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只要您能放下手機,我願意用東西換,哪怕是我的生命”

“爸爸每天都用吃早飯、起床、睡覺等時間來玩他的寶貝——手機,好像沒了手機就活不下去了一樣;又像一隻餓了三天三夜的惡狼正盯著一塊又大又肥的肉一樣……爸爸,只要您能放下手機,我願意用東西換,哪怕是我的生命。”

“爸爸,只要您能放下手機,我願意用東西換,哪怕是我的生命”

這是洛陽國際學校三年級的小智在期末考試中寫下的作文,題目叫《爸爸,我想對你說》。

據小智的老師介紹小智在學校表現的很優秀,是同學們心中的“學霸”,小智的父母也都很關心孩子學習,經常就孩子日常表現同老師交流。

既然父母對小智的照顧十分上心,那孩子為什麼會寫下這篇文章呢,通過記者的調查,我們得到了答案。

“爸爸,只要您能放下手機,我願意用東西換,哪怕是我的生命”

因為小智的爸爸平時工作很忙,有時下班還要用手機處理工作,沒事兒時也會抱著手機娛樂一會兒。就是這些父母毫不在意的舉動,孩子卻記了下來。

看完文章後的小智爸爸感到十分慚愧,進行了深刻反思,並向孩子表態,今後無論工作多忙,每週都會抽時間陪孩子。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衣食住行都與手機掛鉤,手機也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爸爸,只要您能放下手機,我願意用東西換,哪怕是我的生命”

可它在方便我們生活的同時,也在無形中拉大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甚至近幾年來,因為家長貪玩手機而導致兒童出現意外的事件頻頻發生。

2015年,山東一個六歲女孩和父母在商場購物,在乘電梯時,一旁的母親在看手機,而女兒卻不慎失足跌下,等媽媽發現去救女兒時,已無濟於事。

同年8月,浙江東陽,一個三歲女孩和爸爸在家中玩耍,可爸爸只顧看手機,沒留意孩子,直到做完家務的奶奶出來找孫女,才發現孩子不知何時摔出了窗外,造成顱骨骨折、顱內出血的悲劇。

“爸爸,只要您能放下手機,我願意用東西換,哪怕是我的生命”

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湖南株洲的一個爸爸因為在下車後低頭看手機,沒有注意到三歲的兒子自己打開車門下車,並跑到了馬路對面。就這樣,僅僅三歲的孩子被駛來的貨車撞到,不幸遇難。

一起起的安全事件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手機問題絕不是小問題。

“爸爸,只要您能放下手機,我願意用東西換,哪怕是我的生命”

英國一家慈善機構曾做過一次調研,根據調研數據顯示,有24%的受訪家長承認,曾有過因為自己玩手機,導致孩子險些遇險的經歷。所以因手機引發的意外絕不是偶發事件,我們在這所討論的看手機問題也絕不是小題大做。

“爸爸,只要您能放下手機,我願意用東西換,哪怕是我的生命”

過度依賴手機,於人於己都不是好事,記者也曾就玩手機問題採訪過洛陽市幾所學校的家長,有位二年級的家長說:“現在用手機的地方太多了,有時候就算沒事幹都想抱著手機玩遊戲、看新聞,陪孩子的時間確實不多。”另一位學生家長表示:“玩手機很正常啊,孩子也已經習慣自己玩了。”

“爸爸,只要您能放下手機,我願意用東西換,哪怕是我的生命”

都說親情無間,可在小小的手機面前,親情之間衍生出太多間隙。針對這一現象洛陽師範學院的社會學者安峰表示現在玩手機已經成為社會病,很多人成為低頭族,甚至過紅綠燈都在看手機,有人把看手機比喻成清朝末年的鴉片,對社會的影響很大,玩手機影響到家長和孩子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和孩子之間形成隔膜,這種做法不可取。家庭教育是行動而不是語言,需要父母用更多的行動來教育孩子,陪伴是家庭教育的秘訣。

關於適度使用手機的文章有成千上萬篇,關於多陪伴孩子的新聞也多到數不清,但還是有很多人心存僥倖,真的希望那些還沉醉在手機裡父母,為了孩子,都少看會兒手機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