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血”過後的綠城 能否在“求質、保量”中尋求平衡?

作為地產界的現象級IP,綠城中國的產品一直印刻著創始人宋衛平“堅守匠心品質”的烙印,這個曾經堅守著“慢工出細活”的房企,近日卻“一反常態”。一面高喊著“堅守品質”,一面又在“增量”的路上快速前行。

“換血”過後的綠城,能否在新總裁的帶領下,在高品質和高週轉之間尋得平衡,仍需時間檢驗。

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綠城“換血記”

今年的8月2日,綠城中國一紙公告,曹舟南辭去綠城中國執行董事和行政總裁,綠城由來自“中交”的張亞東掌舵,新總裁的上任,宣告著曹舟南去留之謎終於塵埃落定,也標誌著“中交”在更大程度上入主綠城。

曹舟南的卸任,是繼宋衛平、壽柏年、樓明霞、王江濤之後,又一老綠城人的離場,有人說,如今的綠城已不再是“宋衛平時代”的綠城,如今的綠城已從“綠城系”正式變換為“中交系”,綠城真的要變天嗎?

提到綠城與中交的淵源,就要把時間撥回到2011年。當時的綠城在追求規模擴張的過程中大幅舉債,囤地建房,恰逢政策調控,綠城的銷售陷入低谷、庫存積壓,同時還面臨著大約300億元的到期欠債,負債率一度高達140.1%。

生死關頭之際,綠城分別於SOHO中國、九龍倉、融創簽訂協議,通過出讓公司的項目和股權,以股抵債,盤活綠城。

就在綠城盤活、救贖自我的過程中,管理主權也在漸漸喪失。 2014年5月,融創以62.98億港元收購綠城24%股份,與九龍倉並列成為綠城第一大股東,管理者為融創。

就在同年,因與孫宏斌發展綠城的戰略觀念發生分歧,宋衛平撕毀了與融創的收購協議,併發布了轟動行業內外的公開信——《我的檢討與反省》,在信中宋衛平直言把綠城賣給融創是一個錯誤的決定。

為了“趕走”融創,宋衛平將引“中交”入局。2014年12月,中交發布公告稱將以總價約60.13億港幣收購綠城24.288%的股份(這些股份均來自與宋衛平個人),至此,中交與九龍倉集團並列成為綠城的第一大股東。

然而,此時的“中交”似乎並不滿足並列第一大股東的地位。2015年4月,中交又買入原綠城執行董事羅釗明控制的“Tandellen Group Limited”持有的綠城4.627%股份,以總持綠城高達28.912%的股份,一舉成為綠城的單一大股東。

而幾經易主的綠城,也由“中交”正式掌權。隨著“中交”的入主,宋衛平因股權關係在綠城已經逐漸失去了話語權,而“中交”也開始對綠城進行一系列的改革。

此後,老綠城人應國永正式辭任,中交委派5位執行總經理進駐綠城,而隨著張亞東的加入、壽伯年的離開,如今的老綠城人只剩下宋衛平和李駿。

“老綠城人”的漸次離開,讓綠城的“去宋衛平化”已成事實,而綠城這家在中國地產行業中已貼上眾多標籤的典型房企也迎來下一個發展的路口。此前網絡流傳一份有關綠城“高週轉”的內部文件,也許就是一個側影。

而綠城在界面樓市的採訪中也稱所謂高週轉是個偽概念,任何公司追求高效本沒有錯,這也是公司經營管理中的應有要求,綠城絕不會在損失品質的情況下,盲目追求高週轉。

提速代建業務失守品質底線?

近日,綠城中國交出了前九月份成績單,這也是張亞東接任公司前總裁曹舟南後的第一個銷售月表。

2018年前9個月,綠城總合同銷售金額約邁過千億,達1014億元人民幣,累計取得總合同銷售面積約550萬平方米,分別同比增長9.3%、9%。公開數據顯示,公司上半年銷售額同比增速為26.7%。

“中交”的加入,一改綠城以往慢週轉的風格。

就綠城在傳統房地產業務提速緩慢進程中,2016年開始,中交集團便開始對綠城代建業務進行大舉整合,綠城的代建業務產生的高額淨利潤成為促其銷售增長的重要一環。

綠城年報數據顯示,2017年綠城中國實現合約銷售額約1463億元,其中,代建項目帶來的合約銷售額約為430億元,同比增長了138%。

而未來,綠城代建項目的貢獻可能還會提高。

由於合作、代建項目較多,綠城權益銷售佔比較低,利潤總額跟同等規模企業相比也較低。在代建業務大肆提速中,綠城曾經堅守的“精雕細刻慢工出好活”的品質理念遭到考問。

不斷爆出的業主維權事件,讓綠城曾經堅守的品質防線全線崩塌,中交掌權後的綠城也不斷被人詬病已經失去“品質至上精神”的綠城之魄,曾幾何時,綠城是匠心的代名詞。

2018年,已經是綠城與中交磨合的第三年,在中交改造下,綠城內外也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

新的綠城雖然在全速發展,但如今,各地的綠城因質量問題產生的維權事件,也不禁讓人感嘆時光荏苒、品質綠城不再。

綠城在採訪中稱綠城從宋總到張亞東總裁一直到各級管理層,把客戶問題始終放在“頭條”,從來沒有放鬆過。將來,綠城要做大做強,但都會以品質為前提。

綠城作為曾經的品質代言、作為地產界的現象級IP,如何在新總裁的帶領下,在高品質和高週轉之間尋得平衡、堅守品質,仍需要繼續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