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3年,“三藩之乱”波及江南十省,为何康熙却不敢御驾亲征?

1673年,这一年对清朝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年。也是这一年,清朝最高统治者康熙帝玄烨刚20岁,距离他活擒鳌拜还仅仅不到5年。如果说擒拿鳌拜,使康熙真正掌握了政权;那么平定吴三桂等人发动的“三藩之乱”则奠定了康熙帝不可动摇的统治基础。三藩,本是清朝初年分封的三个功劳颇大的汉人藩王——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耿仲明之孙)。

1673年,“三藩之乱”波及江南十省,为何康熙却不敢御驾亲征?

当初,清朝刚刚入关,满洲八旗兵力不足调用中原战事。于是,摄政王多尔衮便征用了这三支先前降清的兵马协助八旗军先后消灭了李自成的大顺军、张献忠的大西军和退守江南半壁的南明。战事平息后,清朝给予了他们丰厚的回报。可以说,这三位藩王除了占有相当广阔的地盘,还拥有颇具实力的军队。如顺治十七年,即1660年,清朝户部曾奏称三藩庞大的军队开支给清朝造成的财政困扰。“合计天下正赋,止八百七十五万余两,而云南一省需银九百余万。”为此,清朝曾几次寻找借口削减三藩的军队数额。但彼时的清朝权贵正内斗不止,无力谋划、实施削藩政策。后来,三藩发展到不仅拥有庞大的军队,还拥有惊人的财富。且不论尚可喜、耿精忠,仅仅谈论吴三桂的财富,时人就有过贴切的描述:

“席黔国(公)庄田之利,又灭水西安氏,获其累世财宝无算。诸奴客以言利进,商贾偏于海内,远至迤西,徼外珍宝充牣,富于天室,园囿声伎之盛,僭侈踰禁中矣”。

“吴之所部,视三藩为众。平滇后,收诸降将,兵益强。滇池固僻饶,三桂厚自封殖”。

“日解饷银,时供粮;庄佃三百六,铺税千万两;今朝给银贸易,明日发货市鬻;库仓金银,币帛积之如山,厩圈骡马豚羊畜之如林”。

1673年,“三藩之乱”波及江南十省,为何康熙却不敢御驾亲征?

吴三桂和陈圆圆

正是凭借巨额的财富,吴三桂才笼络了许多党羽。故而当1673年吴三桂反叛后,他在各地安插的党羽便纷纷起兵响应。一时间,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福建、广东、湖南七省以及湖北、陕西、江西大部分地区均脱离了清朝的控制。可以说,如果1673年,起兵之初的吴三桂打消与清朝划江而治的想法,而是直接兵进北京,清朝肯定穷于应付,谁胜谁败当是未知之数。

1673年,“三藩之乱”波及江南十省,为何康熙却不敢御驾亲征?

刘玄初谋划路线

注:1674年三月,吴三桂兵进湖南,驻兵长江南岸的湖北松滋。当时,其谋士刘玄初曾分析过战局,认为吴三桂取胜的最佳办法是发兵渡江,速进北京。“愚计此时当直捣黄龙而痛饮矣!乃组兵不进,河上逍遥,坐失机宜,以待四方之兵集,愚不止其为何说也~~~夫弱者与强者斗,弱者利乘捷,而强者利角力;富者与贫者讼,贫者乐于速结,而富者乐于持久。今云南一隅之地,不足当东南一郡,而吴越之财货、山陕之武勇,皆云翔猬集于荆、襄、江、汉之间。乃按兵不举,思与久持,是何异弱者与强者角力,而贫者与富者竞财也!”——《广阳杂记》

实际上,也正是因为吴三桂的犹豫不决,才使得清朝得以从容布置长江防线,最后才出现两军对峙的局面。虽然吴三桂的观望给了康熙从容布防的机会,但康熙若要彻底平定“三藩之乱”却要做到“双管齐下”——康熙能不能在平叛的同时消除卧榻之侧的威胁!

1673年,“三藩之乱”波及江南十省,为何康熙却不敢御驾亲征?

1673年12月,吴三桂起兵的消息传来后,清朝就立即抽调了八旗劲旅南下平叛。故而,北京城一时处于兵力空虚的状态。于是,次月的“杨起隆之乱”险些爆发。当时,杨起隆以明朝朱三太子为号召,多方联络,很快就组织了一批满洲贵族家中的各级家奴和京中百姓。他们约定:元旦时,他们将趁官员入朝的机会放火为号,“各杀其主”以制造混乱。杨起隆许诺,如果家奴刺死官员,则杨起隆建立政权后,该官的职位即由杀主的家奴担任。最后,这场还未举行的叛乱便被清朝都统图海平息。

“康熙十二年,吴三桂反,京师闻变,有杨起隆者,诈称朱三太子,私改元广德,号其徒为“中兴官兵”,裂布裹首以白,披身以赤,谋作乱。其徒黄吉、陈益等三十馀人,聚正黄旗周公直家,公直,承恩伯全斌子也,家鼓楼西街。公直出诣都统祖永烈告变,起隆等遽举火。鄂克逊行过鼓楼,见火,升屋望之,贼皆披甲露刃,遂奔告兵部尚书明珠、都统图海,永烈与副都统觉罗吉哈礼率兵围公直家。贼益纵火,流矢如雨,鄂克逊先入,斩十馀人,擒益、吉,悉诛之,独起隆遁去。后七年,图海驻军凤翔,捕得起隆,槛送京师,诛之。”——《清史稿· 鄂克逊传》
1673年,“三藩之乱”波及江南十省,为何康熙却不敢御驾亲征?

《康熙王朝》杨起隆剧照

平息“杨起隆之乱”后,又有密报说河北总兵蔡禄正密谋起事。蔡禄原为郑成功部将,降清后被提拔为总兵。吴三桂叛乱后,蔡禄见吴三桂势力庞大,乃萌生反心。康熙知道后,深知此事的重大干系。蔡禄驻扎在河南沁阳,沁阳即长平之战前夕白起与韩国争夺的野王。可以说,地处黄河北岸的沁阳不仅临近清朝都城,还控制着清朝战略要地洛阳通往山西和河北的要道。如果蔡禄响应吴三桂,后果不堪设想。于是,1674年康熙派人出其不意地擒获了蔡禄。

史载“康熙三年十一月,授河南河北镇总兵官。十三年三月,吴三桂犯湖南,禄潜结来嘉谋应三桂,称捕鱼,令一军尽甲,增制兵械、购骡马,民一夕数徙。侍卫观保驰奏,上命内大臣阿密达率兵至怀庆察之。阿密达至,禄不出迎,入城施炮拒敌;阿密达击擒之,并斩其子。”——《逆臣传》
1673年,“三藩之乱”波及江南十省,为何康熙却不敢御驾亲征?

当清朝消除卧榻之患以后,谋划与清朝划江而治的吴三桂已经与清军在长江南北两岸呈现了短暂对峙的局面。于是,吴三桂为了获得更大的筹码,乃分兵两路扩张:一路由四川经汉中攻陕西,一路由湖南攻江西。一时间,吴清双方陷入胶着状态。这时,清朝一方的变数又来了!1674年12月,随清朝大臣莫洛前往汉中前线抵抗吴三桂军队的陕西提督王辅臣在宁羌叛变,清朝西北边防门户洞开。为了稳定西北,清朝连忙继续抽调所剩无几的军队支援西北平叛清军。这下,京城地带更加空虚的清朝又面临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灭国危机。这,便是察哈尔部布尔尼兴兵叛乱。布尔尼,是当年和清朝先祖努尔哈赤、皇太极争锋的蒙古林丹汗之孙。林丹汗被皇太极剿灭后,其子投降清朝。为了笼络林丹汗的儿子,清朝下嫁了一位公主,布尔尼即是清朝公主所生。吴三桂叛乱后,布尔尼眼见满清八旗已不复当年,想起祖父被皇太极剿杀,父亲被清朝削爵关押在盛京(沈阳),布尔尼随即联络内蒙古奈曼部于1675年3月举兵反清。对布尔尼的叛乱,此时的清朝已经无兵可派。后来,还是孝庄太后举荐了图海担任大将。5月,清朝大将图海率八旗家奴出击义州(辽宁锦州市义县),并平定了布尔尼。这时,时间长达八年的“三藩之乱”才刚刚过去2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