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太極小架纏絲勁原理

陳氏太極小架纏絲勁原理

起始足尖的纏絲功,順下肢向上傳導,經襠胯才可傳向軀幹走背纏絲,沿肩部傳入上肢並導入指尖,然後,再順流而下回到足尖,陰陽之變必須完成這樣的過程。足尖與手尖,永遠是相通的,而中樞就在襠胯。這個過程就是綿綿不斷的。如果襠胯走不好,體內的纏絲勁就找不到,勁路自然就會斷掉,架形上好看,但體內的纏絲勁就無法運行,必然就空練多年而不長功力。

練纏絲勁時,邁步要小,扣住膝,襠胯的活動幅度要大於膝蓋的活動幅度,至於大到什麼幅度,基本要求是:要在膝蓋儘量維持不擺動的前提下,讓身體的重心全部移到別腳上而另一隻腳可以輕輕提起,身體重心的移動,全靠襠胯纏繞,襠胯如同落在一個盤子裡的滾珠,軀幹就如同落在個個滾珠上一樣隨勁而行,纏絲隨著這個滾珠纏繞而上直達上肢,外力襲來時只要這個滾珠旋轉即盡數化去,越是能控制住膝蓋只讓襠胯的移動,重心轉換越能到最大的極限,越能起到拉筋拔骨的效果。這樣練起來,手腳動作幅度看起來不大但襠胯關節的纏繞幅度卻相當大。現在很多人把纏絲勁練在膝關節和肩關節上都是不對的。

這樣的練法一開始相當難以掌握,但三年後,就可以體會到纏絲勁的妙處了。小架開始就要你規矩,從松入手,這才是根本,不要考慮哪些纏絲,襠後弧能自然就好,外形的東西大同小異,但是本質的內容有差別,既然,襠弧線存在差異,勁別自然不同,而小架多為走後弧,說的是後襠,小架一開始叫你收胯合適,膝蓋不能亂動,雙腳不能往外撇,就是為了開襠創造條件,腰襠是太極拳的勁力中樞,手上的動作是末梢,要用腰襠帶動手的動作,腰部纏絲是走小纏絲,越小越好。

小架作為一門高深的拳種很容易忽略了一些基本的東西,很多學者容易走了一個誤區。

大架走8小架微微一動就有看不清楚,只看到胯往裡合,在S的摺疊處扣住蓄住勁,外表C不像C,S不像S,這種微微一動產生的能量,讓你站不住,有拔根的感覺,跟其他太極拳不一樣之處,也是高明之處。最難學的就是這種勁,沒有這種勁就不是小架拳。跟其他太極拳一樣,很多老師不教的就是這東西,但沒有基礎也是練不了。

先前對圓襠松胯只是大概理解,而今收了倆徒弟,怕交代不清,只好網上搜羅點資料,以便詳細介紹。

古人曰:“人之一身,四肢百骸,相連而為一者,破之而不開,撞之而不散”。這說明人周身各部位是一體的,襠、胯正處於人體中、下節結合部位,是連接上、中、下各部分,保證運動靈活的交通樞紐,只有襠胯活,人體上下、前後、左右才能活,根據人體結構,人一生下來,前襠自開,後襠未開。如人行走及日常活動幾乎都是八字形腳步比較多,這樣襠也自然形成八字形夾角,這樣人體的活動幅度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要想做到四平八穩,必須把後襠打開,後襠開和前襠構成圓形,前後、左右、活動必然自如。

怎樣才能把後襠打開?我個人體會,首先必須改變常人習慣動作,八字腳形改變成平行腳形,只有在改變方向時才允許丁字步出現;二是形成路徑走後襠的意念,後臀部肌肉由緊張慢慢鬆弛拉長,久練後襠哪有不開之理。後襠一開周身上下運轉自然靈活自如,古人云:上欲動而下自隨之,下欲動而上自領之,上下動而中部應之,中部動而上下活之,內外相連,前後相須,懷藏八卦周身上下一氣貫通,內以修身,外以制敵。

我認為,圓襠松胯在太極拳練習中是最重要的環節。以上是我對圓襠松胯的認識體會,望廣大太極同道批評指正。

如何練好太極拳的襠(轉帖)

1、“襠”: “襠”在兩胯間以會陰為中心的區域。

既然在兩胯之間就不能從前面看“襠”,而是要從下往上看。

2、“圓襠”: 就是要把襠圓起來。

3、“圓襠”方法: 是把兩臀部往兩邊撐,同時兩大腿內側也往外撐,這時兩胯根要往後吸,既往後做。

舉例:

就像在找凳子一樣,找凳子就不能撅著屁股找,也不能往後仰著找,只能保持重心穩定試探著找。請你試試。

開胯必圓襠,圓襠必合膝。只要你這樣做了,開胯圓襠合膝就都有了。不要想著兩膝,而是隨著圓襠開胯自然的合膝,不要往前跪膝,也不要故意的往裡合膝。

4、“裹襠”: 兩臀、兩大腿內側往外撐,就像是包袱的底部,而兩膝就像是包袱的上部,把東西放到包袱裡了,就要把包袱裹上了,裹包袱要往裡用勁而不是往外用勁,所以兩膝是自然內合的。”。

有些人以為“裹襠”就是把襠往裡合,這就大錯而特錯了。“裹襠”說的是勁力而不是外形。

5、“尖襠”:往裡合襠就是“尖襠”,“尖襠”就會跪膝,下盤不穩,也極容易傷兩膝蓋。

總之:“圓襠開跨合膝”指的是外形,而“裹襠”說的是勁力。

大家悟拳一定要從外形、內勁兩個方面去體悟,兩者缺一不可!

圓襠是太極拳的一個重要的要領,但襠部在生理結構的特殊部位,確實難以用可以讓人去指點和現場糾正,定義的描述也確實讓人把簡單問題複雜化。

圓襠的目的是為了讓下盤符合力學的拱弧結構,古時候中國多拱型橋,人們造橋就是利用拱弧的原理。造橋前先做一個扇面的木架,然後從底部的兩端呈半弧狀排列壘石頭,到中間合攏階段的最後一塊石頭是在圓弧拱的頂點,也就是相當於人體的襠部,底部的兩端就是好比人的兩足。好的造橋師,壘石時不用灰漿,合攏最後的石頭放上之後,拿開木架,大橋紋絲不動,原理就是能把力量傳遞到兩端導如入地下。所以中間的石頭的大小就是影響到圓弧結構的合理。石頭太大,也許就是故意的開襠撐襠,大橋沒有應力,石頭小了,就是尖襠和蕩襠,架子就會散掉,即使*肌肉鋼精扯著,畢竟不是一頂合理的橋......

*開兩腿的馬部來體會拱弧的原理是容易的,但是太極拳是多步伐動態的拳,有時是一條腿為主的虛步,這時拱戶弧(襠部)也要有虛虛圓撐的意。太極拳並非僅強調襠的虛圓,而且強調無處不圓,人非球狀,只能處處儘量成圓弧,不可強成弧線處,也要有意會也。

無數弧線成半球,無數圓圈成球體,拳勢靜處為半球,拳式動時如滾珠。所以太極拳的線路軌跡是圓滑的點、線、面、體的弧型運動也。

開襠是把胯關節鬆開,鬆開在早期是極力由內向外掙橫的,後期是鬆開的。做法只有一條,在拳架正確的基礎上反覆牽拉,外形上主要看膝與大腿前面這一平面及胯關節的立體空間關係。開襠之後會在行拳過程中每次放鬆的時候,都能感覺到上身的力量下落到腰腿處會產生一種彈力。彈簧樣的力,能吃進外力,能反還外力。

十四世陳有本改拳後,出現了大架之說,而原來的傳統架子只得被動的稱為小架。那麼小架的原汁原味體現在哪些呢?最明顯的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 是腳根。

有些大架的名師們,在講拳時一開始起式就強調“腳尖稍外擺”。我到底不知道腳尖稍外擺有什麼好,出自於哪裡,有什麼依據。仔細觀察練大架包括新架的大師,並不都是外擺,反而很注重內扣。小架對腳的要求是腳尖儘可能的內扣,至少也要平行,絕不允許外擺腳。腳尖內扣,大拇趾才能領起,膝蓋自然外撐,自然也就合胯圓襠。相反,腳尖外擺,從前面看兩腿開得寬了,好像是圓襠了,實際上外擺腳正好為圓襠做好了一種掩飾,誤認為前開襠就是圓襠。這樣以來,拇趾不能領起,腳的內側不能踏實,就談不上扣襠合胯,出勁也就失去了前提。前開三尺,不如後開一線!腰胯不松合者,當向腳底求之。

二是中節。

小架拳在講人體中節時常有以下觀點:

講含胸不說拔背——含胸拔背是一般太極拳論中的說法,大架教學中也常有此說,但真正的師傅帶徒弟是不是這樣教可不敢肯定,一般的師傅肯定要在含胸拔背之後再加上好多解釋,不然讓初學者費解。小架不講拔背,就是說講了含胸就夠明確的,含胸自然拔背,再說拔背只能讓初練者聳肩架肩,也可能會造成拉緊命門。

講踏腰不說命門後撐——說踏腰就是把腰鬆下來,自然放鬆。骨盆形成一個兜,讓腰坐下來,通過兩胯根的松合完成腰的運動。命門後撐表面看來身背五弓,虎背熊腰,卻會造成全身緊張,又違背了太極的原理。要知道,在行架過程中,兩腹股溝始終是放鬆的,有任何一個頂了,那就錯了。命門後撐可能會形成兩胯根“雙頂”,更會造成兩膝蓋的“雙頂”,這樣就離膝蓋損傷不遠了 。

講松跨不能轉體——大架轉體的動作很多,輻度很大,但很容易形成頂胯。從外三合上說,兩肩與兩胯四點成面,不能扭動,歪曲,摺疊,始終在一個平面。小架講究重心的轉換要靠兩胯的松合完成,身法不能向兩邊傾斜,只能頂勁領起,中正安舒。

講合跨不能起伏——拳打轉關。在拳架的續接中不能有起伏,所謂寧低不高行平線。大架的行拳中常有起伏現象,我認為不應該。因為起伏,兩胯就合不住,勁也就丟了。所謂一氣呵成,就是說一套拳打下來,中間沒有斷勁的時候。不停的起伏,必然形成丟頂。小架在這方面就很嚴格,就是做金雞獨立和朝天蹬也不能完全站立,也要分成左右兩半,一邊上領,一邊下沉,通過合胯,上下對拉。

講泛尾閭不說斂臀——對於初學者來說往往把這兩個說法割裂開來。一說泛尾閭就撅屁股,一說斂臀就頂胯往前收,弄得無所適從。實際上這兩種說法應該是統一的,尾閭輕泛和斂臀並不矛盾,尾閭外泛,臀下部自然收斂。說泛尾閭正好和塌腰的說法上一致。單單強調斂臀,又會做得腰部緊張,膝蓋前頂。塌腰泛尾閭,掌握適度,能使全身的重量通過臀部下行至腳跟,膝蓋不承重,也就沒有損傷之慮。

講膝蓋外撐又要內合—— 發現練大架的好些擰膝蓋非常嚴重,有些大師也能把人晃得眼花。可能是以為太極都得走圓,膝蓋不走圓 不是太極拳。這樣一誇張,下身也就不實不穩了。左右移重心以及拳式的轉換都是靠擰膝蓋完成,真夠難為膝蓋的。小架拳就要求膝蓋對著腳尖,移重心時膝蓋外領而不外轉,合胯時拇趾領起膝蓋內扣。外撐形成棚勁,內扣形成合勁,永遠不能跪膝!跪膝了想再撐起來,不擰也沒辦法了。

三是界定

小架之小是有嚴格的規矩,相對於大架來說是書房架,看家拳,就是說小架細膩,條條道道很多。從頭到腳,各有各的界。頭領正,不可前後左右歪斜。手的界是左右各有各的範圍,各畫各的圓,各管各的半邊。 往往是一手到中界, 一手到邊界。腳也有腳的界,小步一肩寬,大步一腿長。手的界限要與腳的界限相應,做到上下一致,周身相隨。另外,胯,膝,臀也都有自己的界限。從方位上說,上下左右前後形成以自己為中心的一個圓體。莫貪莫夾,無過無不及,做到各自的度而恰到好處。

小架之美,不只在他的理論體系,非陳鑫一圖說能盡言。關鍵是同仁在習練中感受她的真諦!互不保守,各抒己見,才能光大小架拳。此為本文拙見之意旨,共勉共勉。

不管練大小架,都要注意規矩。練大架千萬不要膝蓋繞八字,搖肩晃膀,動作都在手指手腕上,要把重心走開,多體會力量從下至上傳遞,不要用腰左右轉動。練小架切忌夾襠調屁股,襠一定要開圓,走立圓注意周身捧勁不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