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功成:政府不能包辦醫改

政府可以主導醫改,但不能包辦醫改,必須大力調動社會力量介入,才是促使醫改升級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鄭功成:政府不能包辦醫改

《財經》記者 孫愛民/文 王小/編輯

11月份發生的“羅爾事件”中,面對家人的疾病,羅爾充滿了不安、焦慮與驚恐,“城鄉居民需要的是一個穩定的安全預期,而不僅是關注能夠報銷多少醫療費用”。2016年12月17日,在中國社會保障學會舉辦的“社會力量助推醫改升級”研討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指出,當前不僅低收入階層畏懼重大疾病,即使是中上階層也同樣充滿著不安與焦慮。

由微信文章《羅一笑,你給我站住》而引發的一系列事件,隨著事件中心人物羅爾承諾將微信獲得的“讚賞金”原路退回至網友,似乎塵埃落定。

然而,公眾對於疾病的焦慮與不安,並不會因此而消解。這並非因為公眾的期望上升太快,而是因為大量公共資源在實踐中被無效消耗或者低效消耗。鄭功成認為,這亟需推進醫改升級。

醫改升級的目標,當以成熟、定型的制度安排為全體人民真正提供穩定的安全預期,包括快速優化並定型醫保制度、確保醫療服務優質化、實現醫藥市場優勝劣汰,同時促使三醫之間良性互動,相得益彰地共同發展。

2009年開始啟動的新一輪醫改,已經走過了七個年頭。國家衛生計生委公佈的《衛生和計劃生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5年全國衛生總費用預計達40587.7億元,佔GDP百分比為6.0%,人均衛生總費用2952元。醫改進程中,公立醫院持續減少,民營醫院大幅增加,截至2015年,中國擁有13069家公立醫院、14518家民營醫院。

2015年,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對國內的醫改、三醫聯動等進行了調研發現,七年醫改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群眾的疾病醫療後顧之憂大幅度減輕,但醫改仍存在諸多問題,不同社會階層對疾病問題仍然焦慮不安,獲得感與巨大投入不相匹配。

鄭功成指出,升級醫改需要明白只有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醫改,才能壯大醫改所需要的物質基礎,才能透過競爭提高效率與醫療服務質量,並且,促使體制、機制在變革中走向成熟定型。

政府可以主導醫改,但受限於公共資源有限、傳統體制機制的束縛以及無法提供個性化服務等,政府不能包辦醫改。”鄭功成說,必須大力調動社會力量介入,這才是促使醫改升級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也是醫改升級的重要條件。

資本已經集結待發。海虹控股、平安保險、阿里巴巴等公司進入醫療行業,逐漸形成一個利益群體,積聚了1.5萬億元的資源與公共服務。然而,如何規範社會力量介入醫改、進入醫療行業?

2016年,國家衛生計生委出臺多項規範社會力量進入醫療領域的法規。8月,出臺了《關於印發醫學影像診斷中心基本標準和管理規範(試行)的通知》,鼓勵醫學檢驗實驗室形成連鎖化、集團化,建立規範化、標準化的管理與服務模式。

鄭功成表示,在引入社會力量助力醫改時,政府需要科學引入、奉行不歧視原則,放開能夠放開的服務內容,同時確保競爭環境公平,以質量與技術取勝,不搞本位主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