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電商法來了 代購將何去何從?

8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出臺,距離元旦正式執行僅剩兩個多月,代購行業一片哀鳴,甚至有言論認為一個時代即將終結。情況真的這麼糟糕嗎?未必。

跨境電商在國內發展的時間並不算長,經過多年野蠻生長,規範將會是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的關鍵詞。同時這是一個政策敏感型的行業,2016年出臺的4.8跨境新政也曾引起行業恐慌。《電商法》雖然加大了對行業的規範力度,但明確提出,國家支持小型微型企業從事跨境電商。

新變化同時孕育新機會,我們試圖對這個行業進行分析,探討《電商法》會對代購們產生哪些影響,以及在形態演變過程中產生的一些新機會。核心提要如下:

代購將徹底消失?我們的看法正好相反;

新一批跨境供應鏈機會湧現,平臺應該趁機爭取代購小B;

S2B2C模式越來越被看好的今天,小B的角色只會越來越重要。

代購會消失嗎?

《電商法》實際落地的執行力度還未可知,不過可以明確的是,代購的管理成本和稅務成本直接上升:個人代購被納入電子商務經營者的範疇,需要辦理市場主體登記,而跨境電商平臺需要報送商家的身份信息和納稅相關信息。

這意味著,未來代購要以正規主體運作,而且需要採購國和中國雙方的營業執照。增加的稅務成本讓其在市場競爭中失去了價格優勢,同時正規化運營加大了管理難度和成本。

這時候,代購們擁有兩個選擇:一是維持原來的業務不變,依法登記納稅;二是放棄供應鏈環節,專心運營已有的流量體系。中大型代購更傾向於前者,他們的規模較大,在此之前部分已經以企業的形式運作;而對於小型代購來說,放棄供應鏈是一個更為明智的選擇。

跨境採購對此時的小B代購來說並不經濟,其最大的優勢在於流量端,即經多年沉澱建立了強信任關係的消費客群。

淘粉吧創始人劉俊認為,流量分散化、分工精細化是電商行業的發展趨勢,在人、貨、場三個要素中,人和場越來越分散,而貨卻會更加集中。

除了傳統的電商平臺,互聯網環境下湧現出了各類大大小小的流量池,APP、網紅、甚至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瓢水”,都有變現的價值;消費場景也在分散化,消費者對於信任的購買渠道不會有特別的要求,選擇越來越多樣化。

過去人、貨、場都是在一個封閉的體系裡,但未來電商一定會完全開放,而且分工更加精細。劉俊表示,“我甚至有一種極端的判斷——或許未來阿里系和騰訊系會集中做‘貨’,建立一個統一的招商和供應鏈體系,不僅僅服務於自有的場,而是開放給所有的流量平臺。”

也就是說,《電商法》其實能促使整個行業進一步有效分工。跨境電商鏈條非常長,從開店、選品、供應鏈、系統、支付到倉儲、物流、運營,每一個環節都有眾多服務商。對於擁有出貨能力的小B來說,這個市場對他們非常友好。

代購們轉向供應鏈公司採購貨源,雖然利潤空間縮小,但是交易量會上升,同時能節約時間成本和前期墊資成本。此外,可以預見代購們將會成為各大社交電商平臺爭取的小B對象。關於這部分內容,我們下文再具體討論。

供應鏈公司的春天

當大量小B代購主動或被動放棄自採自購,深耕跨境供應鏈的公司迎來了春天。

在這個細分領域,玩家們採用的模式也多種多樣:

星家加從跨境電商起家,搭建了自己的海外供應鏈體系,貨源有自營和合作兩種方式,下游渠道多元,有結合技術為傳統零售企業、地區連鎖便利店等客戶打造智慧零售,還有面向中小型客戶的採購平臺,面向C端的跨境電商及分銷平臺,今年還推出了社區團購平臺你我您;

PPbuyer定位更加垂直,服務對象就是小B代購。平臺打通了品牌-線下店-代購-終端消費者的整條鏈路,在合作的日本線下店提供國內直送服務,即代購掃碼下單後,由品牌直郵給消費者。此外,平臺還為代購提供信息流、資金流、物流、售後、增值服務。

星家加、PPbuyer都建立了從上游到下游的完整鏈條,但多數供應鏈平臺更加專注上游。

跨境B2B電商採購平臺KKS明確只向B端用戶開放,但不對類型和規模設限,既可以是大型跨境電商平臺,也可以是僅有幾個人的小公司或個人賣家。KKS的特點還在於去中間化,能幫助中小微企業直接對接境外品牌和工廠,利用技術手段打造供應鏈數據庫,把貿易全流程在線化、洽談環節標準化,同時整合產業鏈上的各類角色提供全鏈條配套服務。

淘粉吧近日投資的井貝電商,也是提供海外直採、國際物流、報關報檢、倉儲物流、國內派送、渠道分銷、供應鏈金融等一站式跨境供應鏈解決方案,支持B2B、B2C、B2B2C和O2O等各種形式的交易。

由於基因不同,供應鏈公司各有特色和優勢,但對於小B代購來說,選擇平臺時也會有自己的考量:貨品豐富度、性價比、服務的穩定性、便利性。

劉俊認為,對小B代購來說,會更看重平臺貨品的性價比和服務的便利性,但對大B來說,服務的穩定性才是最重要的,其中又包括穩定的貨源和穩定的服務質量。但要做到以上幾點,考驗的其實是平臺的綜合實力。

跨境採購鏈條長且環節複雜,對平臺而言,供應鏈管理、倉儲管理、海關能力、IT系統都是很大的挑戰。星家加創始人劉星向36氪介紹,跨境電商的系統相比一般交易平臺要複雜得多,不僅因為流程繁瑣,還考慮到政策要求——公司的系統架構師、產品人員要花很大的精力用於讀透稅法。

KKS創始人王鶯表示,行業比拼的是標準化、系統化的整體能力,而在競爭之中,KKS的優勢還在於直連工廠和品牌方。在她看來,去中間化一定是未來的趨勢,不僅因為正品保證,更因為去掉的是純靠信息不對稱獲利的中間商。

“跨境是這世上最長的商業鏈路了,因為太長,所以過去信息不對稱能鑽的漏洞太多,很好做生意。但是互聯網越來越發達,商業主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未來的新型貿易公司,只要有1臺電腦+1個人就夠了。中小微企業都有機會與大平臺站到同一起跑線,用互聯網做全球生意。所以供應鏈公司是給這些中小微賦能的,幫助他們加速參與到全球化的進程中去。”

但無論如何,《電商法》的出臺目前對供應鏈公司來說是一個好消息。代購一直以來佔據了跨境交易的半壁江山,而供應鏈平臺現在要做的,應該是儘快爭取到這部分人群。

事實上,有些平臺已經聞聲而動了。魔法燈是一家專注新西蘭和澳大利亞市場的公司,創始人Kevin告訴36氪,12月公司將在奧克蘭和悉尼舉行兩場《電商法》解讀會,團隊醞釀了1個月,他認為這是對代購小B們進行轉化的好機會。

小B仍是關鍵角色

積極的並非只有供應鏈公司,還有一個重要的角色是採取S2B2C模式的社交電商們。

S2B2C模式構建了一張協同網絡,其與一般供應鏈公司的本質區別在於,S與小B是緊密的合作關係,雙方要一起服務於消費者。對於小B來說,直接差異體現在:與供應鏈公司是上下游的商務關係,後者不對其運營情況負責;而在S2B2C的平臺中,小B不以獨立的主體運作,而是依附於平臺,在前端做好內容營銷者的角色,平臺負責供應鏈、售前、售後、發貨等一系列服務。

基於微信生態的巨大流量,近年來社交電商表現出了旺盛的生命力。不同於傳統的搜索型流量,社交電商的特徵是去中心化,以雲集為代表的S2B2C模式就是其中的一種典型玩法。

百億規模的雲集發展迅速,傳統電商也在積極擁抱社交電商,而小B一直屬於平臺爭搶的稀缺資源。小B角色豐富,包括寶媽、淘寶客、實體店主、社區KOL,對社交電商平臺來說,具有高黏性固定客群的海淘代購顯然是非常優質的小B。

但是用跨境供應鏈來展開社交電商模式,面臨的一個問題是跨境商品毛利太低,尤其是爆款,利潤空間不足以支撐平臺和眾多小B生存。

最初從跨境電商起家的環球捕手和達令家,都已經將供應鏈重心轉回國內。洋蔥海外倉是為數不多給出解決方案的一家:從成立至今,洋蔥一直自營自採、自建海外倉及物流體系,由於自營商品的高毛利,洋蔥甚至能給予小B30%左右的毛利率。

還有一個解決辦法是,利用前端積累的可觀流量,快速推出平臺的自營品牌。PPbuyer創始人胡志榮告訴36氪,其實在過去兩年,很多國內的大型代購已經開始找日本的工廠OEM商品,以自營品牌的形式再推向國內。

這種勢能在意料之外——今年達令家推出的“新國貨計劃”小金鎖系列商品,上線200多天,銷售額超過2億元;根據公開信息,目前洋蔥的常備SKU有1萬多個,其中自孵化的非標產品佔比已經超過60%。

這背後指向的其實是社交電商平臺強大的內容製造能力,這個能力一直是電商平臺的“美好願望”,但真正做到的或許只有小紅書。

跨境電商的一大問題是產品同質化嚴重,爆品時代過去,平臺的機會應該是在於尚未建立消費認知的新產品。為品牌推新品也好,推自營品牌也罷,S2B2C模式下,電商平臺擁有了優秀的內容製造能力——其中小B仍然是關鍵節點。最重要的是,小B是最接近消費群體的角色,最瞭解他們的需求,最有希望通過他們來真正實現C2B,並用數據反哺上游廠商。

綜上所述,《電商法》來臨,我們對行業有以下判斷:

很大一部分個人代購會放棄供應鏈環節,促進行業分工更加高效;

供應鏈公司迎來新機會,挑戰在於保證貨品的豐富度、性價比、服務的穩定性、便利性;

小B的處境沒有那麼糟糕,在S2B2C模式越來越被看好的今天,他們的角色只會越來越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