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分鐘”做好家庭教育的小技巧,你知道麼?

教育學家陶行知說過的一句話,是三洲雙師的老師們都非常認同的,那就是“教人要從小教起。幼兒比如幼苗,培養得宜,方能發芽滋長,否則幼年受了損傷,即不夭折,也難成才。”

而對於各位無比忙碌的家長來說,從小陪伴孩子成長,是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呢?其實還真的不是這樣的,對於孩子來說,你每天只要花費六個“一分鐘”,就能給孩子足夠的引導和關愛。

“6分鐘”做好家庭教育的小技巧,你知道麼?

傾聽

不要總是父母說,孩子聽,不要總以為“孩子還小,他還不懂”。用心傾聽,你就會發現,其實他們都懂!

從孩子懂事起,就知道父母的喜怒哀樂。每天一分鐘,換一個角度,走進孩子的世界,傾聽一下他們的呼聲。這對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大有裨益。

示愛

愛與陪伴,是父母最應該給予孩子的。每天一分鐘,跟孩子交流,多摸摸他的頭,給他最溫暖的擁抱,讓他知道你是多麼的愛他。

不要在公共場合罵孩子,別總是抱怨他的成績,剝奪他的愛好,愛孩子,請給他足夠的愛和尊重。

參與

努力發現你和孩子共同喜歡的事情,增進與孩子的情感交流。孩子也想要探尋大人們的世界,並參與其中。

每天一分鐘,讓孩子參與家庭事務中,尊重孩子的主體地位,多聽取他的意見,並儘可能達到共識。當然,參與過程中,應尊重與引導並重,不能什麼都順著孩子。

“6分鐘”做好家庭教育的小技巧,你知道麼?

讚美

陶行知的一位朋友,因為孩子把一塊新買的金錶拆壞了,狠狠揍了孩子一頓。他聽聞說道:“你打掉了一個愛迪生”。他親自到朋友家,帶那個小孩到修錶店,孩子十分興奮,眼睛一眨不眨地看師傅修表。

每個孩子都有他獨特的優點,不要從父母的角度看待孩子的優劣。每天一分鐘,發現孩子的優點並恰當的讚美。這樣,“愛迪生”才不會被打跑。

鼓勵

陶行知一次在武漢大學演講,從箱子裡拿出一隻大公雞和一把米。他按住公雞的頭,掰開嘴,大公雞拼命掙扎,就是不肯吃米。陶先生鬆開手,自己後退幾步,大公雞就開始自己吃起米來。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天使,別把孩子和鄰居家的孩子做比較。教育就像餵雞一樣,把知識硬灌給孩子,他是不情願學的。每天一分鐘鼓勵孩子,使他充滿自信,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矯正

每天一分鐘,修正孩子生活中的不當行為,如欺負小朋友或者過分吝嗇等。在“矯正”中,首先應弄清孩子行為的原因,其次要講究教育的方式。

一次,陶行知見一個男孩打同學,便阻止他並叫他到辦公室。見到男孩,陶行知拿出一粒糖說:“獎勵你,你比我先到辦公室。”男孩不敢抬頭。陶行知又拿出一粒糖:“我阻止你,你就住手了,說明你尊重我。”男孩遲疑的接過糖。陶先生接著說:“據我瞭解,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你很有正義感,再獎勵你一顆糖。”男孩哭了,說:“校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打人。”陶校長笑著說:“你已認錯了,再獎勵你一塊糖!”

“6分鐘”做好家庭教育的小技巧,你知道麼?

三洲雙師的老師一直都覺得,其實和學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不可忽視。天底下沒有能隨隨便便成功的家長,讓我們一起堅持每天6個“一分鐘”,做孩子最好的老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