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你看什么?

行业之说始于唐代,据《清波杂录》记载,唐代有36行。到了宋代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社会行业的增多,改称为72行。到了明代又改称360行。360行不过是个虚数,并不是行业的确切数字。

今天我们来谈谈历史上陕西省城乡各行工匠的一些生产习俗。

一、厨师

蓝田有“厨师之乡”之称,明朝崇祯皇帝、清朝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御厨房中皆有蓝田籍人。蓝田名厨师王承恩、李芹溪、侯治荣等曾名噪北京城。蓝田县因而流行着“要找蓝田乡党,大小衙门厨房”之谚。

蓝田厨师在每年旧历新年(春节),有“封刀”的习俗。他们一年到头为人操刀掌勺,非常辛苦。过年期间,用红布包上案刀,休息几天,叫“封刀”。

二、木匠

木匠的工具很多,有斧、锛、锯、曲尺、墨斗、刨、凿、钻、锉、羊角锤等等。墨斗,是木匠用来打直线的工具。从墨斗中拉出墨线,放到木材上,绷紧,提起,墨绳趁着弹力就打上了墨线。木匠的工具箱,忌他人乱动。

在汉阴县,木器行分大墨、小墨。大墨从事修房建屋,架设桥梁;小墨从事家具、农具制作。或分为平墨、弯墨、圆墨、寿墨等。平墨从事家具制作;弯墨以事工艺雕刻、农具制作;圆墨从事木桶、木盆等生活用具和粪桶等生产工具制作;寿墨专门从事棺材(亦称寿方、寿木)制作。小墨、弯墨技术较精;大墨虽作工较粗糙,但必须识图,墨线尺寸清楚;圆墨流动性较强,四方奔走制作。

木匠最重斧、锛的操作,有“千日斧子万日锛”之说。木匠做活有“留尾巴”的习俗,至少也要在干完活后留点刨花,让主家自己收拾。据说是取“还有活干”的意思。但在做棺材活时,一定要收拾得干净利落。否则,会被认为是咒主家再死人,是犯大忌讳的。

木匠行业中,徒弟拜师学艺时,三年之内,师傅只供徒弟吃饭,不付工钱。三年期满,师傅给徒弟赠送一套工具。

三、石匠

石匠打钻眼时,忌打空锤,认为空锤不吉利。如果采的是盖厕所用的石板,忌说出“盖厕所”之类的话。否则他们认为山神会发怒,会惩罚石匠。凿石料时,忌说话。

陕西省富平县的石雕工艺,源远流长,久负盛名。相传西安碑林中的石雕品,不少出自富平石工之手。富平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画家难画天花板,木匠难做转角楼,石匠难雕凤凰头。”此外,蓝田县的玉雕、子洲县的墨玉、清涧县的石板、绥德县的石头狮子,都是陕西省的名产。

四、泥水匠

白河县的泥水匠做完活后,忌用水冲洗工具,而是干擦洁净。他们认为,洗工具意味着活干完了,以后就不会有活于了。泥水匠盘炕时,炕的长与宽,尾数都不能离“七”,寓意为“炕不离妻(七)”。建灶时,忌孕妇、产妇和带孝的人观看。俗以为这些人“不洁净”,让他们观看,会使灶神不高兴。

五、铁匠

铁匠营业的地方叫“铁匠铺”。铁匠都擅长看“火候”,否则便是外行。

旧时,铁匠也有外出寻找活路的。有的铁匠打带钢的工具,他们进村后吆喝道:“谁—修—铡子(铡刀)?”,“谁—打—镢头、锄头?”声调上扬,结尾无拖音,显得紧凑、刚硬。人们认为,这是由于他们打造的工具中带“钢”的缘故。遇到顾客,便在村中砌炉子打铁。数日后,活干完了,再到其它村子寻活干。另外一些铁匠,打生、熟铁器具,他们的吆喝声为降调,结尾有拖音,如:“谁打铁锅、炒勺、铲子——?”“谁打钉子——?”不够刚硬。人们认为,这是由于他们打造的器具中无“钢”的缘故。铁匠们外出寻活时,还带着家里打造的产品,沿途出售。

六、染匠

旧时,陕西省各地都有许多染坊。仅就耀县而言,1940年前后的近20年间,一度有13家染坊同时开业,其中城内9家,乡下4家,都用靛青染布。这些染坊的从业人员,最多的为5人,最少者只有2人。店主如果亲自参加操作,叫“蓝手掌柜”;如不参加操作,叫“白手掌柜”。每年三四月为染坊的黄金季节,有实力的店家于此时广开靛瓮,招徕顾客,最多每天可以染100丈布。有的店家专做“庄活”,就是为买卖人染整匹布,从而赚取更大的利润。四十年代以后,店家在采用靛青染布的同时,开始用硫化物染料。当代随着印染业的现代化,旧式的染坊完成了历史使命,陆续停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