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是怎样建成的

中东大铁路 〖21〗 中东铁路的勘测

严格的讲,沙俄对中国东北地区的地理调查和勘测应该起于1689年的中俄《尼不楚条约》,尽管《尼不楚条约》规定中俄以外兴安岭为界,但沙俄在亚洲东方攫取出海口的野心从未停止,至《北京条约》的170多年间,一直开展地理调查甚至武装巡航到了松花江上游。

铁路是怎样建成的

《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后中俄边界推进到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1886年,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正式批准了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建设,铁路的勘察测绘大规模展开了。最初的规划是沿黑龙江、乌苏里江绕行中国边界,考虑造价和加强中国东北的控制,沙俄重臣维特提出铁路从中国境内穿过。其实在维特的想法提出后,《中俄密约》签订前的1895年沙俄的工程技术人员就非法的对中国境内进行了勘测。

铁路是怎样建成的

1896年《中俄密约》签订,沙俄正式获得了在中国修建铁路的权利,勘测工作也全面铺开。1897年1月,中东铁路公司董事会举行首次会议,俄国著名铁路专家尤戈维奇担任中东铁路总工程师,伊格纳齐乌斯为副总工程师。随着筑路工程的进展,工程局副局长由1人增加到3人。工程局最初设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成立技术、机械、船舶和火车、卫生、电信及庶务等6个处,负责铁路的勘查、设计和施工。

铁路是怎样建成的

1897年8月28号,在吉林省东宁县三岔口举行中东铁路开工典礼

铁路勘测设计涉及专业非常多,地质、水文、测绘、桥涵、隧道、路基、站场甚至气象等等,沙俄当年一共有多少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中东路勘定现在缺乏准确的统计,但这是沙俄举全国之力的国家工程,人数应该很多。当时黑龙江地区人烟稀少,给养保障很困难,另外尽管有少量护路军保护,但土著居民和土匪的骚扰还是有很大的危险性,工作条件其实很艰苦。这些工程师多数毕业于圣彼得堡水陆交通学院(现在的圣彼得堡国立交通大学),在俄国都属于高收入阶层,生活优裕,好多人还是沙俄贵族,他们中间不乏信仰帝国扩张的狂热分子,但多数应该还是靠着敬业职守、为国服务的精神支撑他们顽强的工作,修建中东铁路这些人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有些工程师现存的家信记录了他们的真实思想和当年的工作状况。

铁路是怎样建成的

当年的测绘手段也很原始。

铁路是怎样建成的

铁路是怎样建成的

铁路是怎样建成的

铁路是怎样建成的

这是靠着这些工具,完成了近2500公里的铁路勘定。最初确定铁路正线由满洲里入境、经呼伦贝尔、齐齐哈尔、呼兰(现在的哈尔滨,那时没有名字)、阿城、宁古塔(横道河子),一直到绥芬河出境。但沙俄高层认为,这条线路有些"偏北"。1897年2月,中东铁路公司借口大兴安岭山高雪大,冬季行车困难等,向清政府提出将原拟路线向南移动的主张,即从海拉尔,沿依奔河、乌奴尔河,越大兴安岭,沿卓尔河进入扎赉特,渡桃儿河,沿嫩江西岸,经郭尔罗斯前旗(现通辽市),渡松花江至伯都讷(吉林扶余),经吉林至宁古塔,再经瑚布图河,最后由东宁出境。这一线路较原拟旧线南移约150公里,经过吉林省城(吉林市),逼近辽宁,伯都讷位于东北三省中心,又有松花江水运之便,有利于沙俄在中国东北获得更大的势力范围,这才是沙俄企图将路线南移的真正用意。清政府认为,新线所经之地人烟稠密,拨地不便,且齐齐哈尔之南须经行蒙古境内,超越中俄条约范围,所以拒绝了沙俄将线路南移的要求,清政府的真实想法是不想沙俄过多的深入中国境内。

后经总工程师尤戈维奇和工程师希尔科夫率领勘测队对新、旧两个线路再次勘查,发现伯都讷地势低洼,常有水患,松花江段水浅,大型船只无法通过,决定放弃南线,最后确定仍然以原来的线路作为中东铁路干线。

铁路是怎样建成的

绿色虚线就是论证过的南线

东段原计划沿绥芬河河谷从俄国进入中国,但因地质条件不适合铺设铁路,所以往北移了50公里,就是现在的绥芬河市。

中东铁路是东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催化剂,铁路线路决定了这个地区后来的重要程度,这个道理现在是常识,所以今天各地都争着要通高铁。但是100年前的中国官员大都不愿意铁路通过自己的区域,因为地方管理难度增大了。

通铁路的地方都因此永远改变了面貌和历史。

铁路是怎样建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