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古道」上馬幫的艱辛史

「茶馬古道」上馬幫的艱辛史

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上馬幫的艱辛史

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上馬幫的艱辛史

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上馬幫的艱辛史

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上馬幫的艱辛史

茶馬古道

走【茶馬古道】的馬幫,也許就類似於古時所說的鏢局。幫貨主押送貨物的運輸隊。【茶馬古道】源於古代西南邊疆的 【茶馬互市】。起源於唐宋兩朝,興盛於明清兩朝,從清末到民國初期最為興盛。近代以來,不知多少馬幫行走在這條路上,那悠遠而淒涼的馬鈴聲,迴盪在空曠的山谷中,在村莊與河流的上空飄蕩著。如今,【茶馬古道】上的馬蹄印仍歷歷在目,跨越溪流的廓橋仍屹立在風雨中,彷彿提醒著現代人莫忘記那段艱辛的歷史。

一、商號與馬幫的興起。從清末到民國初年,由於官辦的驛站接力運輸模式,大大衰落,使得民營的商團化馬幫迅速的發展起來。專門從事大宗貨物與茶葉長途運輸的馬幫,騾馬擁有者多時達上百匹,更有甚者多達數千匹。據大概估算,在抗日戰爭期間,僅滇藏線上在 【茶馬古道】上做生意的大小商號就有一千五百多家,還不算我國其他地區【茶馬古道】上的商號。據粗略估算,僅當時每年來往於雲南、西藏、印度等地之間的馬匹就有三萬之多! 二、馬幫首領與商號之間捆綁成利益關係。馬幫的首領,也是當家人,被稱為“馬鍋頭”。他扮演著多重身份。即是經營者,參與商號的經營活動;也是趕馬人的僱主,又是馬幫活動的指揮者,並且與趕馬人同吃同住。“馬鍋頭”必須與商號密切合作配合,互相扶持,共同富裕。由於當時貿易及發展的需要,大一點的商號都自己的馬幫,形成了屬於自己的運輸力量和渠道。少則二三十匹,多則二三百匹,來往貿易全靠騾馬一站站、一程程地把貨物在產地和需求地之間來往運送。三、馬幫的組織形式有三種。家族式。全家人都投入馬幫的事業,騾馬全為自家所有。而且就以自家的姓氏命名。❷
逗湊幫式。一般是同一村子或相近村子的人,各自家庭都拿出數匹騾馬,結伴而成幫,在此期間,各自照看自家的騾馬。選一個可信可靠,經驗豐富的人作“馬鍋頭”,由他出面負責各項事務,結算分紅時,可多得兩成左右的收入。❸結幫式。出於某種隨機的原因,自由結合到一起,沒有固定的組織。或者因為走了同一條路,或者接受了同一宗業務,或是因為擔心匪患而隨機的走到了一起。四、馬幫的生活方式。馬幫大部分時間是野餐露宿的生活。每天,天剛一亮就要啟程。馬伕(那時叫“馬腳子”)從山上找回騾馬,給它們喂料,然後搭上馱子上路。吃午飯也是很簡單,好一點的可以打個酥油茶,否則就是燒一點山泉水,揉一點糌粑當主食吃。當天色將暗下來的時候,馬幫需要盡力趕到他們必須到達預期目的地。他們要在天黑前埋好鍋灶生火做飯,卸完馱子,搭好帳篷。每天晚上的露營準備工作,都由大家分工完成。找柴的找柴,做飯的做飯,搭帳篷的搭帳篷。五、尤其關照馬伕。在一些較富裕的大商號和馬幫,都有這麼一種扶持馬伕的規矩:凡給商號趕馬3年以上者,會分一匹騾子給馬伕。這匹騾子的開銷費用歸商號出,並且這匹騾子掙得的錢,也全部歸馬伕本人。這樣時間一長,有的馬伕就會有了幾匹騾馬,馬伕就會脫離馬幫,自己趕馬,做起“馬鍋頭“來。很多的大掌櫃,大“馬鍋頭”也是這樣成長髮達起來的。他們知道這其中的艱辛和不易,是用血汗和時間換來的,所以才有了這個關照馬伕的規矩。走西藏的馬幫一般找滇藏邊沿的藏族作馬伕,這樣就不存在語言和習俗的障礙。一個馬伕最多可照看12匹騾馬。那要極能幹的馬伕才能做到,一般的馬伕就負責七八匹騾馬。一個馬伕和他所照管的騾馬及其貨物就稱為“一把”,這樣幾把幾十把就結成了馬幫。
馬幫生活艱辛而危險。【茶馬古道】上的馬幫所經歷的艱辛和危險是一般常人無法想象的。為了生存,為了養家餬口,【茶馬古道】上的馬幫們幾乎是以自己的生命去冒險。他們身上最為突出的特徵就是他們的冒險精神。❶面對嚴峻大自然的冒險。馬幫運行的【茶馬古道】各條線路,自然環境都異常危險艱苦。風霜雨雪,深山峽谷,野獸毒蛇毒蚊,瘟疫疾病,隨時隨地都能置馬幫於死地。絕大部分時間的野外生活,對任何一個“馬腳子”和“馬鍋頭”都是嚴峻的考驗。不知有多少“馬腳子”和“馬鍋頭”棄屍荒野,死於異國他鄉,有時甚至連收屍的人都沒有。❷遭遇土匪強盜的冒險。那時的西南地區,蠻夷肆虐,盜匪猖獗。雖然馬幫也都是配備武器,全副武裝。但仍經常遭到土匪強盜的襲擊,死人傷亡,貨物被搶時有發生。這種種情況,決定並造就了馬幫的冒險精神。(圖片來自頭條圖庫)

「茶馬古道」上馬幫的艱辛史

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上馬幫的艱辛史

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上馬幫的艱辛史

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上馬幫的艱辛史

茶馬古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