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佛系"江湖文化:為的是高尚品德,不為仕途的苟且

宋朝

每個朝代都有其特有的江湖文化,在現代人眼裡,和其他朝代相比,宋朝是相對比較羸弱不少,和宋朝的“精英文化”相反的,其江湖文化在當時很長一段時間影響頗深。宋朝的江湖文化主要來源於當時的居士和隱士等,他們的才華獨樹一幟卻又淡泊名利。

宋朝江湖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對從古至今的中國文化有著傳承和發展的價值,他們不隨波逐流,而是根據自己的內心所想而行事。很多時候這些江湖文化體現出很高的道德和智慧。但這群人卻不熱衷仕途,他們對田園風光、世外桃源卻格外青睞。

從歷史的發展眼光來看,很多古文研究的專家對這樣的江湖文化,也被稱為隱士文化,頗為不齒,他們認為如果所有的人都抱著這樣的心態,社會如何發展,貿易如何往來,國家如何強盛。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關於宋朝時期的江湖文化中,都有哪些可為與不可為的特質。

一、有所為的江湖文化

1、所高者獨行,所重者逃名

一直以來,人們將江湖文化看作是不求名,不求利的寡淡思維。當時不少文學作品都記載這這股江湖文化的思潮,如《舊唐書》裡的“所高者獨行,所重者逃名”。在宋代的社會思潮中,人們將這類型隱士歸類為不問王侯將相之事,行事只求品德高尚。

宋朝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在江蘇常熟地區出土的黃公望墓穴,就是一位舉世聞名的大隱士,雖然他是元朝時期的畫家,但是它的畫作和思想,一直以來深受宋朝時期隱士文化的影響。

著名的《歷代名畫記》中,記錄大量當時的隱士的文字、雕塑及音樂等經典作品,裡面的藝術表現形式被後人稱為“隱逸”。歷史上不少文人墨客都對隱士文化有著較高的看法,甚至他們認為宋朝的隱士文化為社會樹立了道德品質的標杆。

2、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其實從商周時期開始,各個朝代都有源自隱士這部分群體的江湖文化,不同的是,放在一個大的歷史事件來看,江湖文化的轉折點則要追溯到唐朝的“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之前,當時社會呈現的是欣欣向榮的生氣,而在此之後,封建社會開始出現走下坡路的跡象,而這樣的影響甚至延續到宋朝。在當時的社會體系下,

知識分子和整個社會的變化是相輔相成的。

當時的社會,實際上是以知識分子為主要領導的政權,只要這個群體聚集起來,便能為國家做出極其重要的貢獻。反之,則會出現經濟倒退或國家羸弱等局面,宋朝在這一點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其實宋朝時期的知識分子,也不都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的隱士,雖然不及唐朝時期那般精忠報國,卻也是一群憂國憂民的進步人士。我們經常熟讀的“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便出自北宋時期的詩句。

宋朝

雖說這部分群體中,確實出現不少頹廢之人,卻不能一概否定宋朝時期知識分子的社會效應,他們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當時的宋朝江湖文化的風氣。其中不少著名的宋朝知識分子,都曾出現在我們日常的課本中,如文天祥、辛棄疾、陸游、陸秀夫等。

二、宋朝江湖文化的特性

1、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

宋朝作為一個相對低調的朝代,在面對外敵侵擾時,不像其他朝代採取的強硬措施。而當時宋朝的江湖文化也如同其政權一般,不反抗、不剛強。在當時的宋朝社會,讓人心驚膽戰的文字獄迫使不少文人墨客面臨被動輒殺頭、坐牢的局勢。

在如此高壓之下,部分知識分子逐漸失去了他們的韌性。當時大部分宋朝知識分子或者說江湖文化所秉承基本上秉承著“柔化”的文化態度。這也是當時社會上的普遍風氣。

宋朝時的江湖文化其主要特點是“淡”,這裡的淡以靜、純、清晰明白的意思。在《莊子》裡,將淡解釋得更為透徹,書中寫道:“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淡而無為,動而以天行”。

在宋朝的文學作品中,也都普遍體現出如此這般的意境。

宋朝

而到了宋朝後期,雖然在文學作品上同樣體現“淡”的思潮,但和前期不同,這時候的思潮看似自然,背後卻是作者絞盡腦汁加以修飾出來的,

彷彿失去了宋朝前期真正的純淨自然的感覺。這些作品全靠文學技藝上來呈現這種思潮。卻少了宋朝前期的真實山水的清新淡雅。

宋朝後期江湖文化中所體現的“淡”,充其量算是文人一種對萎靡不振的一種小小反抗,卻讓人越來越看出真正的自然之美。

2、登高壯觀天地間

宋朝江湖文化中還有一個特點是“遠”,這裡所說的遠主要是因為江湖文化的主導者大多是隱士居多,這部分群體或多或少已經遠離官場,對個人仕途基本屬於佛性思維。也有一部分人是從重要位置退下來之後,遠離了當時的政權。

而他們的作品也在不同程度上呈現出了身心遠離的境界。這其中有被人熟知的陶淵明,他的詩句“悠然見南山”從立意到心境,無不體現出他嚮往田園生活,遠離紛擾的人事紛爭的思想。

宋朝的遠逸思潮影響頗深,甚至影響到了元朝時期的文學、書畫作品上。縱觀整個元代文化史,大部分書畫作品或多或少都呈現出高遠或平遠的意境。黃公望這位著名的畫家,就將遠逸思潮體現得淋漓盡致。

當時的隱士不僅隱居在山林中,也指隱於朝廷,文學作品更是無不呈現出平遠、高遠的境界。將“化剛柔為柔和”視為文學作品的真諦,甚至許多人在評價文學作品時會以是否過於“雄壯”或“剛勁”作為評判標準。

宋朝

在當時的文學環境而言,平遠的感覺不會讓人有過於明顯的壓迫感。正是這樣的“淡”和“遠”才真正適合當時

隱士情節為主的江湖文化。

三、不可為的江湖文化

1、逃避社會責任的隱士文化

但是,也有人對宋朝的江湖文化中的隱士情節持有不同看法,不少現代學者都表達了對宋朝的隱士文化持評判反對的看法,他們認為隱士在某種程度上逃避社會責任的一種懦夫行為,在面臨國家興亡之時,應當承擔起肩負國家社稷的安危。因此他們不提倡如今的人,尤其是年輕人對隱士精神過於崇拜。

《南史·隱逸》中曾說過,面對天下興亡之時,需要每個人都付出努力,而這些個體的努力,將會凝聚成一股極強的力量。蘇東坡中所寫的《大臣論》就曾這樣寫過:“天下之勢,在於小人,君子之慾擊之,不亡其身,則亡其君”

強大如武則天、慈溪的女性掌權者,統管天下各大勢力,面對千萬敵軍依舊都奈何不了,

更何況是一個孱弱的書生。而面對外來勢力的強勢時,需要拼死反抗,就算死在沙場也不害怕。但這只是針對強者思維,而面對隱退在山林下的隱士而言,卻無法為國家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2與“擼起袖子加油幹”的精神背道而馳

在當時的知識分子中,大部分人都抱著不入仕途的隱逸之心,這些人所青睞的傳統文化中總會或多或少地評判甚至鄙視那些王侯將相的爭權奪勢。這些隱士認為寒窗苦讀太過辛苦,實在不是他們這些清新淡雅之士所為。在他們的思維中,仕途上的苟且和卑微,實在不適合作為文化人的心境和追求。

宋朝

如果把歷史的深度拉得更長遠些,宋朝時的江湖文化和現代提倡的“擼起袖子加油幹”的拼搏精神也顯得格格不入,自然這樣的無為而治的精神理念不會受到現代人的待見。

四、勞逸結合才是真

宋朝無論從文化還是經濟上,對之後的歷史發展有著長遠的影響,這其中的隱士文化或者說江湖文化雖然被不少人詬病,但在這種精神理念指引下的書畫作品卻影響頗深。陶淵明作為隱士文化最出名的文人,其是詩詞深受人們喜愛。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樣的退隱精神實在不符合當今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

也許不少人在緊張工作之餘,會羨慕“悠然見南山”這樣的境界,這無可厚非,但努力、拼搏的精神更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理念。當我們在懷念悠然自得的山水風光之時,別忘了正有一群默默奉獻的人在替我們奮力前行。

用現在流行的話來翻譯:“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有人替我們遮風擋雨”

。宋朝時期的江湖文化在文學作品上的表現確實令人神往,但它隱逸的生存理念會讓現代人失去拼搏精神,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佛系”,現代社會的發展不能靠著田園風光的美好,而是真正實幹興邦的務實精神。

參考文獻:

《歷代名畫記》

《南史·隱逸》

《大臣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