记录,而只能在时间的外延上与某个考古遗址的年代重叠,比如二里头和龙山,但内涵却不一致。

而在中华史上为什么我们不能绕过夏朝,因为没有夏文化,中原文明的开端和都市的兴起又无从谈起。

其实为什么现在一定要谈及夏朝,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夏朝是文献记载最早的朝代,史记的开篇就是“夏本纪”。而纵谈我国的历史,史记记载的基本都一一考证了。


工头的樂道斋


国外出现和承认文化出现的两大证据,条件是出现大的部落,就是人多。二出现青铜器文化。但大哥我们从元谋人,北京人这些遗址可以看出我们的悠久,怎么看的石器文化啊,结物记事,祭祀文化,人骨,生活遗迹这些,再到两河流域文化,陶器时代,出现了简单图案符号记载文化,还在祭祀文化中找到了朱砂这种代表原料使用的文化证据。再到三皇五帝木器时代,出现明确壁画,初始文字符号记载,出现大的部落文化,明确了祭祀文化和各个部落图腾文化,出现原料衣服记载。在进入青铜器时代,也就是有明确文字和祭祀传统文化的记载,如史书记载的九鼎,大禹治水,你说没甲骨文记载。那这些咋传承下来,让后人铭记的,大哥已经出现的话语了,还有个词叫口口相传,按照国外的出现条件那之前的文化不算数吗?按你说的,连祖宗都不要吗?还叫炎黄子孙吗?因为环境关系,要证明这些是全方面的懂吗?不是只看单面,不然我都可以去考古了。多读书才是正途


醉过了一片云


历史一是来自于文字的记载,二是来自于口头相传。相信你也看过不少历史的书籍,也听过不少的历史故事。

当前,从文字记载来看,涉及夏的资料很少,但在史记,尚书等典籍中还是有一些记录的。但这并不等于秦汉之前记载夏历史的资料也很少。大家知道,在王朝更替的时候,胜利者往往会有意识的销毁前朝留下的典籍,宗庙等,所以时间越长留下的东西越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