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100多年前的干部疗养院,老舍称为塞上苏杭

中东大铁路 〖十八〗 铁路重镇 4 扎兰屯站

前两篇我们介绍了中东铁路正线东西两大咽喉,这篇说说一个很有特点的地方,扎兰屯。

这里有100多年前的干部疗养院,老舍称为塞上苏杭

扎兰屯是大兴安岭东大门,连接松嫩平原,铁路修到这里,再往西就要进山了,所以这里是物资集散地。

1901年4月,中东铁路在扎兰屯开站,是当时中东铁路全线8个三等站之一。

这里有100多年前的干部疗养院,老舍称为塞上苏杭

当时进山的铁路

这里有100多年前的干部疗养院,老舍称为塞上苏杭

扎兰屯车站

由于扎兰屯的独特位置,中东铁路工程局在这里大兴土木,成为西部线一个重要基地。

扎兰屯这个名字听起来好像有点土,其实它正经官气十足。它的形成也和沙俄有一定关系。我们在《中东大铁路 之二 帝国兴衰》里讲了"尼不楚条约",在那之后,清朝采取了消极的人口内迁政策,部分鄂温克人、达斡尔人被迁至雅鲁河等流域的原始森林中游猎,为便于管理,设置了若干区域(相当于县或镇),鄂温克人的区域叫阿巴;达斡尔人区域叫扎兰。

1691年,在扎兰、阿巴的基础上设置布特哈八旗,编入镶红旗和正蓝旗。派遣一名扎兰章京管理,这位长官的驻屯地就叫扎兰屯。

布特哈在满语里意为打牲部落,就是猎人部落。他们平时打猎,成年壮丁每年交一张貂皮作为岁贡,战时从征。布特哈八旗兵是清兵的一只劲旅,除了戍边,他们被征调参加了60多次战役,足迹遍布中国22个省,还到过缅甸、尼泊尔、越南等。布特哈兵悍勇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出现了海兰察等著名的将领。

1897年中东铁路的建设,打破了这里的宁静,铁路的修建和筑路大军的涌入,破坏了传统的猎场,包括扎兰屯在内的17个鄂温克聚集部落、和数个达斡尔部落全部被迫迁走,清朝的扎兰衙门在1906年也废止了,扎兰屯成了中东铁路附属地。

据1907年初的统计,这时在扎兰屯定居的俄国人就有1643人,沙俄对扎兰屯做了最早的城镇规划,现在火车站广场两侧各有3,4条街道都是当年建的,俄式建筑比较多。

1905年在扎兰屯就有了秋林商场,1906年为照顾俄国人子女上学,建成铁路学校,1915年俄国人集资修建了东正教堂。在扎兰屯还有铁路医院、邮局、电报局、铁路监狱等。之后扎兰屯就成了重要的货流和人流聚集站点。

这里有100多年前的干部疗养院,老舍称为塞上苏杭

当年的中俄铁路员工

这里有100多年前的干部疗养院,老舍称为塞上苏杭

当年的铁路宿舍,每家都有花园

最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扎兰屯背靠兴安岭,风景优美、夏季凉爽,中东铁路管理局决定在这里建一座疗养院。

这里有100多年前的干部疗养院,老舍称为塞上苏杭

这是疗养院的标志,木制吊桥,建于1905年

同时兴建的还有中东铁路俱乐部、日光浴场等设施。占地90公顷,非常大。来这里休假消遣的除了中东铁路高级职员外,还有俄国国内的贵族,甚至上海、天津、青岛的达官贵人也慕名来此避暑游玩,1927年统计,扎兰屯疗养院接待人数达到3000人,这在100年前是很可观的。用现在的话说,这是中东铁路一个很成功的多经项目。

这里有100多年前的干部疗养院,老舍称为塞上苏杭

中东铁路俱乐部,也叫避暑宾馆

这里有100多年前的干部疗养院,老舍称为塞上苏杭

这里有100多年前的干部疗养院,老舍称为塞上苏杭

这里有100多年前的干部疗养院,老舍称为塞上苏杭

这里有100多年前的干部疗养院,老舍称为塞上苏杭

伪满洲国成立后,于1941年6月在扎兰屯举办八省运动会,皇帝溥仪来扎兰屯主持大会并到疗养院参观。

1961年7月,作家老舍在扎兰屯作《辛丑夏访扎兰屯》留念:《诗情未尽在苏杭,幽绝扎兰天一方》。从此扎兰屯有了塞上苏杭的美誉。老舍的诗有些溢美之词,不过扎兰屯的夏季风景确有独特之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