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這兩個字怎麼來的?一分鐘看懂像生、象聲和相聲

宋代“百戲”雜陳,雖然那時候還沒有相聲,但百戲中說唱類的很多,所以和現代相聲有淵源的伎藝可不少了。 比如講史、小說、商謎、合生、說諢話、說諢經、諸宮調、學像生、學鄉談、叫果子、小唱等。

相聲這兩個字怎麼來的?一分鐘看懂像生、象聲和相聲

而現代相聲這個名字,和當時的像生是有淵源的。

從宋代一直到清代,都有像生這個詞。它和現代的相聲意思還不一樣,一般會在前面加上“學”或“喬”,也就是學像生或喬像生。所謂學或喬,都是模擬模仿的意思,而像生則是跟真的一樣。

相聲這兩個字怎麼來的?一分鐘看懂像生、象聲和相聲

這東西擱現在,大概叫模仿秀。模仿什麼呢,活物或者物件。但模仿最多的還是聲音,跟“叫聲”、“叫果子”之類的伎藝接近。很多甚至來源於市井的商販的吆喝:“京師凡賣一物,必有聲韻,其吟哦俱不同,故市人采聲調,間於詞章,以為戲樂也。”(宋《事物紀原》)

不但“採其調”,而且還要進行加工和美化,才能“以為戲樂也”。

元代雜劇中也有像生,事實上這種像生的說唱成分更多。但明清之後更多是象聲,這種象聲的指向更單純——口技。

相聲這兩個字怎麼來的?一分鐘看懂像生、象聲和相聲

口技,百戲一種,也叫口戲。俗稱“隔壁戲”、肖聲、相聲、象聲和像聲。隔壁戲這個名字很有意思,那是因為(它)“以青綾圍,隱身其中,以口作多人嘈雜,或象百物聲,無不逼真,亦一絕也。”(李聲振《百戲竹枝詞》)

象聲基本上就是口技,有“明春”和“暗春”之分。明春的表演事實上和今天的相聲已經很像了,只是仍是以口技為主;暗春就是剛才說的,表演者主要躲在布幔後,觀眾只能聽見聲音。

這麼一捋,看明白了。通常認為相聲是源自宋以前百戲中的像生,由像生到象聲再到現在的相聲,這是一個傳承。但傳承到現在,像生或象聲都不能直接和現代相聲進行對比了,也就是說傳承的只是名字。

相聲這兩個字怎麼來的?一分鐘看懂像生、象聲和相聲

雖然如此,但也是有傳承的。很多人把相聲的產生,完全歸於朱紹文(窮不怕)先生。說他因國喪而被迫改行,偶然發明了這種表演形式,未免有失偏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