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未必真的跌落“神壇”,但“催眠式雞湯”該“退票”了

十幾年前,憑藉對一部《論語》的解說,一位“知性”大姐的形象走入了千家萬戶,成為一顆閃耀著智慧光芒、老少皆愛的“文化明星”。

著名哲學家李澤厚評價于丹是精英和平民之間的一座橋,然而和其他明星一樣,“文化明星”于丹,也是集褒獎和非議於一身。

時事評論家梁宏達對於丹就不怎麼“感冒”,說她傳達的東西屬於“正確的廢話”,引發了不小的爭議。當然,喜歡一針見血的梁老師,經常地爭議不斷。


于丹未必真的跌落“神壇”,但“催眠式雞湯”該“退票”了


曾經位居“神壇”的于丹老師,究竟還能在上面呆多久,這個沒人敢下定論,因為決定這件事的,是所有“文化粉絲”。

神壇不神壇的先不說,六年前,于丹老師確實在舞臺上“跌落”過,這個舞臺還是在北大。

在那場精彩的崑曲演出之後,以解說《論語》和《莊子》成名的于丹,受邀在演出結束後發言。只不過兩句話還沒說,觀眾席上就傳出來“不和諧”的聲音。具體事件經過早成舊聞,在此也就不多說了。

為何如此“璀璨”的文化新星,卻被代表中國最高學府的北大舞臺所不容?

當然,校方澄清,演出對外開放,不和諧聲音來源未必是北大學子。但是無論是誰,有人不喜歡于丹,這是事實了。

但是對於圈粉無數的於老師,這些都是小意思,在那之後出版的書還是賣的如火如荼,舊版新版輪番上陣;該有的講座來者不拒,一場一場應接不暇。


于丹未必真的跌落“神壇”,但“催眠式雞湯”該“退票”了


對於文學和歷史的傳播,需要足夠的研究,更需要足夠的尊重。

于丹老師對國學的研究,毋庸置疑是超乎常人的,只是在傳導過程中,出現了一些讓人非議的偏差。

華南師範大學一位博士生導師,說他的學生曾經質疑,為什麼課程參考資料裡面,沒有《于丹心得》。

這位教授只能無奈的回答,因為那些書錯的太離譜。

對於《論語》這樣一部圖騰式的經典,並沒有太多可以讓人自由發揮的空間。道理就是道理,不會因為講述者堆砌的辭藻,而翻新出其他的哲學。

但是在太多專家的眼中,于丹真的有些“過界”了。他們羅列的錯誤,寫起來實在繁多,讀者朋友有興趣的話可以去搜。

于丹老師自己說過,對於論語,“千顆心有千種所得,萬顆心有萬種所得,而我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心之得”。

不知道這句話代表了怎樣的心態,是表達一種“嚴謹”,還是一種“恐懼”,一條後路,方便將來被質疑時,拿出來成為保護傘:這只是我的心得,你可以聽,也可以不聽。

如果是後者,那麼她真的高估了一部分聽眾的分辨能力,也低估了自己的語言能力。


于丹未必真的跌落“神壇”,但“催眠式雞湯”該“退票”了


是“傳播”,還是“灌輸”,這個必須分清;深入淺出還是淺入深出,這個不需辯論。

能做到“傳播”的文化,已經經歷了歷史的沉澱,和無數先賢的篩選。而“傳播”,是將這些正確的文化用自己的方式給予別人,讓別人接受。

但是前提有一點,文化的原汁原味還在。

筆者曾有幸在電視上聆聽了于丹老師的講座,說真的,斗膽說自己和成龍的感受一樣:幾乎沒聽懂。

哪些沒聽懂?不是論語本身的意思,而是于丹老師原創的那些修飾,那些排比句,讓我需要返回頭去思考,她說的這些,和論語原本的意思,到底關聯在哪?


于丹未必真的跌落“神壇”,但“催眠式雞湯”該“退票”了


而在自己終於疲憊,不願再回想、質疑、關聯,只是單純去聽去接受,感覺馬上不一樣了。因為我覺得我被一碗碗心靈雞湯喂得飽飽的,到處都很有道理的樣子,而道理究竟是什麼,卻只能感受到一個模糊的輪廓。

後來被梁宏達說出了原因,這叫“淺入深出”。而傳播的要義,要求的是“深入淺出”,凡是“逆流程”操作,惹來非議只是時間早晚的事兒。

除了原創排比句,于丹由內而外的自信,體現在她篤定不疑的語氣上。聽了之後,會有一種讓人不得不接受的感覺,如同“催眠”的效果。


于丹未必真的跌落“神壇”,但“催眠式雞湯”該“退票”了


領域之外的言論,是要負責任的。

以講《論語》成名,不代表世間的一切都在一個人思維中昇華,而出名之後,於老師卻敢於在其他場合發表看法。

比如環保,她要求人們對霧霾不要抗爭,只要心裡不想,到處都是晴天。

不知道她想迎合什麼,只明白她說的和自己想的總是差了那麼一點,但是差的這一點兒卻讓自己心裡堵的慌。

類似這樣的看法,於老師發表了不少。她把它們修飾成心靈雞湯,試圖“排比”進大眾心裡。

牆還沒倒,眾人就想推,原因在誰?

許多人都說于丹跌落“神壇”,加上最近瘋傳她要被任職學校“免去”學院黨委書記一職。

但是其實學校說了,這就是例行換屆。所以,于丹老師並沒有被主觀免職,只是客觀卸任而已。

至於事情後面還有沒有“片花”或“彩蛋”,咱誰也不知道,只知道凡是負面于丹的報道文章,仍然有很多於丹粉絲輪番轟炸。他們可能認為,說于丹老師的不好,就是說“國學”的不好。於老師有沒有跌落,似乎真的未必。


于丹未必真的跌落“神壇”,但“催眠式雞湯”該“退票”了

只是為何事情剛有風吹草動,就有人來“煽風點火”,真的不能單純怪聽眾喜歡“落井下石”。

因為,大眾追求的是“真”,如今的時代再也不是每個人都要靠雞湯活下去的年代了,人們總會發現,雞湯再鮮美,也沒有雞肉扛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