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李建成为何在权力之争中败给了李世民?

小小樱桃的Mom


这是个沒有对比,就沒有伤害的问题!

李建成能被立为太子,并且牢牢坐稳这个位置,证明他是一名合格的储君,并且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帝王。

可惜他的对手是李世民,一个超级优秀的帝王,有着“天下共主的封号: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有多大的威摄力,暂不分析储位的斗争阶段,先看李世民的秦王集团的发展史。

隋炀帝死后,割据关陇之地的李氏父子,承旧例接受杨氏傀儡的禅让,建立李唐。李渊封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三子李元吉为齐王。李世民成为开府亲王,设内史和王府司马,秦王王令,可直接任免州府官员,秦王府内设十二卫兵马。大唐境内圣旨为至尊号令,太子钧旨次之,秦王王令,齐王王令并行天下。此时虽名位已定,然李渊的三位嫡子的待遇真心差别不大,这时又是天下争伐不断的时代,人才的争夺,民心的向背,真的难以理清!

秦王集团,在李世民的领导下,广纳人才,又因统帅能力惊人,攻必克,战必胜,成为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李世民的优秀让这个集团包括了行政大材(房玄龄),谋士人材(杜如晦),大将之材(秦琼,尉迟敬德)等,外戚家族(长孙无忌)等等。这个庞然大物在李世民,收洛阳,灭窦建德,降王世充时吓到了他的父亲和兄弟。

早先李渊杀刘文静时,就敲打过李世民了,收复洛阳后,秦王令分赏将士的田亩,恰好和圣旨赏赐后宫有所冲突,李渊就借些机会,训斥了李世民,不准其在外统兵,封尚书令入朝听政。整个秦王集团的军功部分受到了打压,而文官部分则入朝参政!这就给太子集团带来了压力,齐王集团得到了发展!

李世民入朝参政,军功卓越,又好结交群臣,一时声势太隆,压得太子的臣僚担惊受怕,兄弟间因臣僚关系,日生间隙,形同水火,储位之争,已是不得不为之了。齐王在外统军,军中的派系色彩更加浓重,秦王系兵将多不服齐王令号命,李世民和李元吉亦多生矛盾,彼此生恨。

只有背叛集团的个人,没有背叛集团的集团,从龙之功,封妻荫子,公侯万代,这样的心思让太子集团,秦王集团,齐王集团,发了疯的表现,大唐统一天下的进程更是成了彼此之间的攀比炫耀的成果和业绩!秦王李世民在朝直接压迫着太子李建成,让太子集团臣僚多出了许多纰漏,甚至爆出了叛逆案,差一点就被李渊废除,幸得李元吉相助,李建成才坐稳储位。大唐几尽完成统一,李元吉入朝参政,李建成结盟李元吉,二打一,才稳定住了太子集团的地位,齐王集团和秦王集团开始从军功派系向文官派系全面开始争斗!

李渊就这么看着三个嫡子,大玩合纵连横的集团式作战,几许忧愁,几许无奈,这就是天家无情,只能进,不能退的皇位斗争!可惜李世民太强了,二打一的情况下,李世民还是游刃有余,今天拿下一个太子臣僚,明天搞倒一个齐王战将。李渊不得不出手了,太子无罪,只是能力压不下秦王而已,而秦王集团的人材太多了,打压吧!三打一的牌面,将要出现,李世民已经无路可退,文斗,皇帝就是无敌,只有武斗了,到底是兵谏,还是兵变这已经没有时间考虑了!

机会只有一次,到底是秦王集团赌一次功成名就,还是甘愿伏手待毙,等新皇日后的反攻倒算呢!李世民选择了玄武门兵变,直接击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兵围皇城,让其父李渊禅位!

李建成只是输在了能力上,他无法压服自己的弟弟,心胸也不宽阔,沒能在李渊出手后,宽待秦王系的臣属,败在沒有远见,沒有防范可能出现的不测事件,因为文斗尽头就是武争,李世民用了最小的代价,完成了自已的上位!他还有更多的事要作,突厥,高句丽,新罗,百济,南诏,吐蕃,西域诸国!


神兵利剑1


李渊和李建成、李元吉三个人加起来也斗不过李世民。


要不怎么会被千古传诵呢,这李世民太厉害了。肥猫我就是专门研究历史上的阴谋诡计的,但每次看到李世民的心机和手段,都让我毛骨悚然。

虽然史书被李世民改过,但诸多记载中总会透出一些蛛丝马迹,咱们就通过这些点点滴滴的历史记载,重新还原一下这位千古一帝,让大家感受感受史书的华丽面纱背后的阴毒和残酷。

其实李世民早有夺嫡之心,他的目标也不仅仅是击败太子李建成,而是要把他爹和两个兄弟全部拿下。


当时大唐帝国,李渊和建成、元吉的形势已经很危险了。大家都知道,唐朝搞的是三省六部制,国家的实际最高权力中心就是三省,最高统治者的意志就是通过这些部门向下传达、贯彻和落实。

玄武门事变前的这些年里,三省的机构成员又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咱们从高祖武德五年开始分析,🚩️代表是李世民集团的人物,🏴️代表的是敌对集团(李渊、建成、元吉的人),🏳️代表的是墙头草。

武德五年:

武德六年:



武德七年:

武德八年:

武德九年:


我们发现,从武德五年开始,李世民控制着尚书省和中书省。而到了武德八年起,他的触角已经伸向了门下省(以前是太子李建成控制的)。

这是行政机构,而在军队方面,则更加的触目惊心。

唐朝军队最高指挥机构为天策府,掌十二卫,各卫将军都是手握兵权的实力派人物。

武德八年,各卫领兵将军的情况是这样的:


武德九年略有变动,张瑾在武德九年改任天纪将军,天节将军改由罗艺充任。

十二卫将军中,站在李世民方面共有九个人:

刘弘基、长孙顺德、窦诞、张瑾、钱九陇、杨毛、樊世兴、李神通、柴绍等。

两个墙头草:王长谐、安修仁。

站在太子李建成一边的只有一个罗艺。

李世民对大唐当时的朝局的掌控能达到一个怎样的程度呢?

咱们来看有这样一段记载:


这段记载的意思是: 李世民住在承乾殿,他和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可以“携弓刀杂物”出入宫中。 在朝廷政令方面,太子的“令”,秦王和齐王的“教”,皇上的“诏”是并行的,具有同样等效力。 但是诏、令、教经常会意见不一致,而相关部门怎么执行呢?――“唯据得之先后而定”。

谁的发文先到达执行部门,执行部门就按谁的办。

即然按照先来后到的规矩执行,那么,谁的先来又谁的后到呢?

咱们再来看下面一段记载:




李渊想把几块好田赏赐给自己的老丈人,却被执行官员拒绝了,理由是秦王李世民的“教”先到了,这些好田遵照秦王的意思,已经给李神通了。李渊火了,把李世民叫来臭骂了一顿:“我的圣旨发出去都不管用了,而你的‘教’,基层官员看到了就马上照办” 。

李渊又回过头对旁边的大臣裴寂说了一段很严重的话,说李世民“典兵日久,在外专制”,不是以前那个听话的孩子了。

“在外”字指的是什么呢?是外地,还是指“宫廷外”? 结合上下文李渊的语意,这个“在外”无疑说的是“宫廷外”。

是不是很可怕?出了这个宫门,外面就完全是李世民的天下了,想想真是令人毛骨悚然啊!

事情已经很清楚了,皇上李渊的“诏敕”、太子的“令”、二王的“教”,在执行部门是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执行,那么,掌控着尚书省和中书省,又把触角伸入门下省的李世民,当然很轻易就能让自己的“教”抢先到达执行部门。

而后,李世民被李渊找借口迁出了承乾殿,弄到城外的宏义宫去了。

李世民的死党刘文静被李渊处斩,李世民几次求情未果。

突厥来犯,李渊下令让李元吉挂帅出征,没让李世民去,却要调用他府中的将领。


李世民立即察觉到情况不对,这是父子三人要对付他。李世民立即连夜召集心腹商议,先下手为强。开始还做出一付为难的样子,但尉迟恭一番话暴露了他早有预谋。


李世民
早就畜养了
八百勇士,“今已入宫,擐甲执兵”,潜入宫中要动手了。

除了八百死士,还安排得力心腹温大雅、张亮、屈突通等前去洛阳,安排事宜,准备万一情况不妙,就搞分裂对抗。




八百勇士进入皇宫大内潜伏,这么多全副武装的死士又是怎样进入的呢?
常何,把守玄武门负责检查出入人员的守将,已经早就被李世民收服了。

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等率主力人马设伏于临湖殿。另一支七十人的骑兵部队,由尉迟恭率领。 张公瑾则率一部分人关门打狗,阻住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部下。






而把守玄武门另外两位将领是敬君弘和吕士衡,注意看下文的记载:


当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伏击,太子的部下冯立和谢叔方立即率领两千死士攻打玄武门。本来,把守玄武门敬君弘的手下劝说,应该闭门防守,以待援兵,但敬君弘拒绝了,坚持要率众出战。结果,敬君弘和副将吕士衡一齐战死了。

为什么敬君弘拒绝等待援兵呢? 因为敬君弘如果不出战,紧闭宫门,而仓促间并未携带攻坚战具的太子余党就会放弃攻门,而掉头去攻打秦王府!

那么我们推理,正因为敬君弘知道秦王府的武装力量已经全都安排进宫了,秦王府的防卫十分空虚。 所以敬君弘必须要出战,把敌人全部吸引在玄武门下。

敬君弘和吕士衡是谁的人,大家都明白了吗?整个玄武门的将兵都被李世民收服了。


太子和元吉被杀后,太子余党冯立见大势已去,第二天就投向了李世民,李世民责备他“汝昨日来战,大杀伤吾兵”

“吾兵”,你杀了我的兵。 真相大白,整个宫门的守卫兵将,都是李世民的人。

大家看,这样步步心机,滴水不漏的李世民,把满朝大臣,军队将领,连皇宫中守门的兵将都收服了。李渊和建成、元吉怎么可能是他的对手呢?

所以,千古一帝不是吹的,李世民这手段,这心机,再没谁了。


馋嘴肥猫铲史官


李建成能够最终在权利斗争中失败是多方面原因作用的结果。

文武全才李建成

不论是史书中还是演义中,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形象总是不成器,给人一种负面的印象,但因为李世民首开皇帝影响史书的先河,所以史书记载常常令人怀疑。从魏征这样一个直臣能给李建成打工和李建成死后还有手下冯立和薛万彻主动为其报仇就可以看出,李建成不是一个庸人。

李建成在李渊起兵后,带领大军打赢了开局第一仗西河之战,为李渊进军关中打开了第一步,其后来也多次与北方的突厥势力对峙。在刘黑闼叛唐后,唐军讨伐多次失利,李建成亲自挂帅,最终平叛并拿到刘黑闼的首级。李渊宣布建国后,李建成就被封为皇太子,经常坐镇中枢,并为李唐大军出征处理后勤事务,并且为李唐建立初期的政治制度设立立下汗马功劳。

受到李世民影响的史书,也常常记载的是李建成道德方面的污点,并没有记载李建成在施政领军方面的失败。这从侧面反映出李建成并不是一无是处,相反在施政方面,李建成做的很好。可见李建成是一个文武全才,并非历史上的庸主。

李世民野心的开始

史书中常记载李渊曾许诺立李世民为太子,但李建成的太子干的好好的,没理由废了李建成,另立李世民,这很有可能是李世民编纂的理由,为自己篡魏夺政硬插的理由。

李世民在李唐统一的过程中立下了不世功勋,以至于最后李渊封无可封,特设天策将军给李世民,并允许李世民开府,李世民从此可以有了自己的正式班底。开了府的李世民不仅在武将方面人才济济,文臣方面也渐渐收罗了一批人才,比如在玄武门之变中起重要作用的房玄龄等。

封了李世民天策将军后,李世民成为唐朝第三号人物,又因为李世民身兼三公中的太尉、司徒,尚书府的尚书令,所以常常对朝廷下属发号施令,这给了李世民的巨大权利。而朝臣能够接到的命令就有皇帝旨意、东宫旨意以及天策将军府旨意,因为都是上司,所以常常以命令先后来执行。而李世民能够积极鼓动李渊起兵可以看出,李世民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在掌握巨大的权力后,李世民夺嗣的野心难免会产生。

李世民的势力壮大之后,渐渐对太子东宫造成威胁,所以李建成和李世民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冲突。

玄武门之变

双方相互争斗,虽然互有胜负,但李世民还是差一点。凭借着李建成和李元吉搭档,再加上李渊妃子投靠李建成,给李渊吹枕边风,李世民的羽翼渐渐被拔除。在玄武门之变之前,李世民的手下中尉迟恭被下狱,程知节外调,房玄龄等文臣也被驱斥外任,李世民府中只剩下了一个长孙无忌。

时间来到武德九年,这一年北边突厥来犯,李建成建议让李元吉带兵出征,李元吉顺势要求带着李世民的所有武将班底。李建成手下一个官员向李世民报告李建成计划在出征前杀了李世民的计划,李世民遂找来以前的手下,计划发动兵变。唐朝史书关于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斗争虽然可疑,但能够体现当时情况对于李世民确实是十分紧急。

恰逢这几日天空中出现“异象”,李世民趁机向李渊告发李建成淫乱后宫,李渊惊讶并要求第二天和众人对质。李建成在得到消息后,否决了李元吉的按兵不动之策,主张主动前往宫中逼迫李渊表态。哪曾想自己的手下,掌管宫门宿卫的人已经背叛他投靠了李世民,最终李世民发动兵变,李建成在自己的地盘被杀。

李建成性格宽厚仁爱,虽然有些手腕,但在政治斗争中犯了太多错误。首先自己和后宫妃子交好的信息竟然被李世民探知,而后自己的多位手下背叛自己,可见李建成在笼络人心方面不如李世民。从玄武门之变中的表现可以看出李世民在危急时刻全力以赴,当断则断,手段更加决绝,而李建成在面对如此的关键时刻,竟然大意到以为凭借自己的在宫中的优势就可以逼迫李渊表态,不做丝毫准备以至于最终身死。

李建成死了,死后被自己的弟弟污蔑的一无是处,而这应该说是从李渊给予了李世民过高的权位,使得李世民产生了取代李建成的想法开始的。

每天一篇故史,天天一段历史,欢迎关注!


天天故史汇


大家好!我是历史领域创作者,很高兴为大家回答这个问题。敬请关注“按史索骥”头条号。

李世民能在权利争斗中取胜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蓄谋已久。 唐王朝建国初期,李世民就已经为将来“经营四方”做准备了。他网罗人才,培植并发展自己的势力。于武德四年(621)设立文学馆,招徕了许多像房玄龄、杜如晦这样的人才,号称“秦府十八学士”。武将则有“八百勇士”之称。这让唐高祖极度不满。他曾对宰相裴寂说:“这个儿子领兵时间太长了,在外边专横独断,已经不是我过去的那个儿子了。”

杀伐果断。李世民常年在外领兵打仗,杀人就是家常便饭,而李建成为人宽容仁厚玄武门惨案头一天李元吉建议整顿东宫的军队,第二天早上称病不去上朝。李建成却不以为然。他没有听从元吉的建议,导致了第二天的悲剧。

突厥来犯为李世民带来了机会。突厥侵犯边境,太子推荐李元吉领兵征讨,趁机调拨秦王府的精兵,并将秦叔宝、尉迟敬德、程知节等猛将编入军队。李世民于是入宫秘密奏知高祖,说:“我没有辜负兄弟,现在他们要杀我,是为王世充、窦建德复仇。高祖大惊道:“明天早上要好好追究这件事。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的早晨,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接到宣他们进宫的圣旨,策马驰向皇宫。把守玄武门的常何是李建成的手下,此时已被李世民收买,李世民率领的精兵,就埋伏在玄武门中。惨案就这样发生了。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提出不同观点,一起交流!





按史索骥


李建成在玄武门之变中之所以会败给李世民,原因有很多,总结以下几点,望共同参考:

1、性格。李世民和李建成同为皇子,而且两人的能力都非常不错,在众多皇子当中他们俩算是佼佼者了。但是李建成作为嫡长子,拥有比李世民更好的先天条件,但是李建成为防李世民与他争夺皇位,因此步步紧逼李世民,而李世民却是步步退让,其实是在暗中培植势力。长此下去,李建成就养成了自负自大的性格。

魏征也曾提出收回李世民的兵权,或者把李世民派往凉州等偏远之地,远离朝堂的政治中心,但是李建成并不以为然,因此,李建成一开始就失去了主动权。

2、自身行为不修,错信他人。李建成依仗着自己是东宫太子,就敢任意妄为,在后宫行秽乱之事,这才被李世民等人抓住了把柄。而李世民一开始并没有捅破这层纸,而是留着后用。在玄武门之变当夜,李世民就是把李建成这个把柄上报给皇帝李渊,这才有了李渊深夜召见李建成,从而被李世民骗入局中,在他入宫途中被李世民所射杀。

其实在李建成入宫前,他就听到了风声,知道此行有一定的风险,但是他过于自信,因为他早就在宫中安插了自己的人,而且当晚值班的正好是他的人,因此他才大胆地进入皇宫。但是他却不知道,自己安插的心腹早就是李世民的人了。

3、无战功无兵权,空有太子头衔。皇帝李渊原本就是想用李世民来牵制李建成,一开始就是让李建成主朝政,而李世民主外战。在大唐未定之初,李世民就跟随李渊打过天下,战功卓著。后来在大唐定国之后,李世民更是征战四方,而且是屡立战功,也可以说,大唐的建立李世民的功劳是非常大的。而李渊为了牵制太子,因此把兵权一直放在了李世民的手上,而李世民是何等人物,他除了拥有兵权之外,对于朝堂之事也是了如指掌。

而后在李世民的威望越来越高之后,李建成这才明白兵权对他的重要性,因此在出征突厥时才建议皇帝让李元吉取代李世民外出历练,从而打草惊蛇,被李世民先下手为强了。





史可小姐


李世民属于什么呢?基本上算是李渊用来制衡太子的。

唐朝基本上是太子主政,亲王主军的政治格局,这样可以防止太子坐大威胁皇权,但是有个弊端就是主军亲王反戈一击,直接篡位登基,或者太子感到威胁,一个想不开想提前接班。

李世民是李渊的棋子,他知道自己的作用,也知道自己的命运,如果他跟太子发生矛盾,李渊始终站在太子一边。

如果李渊去世,太子顺利接班,李世民必死,因为他曾参与夺嫡。

如果太子被废,李世民也随即失去作用了,自然也被废或被杀。

如果太子发动政变提前接班了,李世民还是死,

所以,基于李世民的立场,最后的结果都不会太好,而发动政变夺权,兴许还有一线生机,他没什么顾虑。

而李建成呢?他有什么理由冒险去发动政变?

李建成主政,除非他在军中有威望,不然,想通过政 治 政 变夺权很难,只能通过军 事政 变,显然,他在军中威望很小,毕竟从开始就是主政的。

如果李世民不政变,正常的走下去,李建成就能顺利接班了,他没必要冒险政变。

如果觉得李世民有威胁了,他可以利用李渊合法的除掉,没有必要冒险亲自去除,因为李渊也不愿意主军亲王成为威胁。

如果李建成情报工作做得好,提前得知了,完全可以让李渊去除掉李世民,然后自己就可以提前接班了。

李建成之所以没有政变,是因为顾虑太多,只有顺利,他就可以接班,没必要冒风险。

而李世民最后死的可能性很大,发动政变赢了就翻身了,输了也不过是死,

对于他们两人,做任何选择都是权衡利弊,不会受感情和道德的约束,只要利大于弊,可以做任何事,但是,如果弊大于利,他自然不会去做了


南朝四百八十寺



赛麦大弘


李渊称帝建唐之后,直到玄武门之变,皇储之争才最终落下帷幕。

李世民能在皇位争斗中取胜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手下人才济济。通过多年拼杀,四处网罗人才,培植并壮大了自己的势力。有“秦府十八学士”,“八百勇士”这些愿意为他效命的部下。

二是功劳大,有威望。从逼迫劝说李渊起兵反隋,逐鹿中原开始,李世民就一直利用自己的雄才大略,开疆拓土,一举为李家夺得天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广布耳目,情报工作做的好。

四是先发制人。出其不意的下手,击敌半渡。令对手防不胜防。

总之是综合实力的胜出。无论是个人雄才大略,杀伐果断。还是德能服众。众人乐为其用。


马踏中原月


1.李渊对给予两个儿子对外表现的机会不一样。李建成主要辅助李渊为政,李世民主要征战在外。这对于一个初立政权是极大的不平衡;

2.李建成下手晚了。李建成在感到李世民威胁之后,只是建议李渊调走李世民身边几个文臣谋士,以至于李世民感到危险,先下手为强;

3.李建成没有危险的敏感性。两兄弟矛盾闹大之后,没有吸取前朝兄弟相争的教训,自己多加提防,毫无防备的进入玄武门;

4.李世民野心大,手段高。



鬼刀怪侠


建成仁,世民毒。

建成孝忠其父,没野心,在“玄武之变”前,没有笼络人才,构成强大的势力,没准备随时夺位,没警惕世民的杀害,以致在政变时轻易丧命。

世民则不同,在立长制度的屈服下,不得不韬光养晦,但对皇权志在必得,笼络人才,蓄养死士,等待时机,实施政变。

从本质上,建成循规蹈矩,常理度人。

世民离经叛道,无视天伦。

至于贞观之治的政绩,可圈可点。这就是逆取顺守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