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老之術:《道德經》10至18章註釋譯文,適合收藏學習!

《道德經》10至18章從修身寫起,進而談到治國的方略,體現了李伯陽為代表的道家清靜無為、不言而教的治世之道。

黃老之術:《道德經》10至18章註釋譯文,適合收藏學習!

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以無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註釋:①《老子》帛書的十章開頭是“戴營魄抱一”,“戴”同“載”,發語詞,猶夫。②營魄,即魂魄。《楚辭·遠遊》中有“載營魄而登霞兮,掩浮雲而上徵。”③抱一,合一。④無離,不分離。王弼注云:“言人能處長居之宅,抱一清神,能常無離乎?則萬物自賓矣。”⑤專氣,即“摶氣”,謂氣之結聚,把形氣和精氣結聚在一起。⑥致柔,就是保持住人剛出生時候柔和無慾。⑥玄,物之極也。覽,帛書甲本作“藍”、乙本作“監”。“覽”、“藍”都應該讀作“監”,監是古“鑑”字,也就是鏡子。玄覽,即清澈沒有瑕疵的鏡子,喻指心靈深處如明鏡般清淨純真。⑦無智,帛書乙本作“能無以知乎”,“知”通“智”,意思相同。無智,即絕聖棄智、不用智巧,與一章“常使民無知無慾”寓意相同。⑧天門,指的是心神和感官。開闔,帛書作“啟闔”,漢簡本作“啟閉”,其實意思相同,就是心神和形體因為受到外界的刺激而作出的接受或者拒絕的反應。⑨雌,清靜。⑩玄,最高、極致。

【譯文】:精神與身體合一,能夠不分離嗎?結聚精氣以達到柔和無慾的狀態,能純真得像嬰兒嗎?滌除內心汙垢,使之清澈如鏡,能做到沒有瑕疵嗎?愛民治國,能絕聖棄智、不用智巧嗎?心神、感官受到外界的刺激而開合,內心能保持住清淨的心態嗎?通徹曉悟一切,能順應自然嗎?滋養萬物、讓其順應自然之道繁衍生長,生養而不據為己有,使之繁盛而不自炫其能,助其生長而不充當主宰,這是最高的美德。

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註釋:①輻,車輪上的輻條。②轂,車輪中間的圓木,中空,以容車軸穿過,上承輻條,形成車輪。車輪、車軸和車廂組合而成車輛。③埏,即蹂。馬王堆帛書乙本作“撚”,後漢許慎《說文解字》:“撚,蹂也。”因此,“埏”與“撚”意思相近。在製作陶器之前,需先將黏土加水後或腳蹂、或手揉,使之均勻細膩。④埴,黏土。⑤戶牖,窗和門。

【譯文】:三十根輻條共同支撐著轂,當轂的中間是空虛的時候,才具有車輛的用途。揉搓黏土製成陶器,當陶器坯子是空虛時候,才具有容器的用途。鑿窯洞、開門窗以作為居室,當窯洞的內部和門窗是空虛的時候,才具有房屋的用途。因此,有形的物體是構成利用價值的基礎,虛無的自然規則(即“道”,道體虛無。)是物體具備功用之本源。

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註釋:①五色,古代以青、黃、赤、黑、白為五色。②五音,古代以宮、商、角、徵、羽為五音。③五味,古代以酸、苦、甘、辛、鹹合稱五味。④爽,傷害、敗壞。⑤狂,狂蕩、狂野。⑥妨,傷害。⑦腹,代指簡單清靜的生活,僅關注正常的物質需求以維持生命。⑧目,代指巧偽多欲。

【譯文】: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紛繁交錯的聲音使人兩耳失聰,美味佳餚使人味覺損傷,馳騁田野縱情打獵使人心浮意狂,稀世的珍寶使人德行不端。所以聖人關注以物養己、恬淡延生,不被聲色等外界的各種慾望所奴役。因此,捨棄巧偽多欲而選取清靜澹泊。

黃老之術:《道德經》10至18章註釋譯文,適合收藏學習!

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註釋:①若,乃是。②驚,驚喜與驚懼。③貴,看重、重視。④寵為下,受寵是卑下的事情。⑤有身,過於注重自身的名利得失。⑥及,通“若”。無身,不留意個人得失、超然物外。⑦若可,才可以。⑧貴,珍重。愛,愛惜。⑨寄,交給。託,託付。

【譯文】:受寵與遭辱都感到震驚,將它看重得如同禍患纏身。為什麼寵辱若驚?受寵信是十分卑下的事情。那些追求名利的人,得到寵信就感到驚喜,失去寵信就感到驚懼,所以說受寵與遭辱都同樣震驚。為什麼貴大患若身?我之所以會有禍患纏身的感覺,是因為我過於注重自身的名利得失。如果我不留意自身得失、超然物外,我哪裡還會有禍患臨身的恐懼呢?因此,真正能夠珍重一己之身的人,必然也會珍重他人的生命,讓這樣的人治理天下,才可以把天下交給他;真正能夠愛惜一己生命的人,必然也會愛惜別人的人生,讓這樣的人治理天下,才可以把天下託付給他。

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註釋:①《老子河上公章句》注云:“無色曰夷,無聲曰希,無形曰皦。”夷、希、微三字都是指極為細小、不可感知的意思。夷,無形。②《釋文》:“希,靜也。”因此,“希”是指聲音的細微以致不可聽及,如“大音希聲”。③搏,用手觸摸。馬王堆帛書中“搏”作“捪”,《說文解字》:“捪,撫也,一曰摹也。”其實意思相近。④致詰,追究、質問。⑤混,合。⑥一者,這兩個字根據帛書增補。⑦皦,《說文解字》:“玉石之白也。”即明亮的意思。昧,昏暗。⑧繩繩,無邊無際。名,名狀。⑨復歸,迴歸。⑩惚恍,即恍惚,若有若無、若存若亡之狀。

【譯文】:

想看看不見叫作“夷”,想聽聽不到叫作“希”,想摸摸不著叫作“微”。這三者難以深究,所以就合而為一。這個“一”(喻指“道”,無形無相的自然規則),它的上面談不上明亮,它的下面也不能說是昏暗,無邊無際難以名狀,迴歸於“無物”的境界。這就是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物質形態的形象,稱之為“惚恍”。迎著它看不見頭,尾隨它又看不清背後。秉執這亙古已有的道,就可以駕馭現今的所有事物。能夠知曉太元的本始,這可以說是道的綱紀。

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註釋:①善為士,帛書作“善為道”,即指善於行道之士。②混,渾厚。③敝,破舊。

【譯文】:古時明於行道之士,幽微精妙、深奧通達,深邃得難以認識。正因為難以認識,只能勉強加以描述:遲疑不決呵,就像寒冬過河足履薄冰;猶疑顧慮呵,如同強敵環伺;恭謹嚴肅呵,彷彿外出去作客;因時而變、順勢而為,恰似春來冰融釋;敦厚質樸呵,就像未經雕琢的樸材;襟懷寬闊呵,就像空曠的山谷;渾厚含蓄呵,就像濁流盈江河。誰能讓濁流不再洶湧澎湃,使之平靜而慢慢澄清?誰能在長久的安定之後,又讓它逐漸萌動生機?保有此道的人永不自滿。正因為他不會自滿,所以能夠棄舊圖新。

黃老之術:《道德經》10至18章註釋譯文,適合收藏學習!

晃朗太元

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註釋:①致,帛書作“至”,意思相通,即達到。②篤,與“極”意思同,皆指達到最高的境界,萬物無足以撓吾本心者,此真所謂虛極、靜篤也。③覆命,復其性命之本真。④常,自然法則。⑤明,心靈洞察澄明。⑥容,包容通達。⑦公,坦蕩公正。⑧全,周普、周全。

【譯文】:達到心靈清虛的極致,守住清靜的最佳狀態。萬物都蓬勃生長,我從中觀察它們的循環往復。萬物儘管紛繁眾多,最終各自都要回歸其本根。迴歸本根稱之為清靜,在清靜之中復其天性的純真。迴歸自然的本性正是遵循自然規則,懂得自然法則就能心靈洞察澄明。不懂得自然的法則,胡作非為,必然遭遇兇險。懂得自然法則就能包容通達,包容通達就公正坦蕩,公正坦蕩就能周普一切事物,周全完備就能符合天理,符合天理就合於道,合於道便能長久存在,終生都不會遭遇危險。

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焉,安有不信。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註釋:①太上,最好。②其次,次一等。③其下,最下等。

【譯文】:最好的國君,能夠體任自然,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從不顯德露能,下民僅僅知道他的存在。次一等的君王,百姓親近他讚揚他。再次一等,百姓畏其威而不懷其德。最下等的君主,百姓蔑視侮辱他。所以,缺乏公信的統治者,也就得不到百姓的信任。聖人治世,彷彿是那麼悠遠,實行無為自化,不輕易發號施令(稀言自然),大功告成、萬事遂願,百姓都讚揚君王順其自然、不妄作。

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註釋:①大道,失清靜無為之事,更以施惠立善而治世。

【譯文】:因為大道遭廢棄,所以才提倡仁義;由於智謀權術的產生,才相應地出現狡詐和虛偽;由於六親不和睦,故而倡導父慈子孝;國家陷入昏庸混亂,才不得不分辨忠臣和姦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