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案:保持理性,从不再给受害者“按罪名”开始

8月31日,互联网科技公司京东的创始人刘强东因涉嫌性侵一名女大学生,在美国明尼苏达州遭逮捕,但一天后获得不需交纳保障金的保释。此消息一出,“刘强东性侵”一词很快登上了国内微博实时热搜榜第一名。在没有更多案件细节的情况下,就有一大半人表示这一定是个局,是受害者套路刘强东,同时“私人事件”、“中美贸易战”、“女方‘仙人跳’”等等各种阴谋论的观点在网上四处传播。

<strong>

刘强东案:保持理性,从不再给受害者“按罪名”开始

刘强东案:保持理性,从不再给受害者“按罪名”开始

9月2日,一位根本不是受害者的女网红被营销号推至大众的眼前。该网红名叫蒋聘婷,是一名瑜伽达人,1988年出生的她如今已经30岁了。一些媒体用了许多蒋聘婷的性感照片,以及大胆的标题来博取流量,有意无意地将她“火辣的身材”与“刘强东性侵”联系起来。一时间蒋聘婷被卷上了风口浪尖,网友们纷纷发帖骂这位“疑似受害者”,似乎为“刘强东这么有钱为什么还会性侵”这个问题找到了答案。

<strong>

随后媒体爆光了关于案件的一些细节,在8月31日被正式逮捕的前一晚,刘强东曾与近20个人在位于明尼阿波利斯上城区的一家日本餐厅就餐,受害者女主挨着刘强东坐,在店消费了20瓶红酒和20多瓶啤酒,多人醉酒。有新闻说其间受害者本来已经哭着跑出餐厅报警了,但后来觉得不好,又回去了。

<strong>

刘强东案:保持理性,从不再给受害者“按罪名”开始

刘强东案:保持理性,从不再给受害者“按罪名”开始

刘强东案:保持理性,从不再给受害者“按罪名”开始

对此,许多网友秉持着一种“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一个巴掌拍不响”的观点讨伐受害者女主:

“那么多座位,为什么偏偏坐刘强东这个大老板旁边?还不是意有所图。”

“不理解,她第一次找人报警的时候完全可以安全退出,干嘛又回去。”

...

大家一边说着案件还没定性,具体细节还不知道,不要把人一棍子打死,刘强东不一定真的性侵了;一边不停地揣测着这个被性侵的女生究竟有什么意图,究竟有什么本事,是怎么勾引刘强东“犯罪”的。

<strong>

一个案件出来,我们的注意力总是被受害者吸引。“这个受害者身上一定有吸引罪犯的特质,一个巴掌拍不响,那么多人为什么偏偏找上了她?”受害者有罪论的事情,一次又一次的被拿来科普。但每逢有事情发生,大家依然孜孜不倦地出来攻击受害者——滴滴空姐遇害案,网友把罪归于受害者的漂亮、身材好,把罪归于受害者不该这么晚还独自乘坐网约车,把罪归于“肯定是她说话激怒了司机才落得这下场”;章莹颖事件,甚至有网友说她是崇洋媚外、跪舔外国人才被杀的。

<strong>

难道过错真的在于受害者身上吗?并非如此。就拿性侵一事为例,公众普遍认为女性被性侵一定是她穿得太过花枝招展太裸露,激发了罪犯的荷尔蒙,才酿此大过。而比利时曾办过一个叫做“What were you wearing?”(你当时穿的什么?)的展览,展示了受害者被性侵时所穿的衣服。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受害者遇害当天穿的很是裸露,可能只是一件普通的T恤衫、普通水洗牛仔裤,可能只是一套再平常不过的工装。这些受害者们就是普罗大众中最普通的那一个,衣着普通、行为普通,却遭受了不普通的伤害。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有遭遇这些不幸事件的风险,不管是衣着暴露还是保守如斯。

刘强东案:保持理性,从不再给受害者“按罪名”开始

刘强东案:保持理性,从不再给受害者“按罪名”开始

《What were you wearing?》展览现场

“有权有势的人就不会施以性侵,因为要什么有什么”,表明这种言论的人潜意识中就把女性给“物化”了,认为只要付出足够的金钱或者权力诱惑就能吸引到“主动上钩”的女人。不可否认确实是有,但也有相当的一部分女性是不会为了金钱与权力出卖自己的身体的。关于性侵,王尔德说得很好——生活的一切都和性有关,除了性本身。因为性只关乎权力。性侵的本质就是一种权力上的凌辱,最无耻下流的那种。

<strong>

那为什么我们总是乐于从受害者身上找出罪行?为什么总要将受害者视为普罗大众中“特殊”的那一个?

因为在我们心中存在着一种“公正世界假设”,这种假设用一句俗语解释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我们认为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会给他带来公正的结果:他做好事就有好报,做坏事就有坏报。换言之,就是把事情的结果,归因于更高的道德层面上的公平。

社会心理学家Melvin Lerner提出,正常人在生活中,需要维持一个良好的自我感觉,但正常人又常常会得知身边的人、报纸上的人、各种各样的人遭受不幸。这样的事虽然很多,但大多数人并没有陷入恐慌,原因便在于我们都多多少少有些公正世界假设,认为这些人之所以遭受不幸,一定是因为他们做了什么错事。也就是说,我们孜孜不倦地从受害者身上寻找他们的“罪行”,是出于一种自我安慰,我们将受害者排除在外来安慰自己不会遭遇可怕的不幸。

而这种假设本质上是错误的,它只是一个我们为了安全感臆想出来的对世界运作方式的一个错误认知。我们的安全感应该建立在对道德对正义的坚持,对司法体系制度的不断完善,我们应该让罪犯为其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应该通过法律的公正有力让心怀恶意的人不敢跨越雷池一步。而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一出事就去声讨受害者,掘地三尺般挖出他们的“罪行”、捏出一个完美受害者来使满足我们的好奇心与安全感。

刘强东性侵事件还在持续发酵中,性侵到底属不属实,如果属实,事件的完整脉络是什么?如果不实,其中的个中缘由是什么?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在没有有力的证据出现前,请保持独立的理性思考,不妄加揣测,更不要随意地给受害者“按罪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