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父母的終極養娃寶典:頓感力喚醒孩子內心的種子

2019年1月23日,當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詩人、學者林清玄去世,終年65歲。

佛系父母的終極養娃寶典:頓感力喚醒孩子內心的種子


他是臺灣地區作家中最高產的一位,也是獲得各類文學獎最多的一位,也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家”之一。

若要說什麼才是好的教育,我想那些過來人的經驗都不會是無稽之談。

林清玄的童年故事告訴我們,父母的頓感,會喚醒孩子內心的種子。

佛系父母的終極養娃寶典:頓感力喚醒孩子內心的種子



佛系父母的終極養娃寶典:頓感力喚醒孩子內心的種子


他曾在他的文章裡這樣描述自己的童年時期:

我小時候讀書差,考試都考紅字,就是考不到60分。

有一年考試,我好不容易超過60分,很高興地拿回家給爸爸看。

我爸爸正吃飯,他放下碗哈哈大笑。哥哥姐姐很奇怪,考這麼爛還笑。

爸爸說:“這麼多年來我一直在找一個接班人,現在終於找到了。”我一聽,壞了!爸爸是農夫,向上三代都是農夫,我不要做農夫,所以後來就用功讀書。

佛系父母的終極養娃寶典:頓感力喚醒孩子內心的種子


因為父親簡單的一句話和一些機緣巧合,喚醒了他內心的種子。

從小學三年級開始立志當作家,小學開始每天寫500字,中學寫1000字,高中寫2000字,大學寫3000字,一直堅持到現在,總共出了131本書。

但如果那時候的父親指著他一頓訓斥,我想,他的未來可能是另外一回事兒吧!

日本作家渡邊淳一在《鈍感力》一書中說:“頓感雖然有時給人以遲鈍、木訥的負面印象,但鈍感力卻是我們贏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佛系父母的終極養娃寶典:頓感力喚醒孩子內心的種子



佛系父母的終極養娃寶典:頓感力喚醒孩子內心的種子


曾經看過一個很火的視頻段子:

老師告訴差生家長:“你兒子這次考了59分......”

家長激動的大呵一聲:“啥?我兒子得59分啊?”

老師以為家長生氣暴怒,當即安慰:“別生氣,回去不能打孩子。”

家長仰天長笑:“艾瑪,我兒子老爭氣了。以前考試從沒超過20分,進步太大了,值得表揚!我先給孩子他媽報個喜。”


佛系父母的終極養娃寶典:頓感力喚醒孩子內心的種子



電話那端孩子他媽喜極而泣......

老師看著一臉喜氣的爸爸一臉懵逼。

前不久,這個段子裡的內容發生在了現實生活中:江蘇有位平時0分的小朋友考出了7分的成績,他的爸爸為了激勵孩子,買了1000元的煙花慶祝。


佛系父母的終極養娃寶典:頓感力喚醒孩子內心的種子



孩子成長中一點進步也是進步,也是值得鼓舞與欣賞。孩子也會因此更加上進,變得越來越好。


佛系父母的終極養娃寶典:頓感力喚醒孩子內心的種子



而被激勵的小朋友學習越來越認真,已經可以考出57分的成績了。

相比一看到孩子成績就和孩子相愛相殺的父母,有人說這位爸爸有智慧,我卻看到這位爸爸的頓感。

頓感就是遲鈍的力量。

生活中,鈍感的人往往更幸福,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傷疤,不會顯得過分敏感,而是更從容。

而鈍感父母的孩子,也往往更有韌性更樂觀,幸福值也會高一些。

他們不會因為敏感給孩子窒息的感覺,反而更善於發現孩子發光的一面。


佛系父母的終極養娃寶典:頓感力喚醒孩子內心的種子




佛系父母的終極養娃寶典:頓感力喚醒孩子內心的種子



童話大王鄭淵潔的父親就擁有這種鈍感力。


佛系父母的終極養娃寶典:頓感力喚醒孩子內心的種子



鄭淵潔小時候有次寫作文,老師命名題目為《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全班孩子都按照老師要求完成,只有鄭淵潔寫的是《早起的蟲兒被鳥吃》。

鄭淵潔獨特的觀點讓老師大發雷霆,痛斥鄭淵潔膽敢改掉她的題目,命令鄭淵潔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大聲喊100遍:“鄭淵潔是最沒出息的人!”

後來鄭淵潔為維護尊嚴用十個拉炮引爆課桌,更被老師怒罵:“滾出教室!你被開除了!”

佛系父母的終極養娃寶典:頓感力喚醒孩子內心的種子


孩子犯下如此大錯,想必很多父母會和老師一起責怪懲罰孩子。

鄭淵潔忐忑地把事情的經過及自己的歉意以童話故事的方式,寫成一封檢討書拿給爸爸。

在這封檢討書裡,有人物故事,有懸念伏筆,有情感流露,正是這份檢討書讓鄭爸爸覺得兒子或許有文學創作的潛能。

他沒有責罵鄭淵潔,而是溫和地笑著告訴他:“兒子,以後爸爸來教你。”

鄭爸爸用溫和的鈍感力培育出了聞名世界的童話大王。

鄭淵潔做了父親之後,在《父與子》的父篇裡寫道:我的兒子是一頭小豬,這就足夠了。我不羨慕別人家猛虎的兒子,我也不嫉妒人家的千里馬兒子。

佛系父母的終極養娃寶典:頓感力喚醒孩子內心的種子


我愛你,只是因為你是我的孩子,所以我無條件的愛你,和其他無關。


佛系父母的終極養娃寶典:頓感力喚醒孩子內心的種子


佛系父母的終極養娃寶典:頓感力喚醒孩子內心的種子


那些被稱為“佛系”老爸的男人,正是因為這樣的頓感,為孩子指引了方向。


佛系父母的終極養娃寶典:頓感力喚醒孩子內心的種子


朋友幾周前扭傷了腰,還要帶著5歲的孩子工作,在稅務局來回折騰。

有天在稅務局下班前,朋友扶著腰,帶著兒子出地鐵,兒子就鬧著要喝酸奶。

朋友看看時間,又看看兒子乾裂的嘴唇,不禁心疼,折到旁邊超市買了一盒酸奶。

不想兒子心急,用力過猛,剛撕開蓋子酸奶飛了出去,糊了一地。

朋友的腰絲絲作痛,渾身是汗。再看看時間,稅務局剛好下班。兒子害怕地站在一邊,不知所措。

過了一會兒,朋友先爆出一串笑聲,兒子也笑了,一臉輕鬆。

他招呼兒子:“兒子,你畫了個地圖!來我們把它補全,等會你要負責把地面清理乾淨喔!”

朋友的頓感化解了一場暴風雨,讓孩子感受到在錯誤中成長的幸福。

佛系父母的終極養娃寶典:頓感力喚醒孩子內心的種子


沒有不幸福的孩子,只有不讓孩子幸福的父母,父母的頓感力是孩子成長中幸福指數的基石。

我們看著初生嬰兒天使般的微笑,父母的願望只是單純地希望他能幸福快樂。

慢慢地,我們就希望他和別人家的孩子一樣優秀、懂事、雙商在線......一點一點剝奪著孩子的幸福。

父母會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請接受孩子只是個普通的小孩,用遲鈍的溫和的力量去陪伴孩子,和他一起成長。

在顧城的詩裡,陪伴如此簡單:風在搖它的葉子,草在結它的種子。

長長的路,請讓孩子慢慢地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