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觉人生不圆满,不如读读曾国藩

古今中外,成功人士大多为世人所钦佩,但往往能够模仿的却很少,比如我们无法拥有盖茨和乔布斯的天赋,也无法拥有马云的机遇和李嘉诚的判断力,自然复制不了他们的成功。

但唯有一人,我们可以钦佩的同时,也可以学习,这个人,就是曾国藩。

若觉人生不圆满,不如读读曾国藩

李嘉诚曾说:听他两句话,足以学会做人做事。白岩松说:他暴露了中国人复杂的人性。

马云则认为:读懂了他,何愁不成功?

曾国藩一生的与天赋和悟性都没有关系,因为,他在那个时代的标准下,他是一个“笨人”。

30岁以前,他曾笨得连一首诗都背不好,却靠着守拙二字,克服了懒惰和平庸,被誉为“千古一完人”。

30岁以后,他曾受尽职场上的排挤和冷眼,却靠着格局二字,改变了自己的性格,培养出绝高情商。

他参加了6次科举考试,没有一次成功。

梁启超说曾国藩“在并时诸贤中称最钝拙”,包括他自己也说自己“余性愚钝”

更值得悲天悯人的是他30岁患耳鸣,35岁得皮肤病,36岁患眼疾,晚年几近失明,连年受病痛、失眠折磨。

-------------------------------------------------

有这么一个笑话:

一日,有个盗贼碰巧撞见曾国藩在背书,只能先躲到床底下藏着,可没想到大半夜过去了,曾国藩仍是背得磕磕绊绊。

盗贼在床底下听得焦虑万分,实在忍无可忍,冲出来对曾国藩咬牙说:

“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

--------------------------------------------------

若觉人生不圆满,不如读读曾国藩

可这一切,并没有让他低头,他带着一股傻劲儿,不断地自律者,鞭策着自己。他的箴言是“不日进,就日退“。他坚持早起读书,坚持写字,仅仅一年就能写下60万字。即使到了行动不便的时候,依旧没有停止。

所谓,真正的自由来自于自律。最后在坚持自律之下,他在第7次参加科举时,中了秀才。

有些人,会放弃,有些人会笑话他,有些人会觉得,这种范进中举的读书方式不可取。可是,他后来,在自己的从政生涯中,打破了常人的一些看法。

当官后,曾国藩十年内居然连升7级,打破了清朝职场许多记录:

比如,他43岁建湘军又比如,他55岁建江南制造总局再比如,他61岁提出在美国设立“中国留学生事务所”

凭着的就是“守拙”的韧性。他开启了自己开挂的人生。

若觉人生不圆满,不如读读曾国藩

庸庸碌碌的过,是一生;朝着目标坚守下去,失败了,也是一生;朝着目标和坚定的念力坚持下去,同样是一生。只是看你选择怎样的方式去直面人生而已。

最后,有些人,名垂青史了,有些人遗臭万年了,有些人,只是生命的匆匆过客。曾国藩,用自己的一辈子证明了,一个资质平平的人,不断洗练自己的见识和本领,就足以成为非凡之人。

他“笨”,但他却拥有大智慧,看人看事,他一针见血,堪称段子手,他说: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未来不迎,当时不杂,过往不恋”“古今天下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古今天下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怪不得他成了人人佩服的近代大咖,让毛泽东、梁启超、蒋介石都成了他的头号粉丝。

只有读懂曾国藩,你才能知道强大的敌人不可怕,别人的质疑也不可怕,最重要的是:
“不与所处的世界作对抗,一步一步地洗练自己的内心,用天下之至柔胜天下之至坚。”
若觉人生不圆满,不如读读曾国藩

他也坚信,一个品行好内外兼修的人,远胜于做大官,只有自己通达了,才能兼济天下,也就是所谓的内圣,才能外王,自己修炼好了,才能去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通达之后,如果条件不允许,那也要独善其身(修炼好自身)

他对子孙后代的教诲也值得思考:

决定成败的,不在高出,在洼处,不在隆处,在平处。

全看人能不能在棘手之处,耐得住烦。

古人云:富不过三代,但曾家在曾国藩的影响下,曾国藩家族10代内出了200个人才,覆盖数学家、艺术家、教育家林林种种,无一败家子。

在各种先天条件不足,屡次科举未成,但勤于自律,通过不断修行,最终成就了一代大咖,而我们,又何必再感叹生活的许多不圆满呢?正如最近流行的一句话:我们今天的水逆,一定是昨天犯下的懒。共勉之。

若觉人生不圆满,不如读读曾国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