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麼

幸福是什麼


幸福,是多麼令人嚮往、多麼令人陶醉的字眼,我們每一個人都想得到幸福,都在為著幸福而奮鬥。

然而,我們往往都會有這樣的體會:幸福總是那麼難,幸福總是那麼短。這似乎又在揭示:我們不可能一直擁有幸福或者這種感覺,幸福並非人生的正常或經常狀態。

幸福的含義一般有兩種,其一,是指一種感覺,愉悅、快樂與滿足感。沒人不喜歡快樂的感覺,但就像其他感覺一樣,快樂感也不會一直持續,它總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事實上,我們越是努力追求快樂的感覺,就越會為焦慮和抑鬱所困擾。其二,是指一種豐富、充實、有意義的生活。當我們在做內心認為非常重要的事時,當我們在朝著自己認為有價值的目標前進時,當我們明白自己在生命中應堅持的事並去執行時,我們就會覺得生活變得豐富、充實而有意義,就會強烈地體驗到生命力的活躍與旺盛。

顯然,幸福感的確讓人非常快樂和愉悅。但是,如果我們企圖一直擁有這種感覺,那註定是徒勞的。為什麼幸福這麼難得?為什麼幸福不是常態?

眾所周知,人類大腦在過去幾十萬年中得到巨大進化。但是,這種進化並沒有讓我們感覺良好,只是幫助人類在這個充滿危險的世界生存下來。

人類學告訴我們,原始人類大腦本質上就是一個“不要被殺”的裝罝,越是能更好地預測和躲避危險,就能夠活得越長。在預測和躲避危險上,現代人腦亦幾無變化,它對遇到的每一件事都要進行估計和評價: 是好是壞?安全還是危險?有害還是有益?結果,我們花了大量時間與精力,擔心那些往往不會發生的事。事實證明,很多都是子虛烏有,自尋煩惱。

人類學還告訴我們,早期人類為了生存必須想方設法保證自己屬於一個集體,而不被集體所排斥所拒絕。這是原始人類大腦遺留下來的另一個印記。如今,大腦仍在時時給我們以被排斥被拒絕的警告。同時,把自我與社會中的其他人進行比較。因為這種比較,我們要操心別人是否喜歡自己;因為這種比較,我們總是擔心自己不合標準而自我貶低;也是因為這種比較,我們總是千方百計提高自己。更為重要的是,早期人類的比較是在幾個人幾十個人中進行,而現在的比較則是在更多人群更大範圍內進行。

對於原始社會那些野心勃勃的人來說,成功的標準和法則就是越多越好,總是追逐最大化的佔有。那麼,現代人類大腦仍然追求更好也就不足為奇了。看這世間,芸芸眾生,忙忙碌碌,總是想擁有更多的錢,更高的地位,更多的愛,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車子,更滿意的工作,更滿意的生活。有朝一日,我們擁有了這些東西,我們滿意了。但是,這通常是暫時的,很快又會不滿意,會想得到更多更好的東西。慾望的無度,讓我們心理上承受著煎熬和痛苦,讓我們總是去評價和批評自己,讓我們把注意力聚焦在自己缺少的東西上。

無因由的擔憂,無限制的慾望,成為左右我們大腦的魔咒,成為主宰我們心靈的魔道。由此,我們的內心與精神總也無法永遠安寧。這就是幸福總難得和幸福非常態的根本原因。

有這樣一個三個人喝水的故事,有趣且富有哲理。第一個人用金碗喝水,但整天提心吊膽,害怕把金碗丟了;第二個人用泥碗喝水,非常自卑;第三個人用雙手捧水喝,輕鬆自在,既沒擔心,也沒自卑,每天快快樂樂。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幸福,並不取決於所擁有的物質條件。在基本物質生活條件得到滿足的情況下,幸福與否,幸福程度如何,取決於對生活的態度。正如英國作家薩克雷所說:“生活就是一面鏡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

我們必須承認,人生完美的境界原本就不存在,不要勉強自己承受實現不了的期待。凡事有結果,當然為圓滿,倘若不能怎麼辦?應取的態度就是,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感知和體驗幸福。更為重要的是,我們要正確評價自己,把期望值調節到跟自己的能力、境遇相適應相平衡的範圍內,方可有享受幸福的前提。

幸福是需要感受的,而感受幸福是需要學習的。據說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選修課就是“幸福課”。一位本科生曾在郵件中這樣寫道:“幸福課的奇妙之處在於,當學生們離開教室的時候,都邁著象春天一樣的步子。”我們可以自然而然地學會感官的享受,卻無法天生地掌握幸福的韻律。我們喜歡回味幸福的標本,卻忽略幸福披著露珠散發清香的時刻。所以,我們要不斷地訓練自己感受幸福的能力。當幸福呈現在我們面前時,學會盡情感受,而不至於讓這難得的幸福悄悄溜走。

朋友,你幸福嗎?只要幸福長存心中,我們就能夠獲得幸福。

幸福是什麼


[感謝網友諸君訪問閱讀。您若認可本文觀點或有所感觸、啟發,請別忘了在文末左下角點贊。歡迎針對文章的討論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