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暫緩IPO,OFO迴應破產,共享單車為何從解決痛點到變成痛點?

曾經的共享單車是資本的寵兒,都以潛在獨角獸姿態出現。但如今,不是倒閉、破產,就是委身他人,剩下的少數還在苦苦支撐,風光不再。

滴滴出行暫緩IPO

10月30日,有媒體報道稱,滴滴出行"原本提上日程的IPO計劃已經擱淺,此外,國內外賣業務暫停,共享單車業務推進也放緩"。滴滴出行相關負責人也回應稱,"目前公司上下都在全力以赴做安全,沒有上市方面的考慮。"

滴滴暫緩IPO,OFO回應破產,共享單車為何從解決痛點到變成痛點?

OFO再一次回應破產重組傳聞

大家都已經記不清OFO第幾次發表聲明否認"賣身"了。10月31日,OFO在官方微博發佈一份聲明,稱此前媒體報道的"OFO開始準備破產重組方案"的說法是無稽之談,OFO將立刻訴諸法律保護,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滴滴暫緩IPO,OFO回應破產,共享單車為何從解決痛點到變成痛點?

共享單車,從解決痛點到成為痛點

自2015年5月第一輛無樁共享單車首次出現在北大校園起,便得到各路投資資本的瘋狂追逐,各種共享單車公司也紛紛出現,很快演變成一股共享經濟的風暴席捲中國。盲目擴張帶來的後果就是車多為患,城市管理部門也從鼓勵轉為強制管理,導致全國多地出現了共享單車"墳場"的奇觀。一大批共享單車品牌因為資金鍊斷裂紛紛宣佈倒閉或停止運營。

滴滴暫緩IPO,OFO回應破產,共享單車為何從解決痛點到變成痛點?

活,干擾交通秩序。

滴滴暫緩IPO,OFO回應破產,共享單車為何從解決痛點到變成痛點?

死,侵佔公共資源。

共享單車,為何會變成如今的局面?

共享單車一開始的重資產、高營運成本的設計似乎是一切問題的根源。

滴滴暫緩IPO,OFO回應破產,共享單車為何從解決痛點到變成痛點?

商業模式的缺陷

共享單車並非真正的共享,其實只是一個自行車廉價出租業務。從正常經營來看,共享單車這種廉價租車的方式顯然不可能持續運行,更不可能盈利。在互聯網領域燒錢不是罪。但一直找不到盈利模式,便成為企業持續發展的死穴。

高昂的運營成本

共享單車本質上走的是租賃的重資產模式,同時,由於車不是自己的,騎車人又不用對車的質量負責,亂停違停現象非常普遍,破損快、回收難。在重資產模式和高昂的運營成本下,除非大幅提高騎行費用,否則很難達到盈虧平衡。

失控的押金管理

每小時1元、5毛的騎行的費用顯然不能覆蓋單車生產、運營、折損等各項成本,所以共享單車企業們從一開始就壓根沒想過通過騎行費用賺錢,押金才是那頭"豬"。但在國家嚴控金融風險的背景下,這筆錢無異於一顆地雷。

耗盡的資本耐心

在風口以天為計算的當下,投資者們在投資共享單車之初就做好了掙快錢的準備,待到估值被一步一步吹大之後,很多投資人想的並非IPO退出,而是如何找到下家好讓自己快點脫身。於是加快了退出的腳步,真正的寒冬來臨了。

滴滴暫緩IPO,OFO回應破產,共享單車為何從解決痛點到變成痛點?

共享單車創業為什麼那麼瘋狂?

許多人蜂擁進入共享單車創業,其目的主要有三種:

一是打造一個互聯網的入口,想作為平臺搭載其他服務。資本的支持也是基於這個。

二是通過收取騎行者的押金和供應商欠款這種運行模式,去做金融和其他行業賺錢。

三是動機不存的不在少數,借互聯網項目名義吸引風投圈錢,和通過套取押金跑路。

滴滴暫緩IPO,OFO回應破產,共享單車為何從解決痛點到變成痛點?

各路資本為什麼那麼瘋狂?

風投的特點就是高風險,那麼多風投之所以會投資給共享單車企業,當然不是看中那點租金和押金,資本是希望通過九死一生培育出一家全國性的壟斷公司,或通過IPO退出獲取超額利潤。但很多時候這也是一個擊鼓傳花的遊戲,一些機構已經早早獲利退場了。

滴滴暫緩IPO,OFO回應破產,共享單車為何從解決痛點到變成痛點?

造成的浪費誰來買單?

這波共享浪潮中,創業者在賺錢,代工廠在賺錢,投資人在賺錢。而盲目跟風者在買單。共享單車在某種程度上為市民提供了方便。但是也的確造成了巨大資源浪費,單車資源浪費、土地資源浪費、城市管理浪費……這同樣也是無法忽視,從這方面看,真正買單的是我們全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