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不再互聯,100個百度也搜不到你想要的……

都說現在是身處互聯網,但其實你也不得不身處其中。發展近半個多世紀的互聯網早就成為了一種社會事物,根植於社會之中,也維繫著社會中的每個成員。各行各業、各個地區,互聯網連遍了它所能延伸的每個地方。可普通人心目中“互聯世界”的互聯網早已不再“互聯”。

互聯網不再互聯,100個百度也搜不到你想要的……

半個多世紀以前,1969年10月29日22點30分,精確到分的這個時間就是互聯網的誕生——普通而偉大的一分鐘。正是來自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本科生查理和斯坦福研究員比爾將互聯網帶到了這個世界。雖然他們當時只是傳送了兩個字母:

通過跨越500公里,兩個人通起了電話,查理在比爾的口號下開始依次輸入“LOGLN”。第一個字母“L”收到;第二個字母“O”收到;當查理興奮地按下“G”時,整個系統崩潰了。。。然而,這個日子還是被準確地記錄了下來。

互聯網不再互聯,100個百度也搜不到你想要的……

因為,互聯網誕生了。

後來,這樣點對點的“互聯”在工程師和一大批互聯網先驅的努力下才有了如今的Internet。1974年,溫頓瑟夫和羅伯特卡爾正式提出IP協議,多點互聯終於有了可行方案;1990年,網絡進入公用並被名為萬維網;為了讓人們更便捷、更快速地獲取信息資源,工程師們又給萬維網增加了門戶網站以及搜索引擎。互聯網這才算有了像樣的軀體。

互聯網不再互聯,100個百度也搜不到你想要的……

世界上第一個搜索引擎

談起互聯網的步步發展,一種對人類文明進步的敬佩和自豪就油然而生。突然發現,幾十億人類一直缺少的那個東西——溝通,被互聯網解決了。如今,我們使用互聯網獲取海量的信息,完完全全可以用方便快捷來形容。但果真是這樣嗎?

前段時間,一篇質疑百度的文章傳遍網絡,似乎人人都能對百度“吐幾口口水”。但看完那篇文章,我覺得需要質疑的並不是百度,而是現在的互聯網生態。那篇文章中就提到了一個“自己打臉”的觀點:

現在中國的互聯網生態,其實就是越來越割裂了,微博、微信公眾號、電商平臺都不再讓百度抓取。
互聯網不再互聯,100個百度也搜不到你想要的……

所以,對一個搜索引擎來說還有什麼比這更難做的?割裂的互聯網,高築的圍牆,不通航的孤島,信息被壟斷......一個搜索引擎的“搜索內容”卻拒絕被搜索。

就中國網民來說,其所需求的網絡信息一般就包括三方面:看看這個世界發生了什麼趣事新聞(微博做這個);看看這些事情背後的東西(公眾號做這個);看看這個世界又有了什麼好的產品(電商平臺做這個)。然而,這些在百度上都找不到,因為它們被拒絕抓取。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互聯網不再互聯,100個百度也搜不到你想要的……
互聯網不再互聯,100個百度也搜不到你想要的……

想必作為用戶的大眾更明白何為“割裂”。我們以為的互聯網是共享的、開放的,用戶就是“上帝”,各種資訊知識都可以輕輕鬆鬆找被尋到。然而互聯網所講求的互聯互通目前卻是“這兒不通那兒不通”。就問你們下邊這個圖片你見過幾次了

互聯網不再互聯,100個百度也搜不到你想要的……

前段時間,“MT馬桶”,“多閃”,“聊天寶”三款社交APP同時上線,一面是三家向微信發出“戰書”,網友圖新鮮紛紛下載分享;一面卻是“因大量用戶投訴”被微信從後臺屏蔽。這樣的鬧劇讓人哭笑不得。但就是這樣的事情,每一天都在上演。

不禁要問,為什麼?因為互聯網的思維被髮揮到了極致。科技巨頭們把能夠做成互聯網產品的都統統做了出來。這樣的思維所導致的結果是,這些產品逐漸變成了資源。互聯網公司畢竟是在商場求存,而商場如戰場,隔絕就成了必然。

互聯網於是便不再那麼“互聯”了。

互聯網不再互聯,100個百度也搜不到你想要的……

再來看看國外是怎麼做的。同樣的情景在別人那裡卻是另一番模樣。國外最大的搜索引擎谷歌和電商亞馬遜,兩大巨頭針鋒相對,明裡鬥玩暗裡鬥,但你在谷歌搜索一個產品依然可以找到亞馬遜的鏈接。哪怕你就是搜索谷歌自家產品,也能夠同時搜索到谷歌官方店和亞馬遜的產品鏈接。

互聯網不再互聯,100個百度也搜不到你想要的……

這背後就是一種社會責任感,為用戶著想的責任感。不管做什麼,都不能侵犯到用戶對信息的自由權利。而國內的科技巨頭們或許就沒想到過這些。

很多時候,用戶只是想分享信息、交流溝通,但卻因為戳到了“流量”這個敏感詞彙而被封殺屏蔽。什麼用戶體驗,都去一邊去把!如果真的是這樣,恐怕就算是谷歌真的來了,也不得不潸然淚下,無信息可搜的搜索引擎實在是太難做了。因此,百度才推出百家號這樣的產品,目的就是能在割裂的互聯網間縫補幾針。但還是這樣繼續下去,空拍互聯網的“互聯”真的要變成“不再互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