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建築大師終老南京

一代建築大師終老南京

童寯住宅內景。

前一段時間,《金陵晚報》“家風雋永德潤金陵”欄目中,刊登了我國著名建築學家童寯(音同“俊”)“好好做人認真做學問”的家訓。讓我們再一次懷念這位終老 南京的建築大師的嚴謹家風和為南京留下眾多民國建築的斐然成就。

一代建築大師終老南京

童寯,滿族,字伯潛。1900年10月2日出生於瀋陽市,1925年畢業於清華學校高等科。同年秋,公費留學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曾與楊廷寶、梁思成、陳植等同 窗學習。

1928年冬童寯獲建築學碩士學位。此後在費城、紐約兩地建築師事務所實習、工作各一年。1930年春,童寯赴歐洲等國考察建築,後經東歐回國,任瀋陽東北大學建築 系教授。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童寯與趙深、陳植在上海共同組建“華蓋建築師事務所”。

1944年,童寯應劉敦楨之邀抵重慶,任中央大學建築系教授,抗戰勝利後隨中央大學遷回南京。1949年,南京解放,中央大學改名南京大學後,童寯專任南京大學建築系教授。1952年南京大學建築系等工學院系科獨立組建南京工學院(1988年改名東南大學),任南京工學院建築系教授。

1983年3月28日,童寯先生逝世於南京。

留在南京的建築作品凝重大方

20世紀初,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建築業蓬勃興起,開始出現了一批接受過西方教育的中國建築師,“華蓋建築師事務所”三巨頭之一的童寯,是當時最有影響的建築師之一。

1932年—1951年,童寯主持或參加的工程項目有100多項,其中具代表性的有:1932年,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辦公大樓,以經濟、實用、富有民族特色而中標。建成後的這幢建築以線條簡潔、比例勻稱,體態端莊而受到稱讚,突破了當時多沿用的大屋頂式樣,成為創造現代民族風格成功的實例。

1936年建成的南京中山文化教育館,這幢建築採用不對稱的構圖手法,上部以少許琉璃花飾點綴,氣勢宏偉,可惜毀於戰火。

其他,還有1931年的南京下關電廠、地質礦產陳列館、寧海路馬歇爾公館、南京下關工人福利社,南京小營航空工業局等。

另外,中山陵園孫科住宅、張治中住宅、盧樹森住宅、原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辦公樓、原國民黨政府審計部辦公樓等耳熟能詳的優秀民國建築,也都出自童寯的手筆。

童寯先生設計的作品凝重大方,富有特色和創新精神。他數十年不間斷進行東西方近現代建築歷史理論研究,對繼承和發揚我國建築文化,借鑑西方建築理論和技術有重大貢獻。

留給自己住宅的格調是“懷舊”

童寯最後用自己的畢生積蓄在南京文昌巷52號建造了屬於自己的私宅,與他奉獻給南京的建築風格不同,留給自己的是“樸素懷舊”。

早晨的文昌巷很熱鬧,川流不息的馬路和人來人往的超市,將文昌巷52號的房子襯托得有些落寞:一座老式的普通清水牆建築,四四方方,沒有任何設計過的痕跡,如果不是那扇鐵門,它甚至更像一面水泥牆壁。

這座貌不驚人的房子,就是童寯留給自己的住宅。

1945年抗戰勝利,童寯隨中央大學從重慶遷回南京,他就萌生了在南京安家終老的想法。

第二年,他看中文昌巷地塊,決定傾出平生所有積蓄,為自己建造一個安度晚年的窩。1947年這座房子落成,雖然外表樸素無華,但其設計卻是領先了半個世紀。

似乎主人只是暫時離去

鐵門一打開,先前的平面化印象一掃而光,一條花徑直通向裡屋,頗有庭院深深的味道。

裡屋的過道右邊有三個門,依次是廚房、衛生間和通向二樓的樓梯。過道頂頭是一個客廳,面積佔據了房子一半之多,按空間起落,客廳劃為兩個區,通貫整個朝南的一面。陽光從連排的玻璃窗裡灑進屋子,後花園的蔥綠之景也盡收眼底。

客廳裡一面紅色清水牆,看似粗糙,不飾一粉,磚石的質感淋漓盡致地顯露出來,但細看之下又讓人不禁讚歎勾縫之精緻。抬頭看,屋頂用類似結構木樑一樣的木頭整

齊排列,形成橫線條構圖的吊頂,暖色木花紋與冷色清水牆形成了虛實對比,新穎別緻,和現代裝飾相比,一點都不遜色。

屋子裡的擺設也是幾十年前的模樣:老鋼琴、西洋味十足的壁爐、舊書架、掛在牆上的童老親手畫的建築水彩畫,時光彷彿在這裡停滯……

從木樓梯上去,樓上是一間儲藏室和童寯的臥室。在床上厚厚的布罩子和床邊的一摞舊書上,落著薄薄的一層灰。彷彿表明主人只是暫時離去,並未走遠。

從1947年建造這處宅子,到1983年去世,童寯在這裡度過了他近36年的“半隱居”生活。

在家裡的大多數時候,童寯只是呆在客廳看書、寫東西。靠窗的地方以前有一把躺椅和一張小圓桌,他最愛坐在那兒研究建築圖。這種痴迷甚至在他病危時都沒有停歇 過。

去世前兩天,童寯還在家裡解答學生的疑問,不肯去醫院掛水,生怕這一去耽誤了時間。

當年,童寯先生最喜歡在園子裡種植各種花草,香氣滿園。至今,園子裡花架上還爬滿了半個世紀前就纏繞著的紫藤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