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窮窩 拔窮根 搬出新生活

一條條托起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希望的通村水泥路縱橫交錯,一棟棟讓貧困群眾居有其所的民居獨具特色,一個個撐起貧困群眾發展希冀的產業基地生機盎然,組合成隰縣美麗鄉村的新畫卷。

挪窮窩 拔窮根 搬出新生活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破解“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窘境是脫貧攻堅工作的重要環節,也是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指數的重要條件。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隰縣搶抓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機遇,成立項目協調領導小組,制定印發實施方案,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加快推進易地搬遷扶貧工程,使各貧困村舊貌換新顏,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水平和人民群眾的收入、幸福感同步提升,“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美好願景在貧困村裡逐漸成為現實。

挪窮窩 移民搬遷實現安居夢

11月7日,農曆立冬,隰縣陡坡鄉解家溝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小區內,鞭炮聲聲,熱火朝天。

該小區緊臨縣道回古線,交通便利,是今年隰縣易地扶貧搬遷最大的集中安置點。小區四周是一片片果園。小區內,一條條寬敞整潔的水泥路面,一座座錯落有致的嶄新單層磚混庭院,文化廣場、活動場所、便民服務中心等配套設施應有盡有。

挪窮窩 拔窮根 搬出新生活

“我們在選址上,充分尊重群眾整村搬遷、出溝不出村、種地更方便的意願。選在了臨近舊村的黃土垣上,綜合考慮地勢平坦、安全宜居,緊臨縣道、出行方便,靠近果園、便於管理、利於銷售等因素。在設計上,建築樣式採用晉南的青磚土牆的傳統村落樣式,借鑑本地已有的女兒牆、屋脊等建築元素。通過不同開間和庭院尺寸的結合,打造出疏密有致的村落格局,小區內栽種了彰顯本地風情的綠植。在配套上,著眼於鄉村振興和鄉村旅遊,實施廁所革命,建有文化廣場、活動場所、便民服務中心等。”陡坡鄉黨委書記鄭曉龍介紹道。

已搬入新家的馬翠英高興地說:“你看這新房裡有炕、有灶臺,還有沖水馬桶,小區環境優美,跟城裡人沒啥區別。這會兒的政策真是好!”

陡坡鄉位於隰縣東部,距縣城35公里,轄6個村委、26個自然村,全鄉總體地貌為“兩垣一溝”,96%的村民居住在地勢平坦的垣面。解家河和後峪是該鄉僅有的居住在溝裡的兩個自然村。溝深坡陡彎多路窄,同時也是地質災害隱患最嚴重的兩個自然村,60%的村民居住在依山而建的土窯洞中。長期以來,這裡地處偏僻、信息閉塞,出行難、農產品銷售難、公共基礎設施提升難、公共服務改善難、危房改造難、產業優化難的“六難”問題成為脫貧致富的最大障礙。出村要爬十幾裡坡,客商拉貨進不了村,農產品積壓賤賣,水、電、網不完善,遷出深溝、搬上垣面成為祖祖輩輩的最大心願。

今年,陡坡鄉共確定搬遷對象67戶216人。其中集中安置60戶203人、分散安置7戶13人,解家河和後峪實施整村搬遷集中安置。集中安置點佔地面積26.5畝,規劃建設房屋54套187間。

“我們解家河人在溝裡住了有幾百年。我今年62歲了,就沒想到這輩子能搬到垣上,如今,我住上了新房,你說我們能不激動嘛,過年都沒這麼熱鬧。”解家河村民解春生說。

同樣的場景在隰縣曹家坡村上演著。曹家坡村位於隰縣午城鎮南端,屬川口村委的一個自然村,南與蒲縣毗鄰,全村26戶76人,其中貧困戶18戶52人,耕地面積600餘畝,全部屬於旱地。

當地一負責人認為,影響該村脫貧的主要原因有住房安全沒有保障、交通不暢兩方面。據介紹,曹家坡村村民住房多修建於2002年前後,由於當時技術水平有限,且村民分散修建、沒有統一規劃,選址不科學,導致近年12戶居民的住房地基下陷,住房安全沒有保障。另一方面,曹家坡村內耕地均位於王家莊垣,距聚居地5公里,道路為盤山土路,年久失修,一遇雨水風霜天氣通行不便,需繞行10公里至蒲縣進地,嚴重影響了村民的生產效率。再加上村民大部分以種植玉米為主,年收入僅幾百元,難以維持生計。2014年,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民全部栽植了玉露香梨,脫貧致富有了盼頭,但居住地、交通又成為擺在老百姓面前的一座“大山”。

針對曹家坡村現狀,隰縣對該村實施了易地移民搬遷工程。“在村民自願的基礎上,本著降低建房成本,減輕貧困戶建房負擔的原則,易地扶貧移民搬遷採取統規自建的方式,即項目實行統一規劃,由村委通過議標方式確定施工方,移民搬遷戶與施工方直接簽訂建房合同,採取自建的方式進行實施;項目工程的監理由鄉鎮負責確定,對工程質量和進度進行全程監督。”隰縣扶貧開發中心黨支部書記張雲峰說。

曹家坡村移民項目總佔地面積6.7畝,項目總投資269.4萬餘元,其中財政補助259.4萬元。村民自籌10萬元。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人均住房補助2.5萬元,同步搬遷非貧困人口人均住房補助1.2萬元,戶均自籌不超1萬元。共建房屋50間,安置搬遷26戶76人,其中貧困戶18戶52人,同步搬遷戶8戶24人,讓群眾徹底“挪了窮窩”,換了新居。“住進新房子心就放在肚子裡了,再也不擔心下雨會沖垮那裂了大縫的老房子。”曹家坡一村民豎起大拇指誇讚移民搬遷的政策好。

2018年,隰縣易地扶貧搬遷共涉及8個鄉鎮、517戶1367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對象485戶1250人,同步搬遷32戶117人。搬遷安置方式主要以中心村集中安置和集鎮安置為主,分散安置為輔。集中安置涉及5個鄉鎮9個安置點,共安置334戶996人;分散安置涉及8個鄉鎮183戶371人。

與陡坡鄉和午城鎮一樣,龍泉鎮、黃土鎮、下李鄉3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的建築風格各具特色,這段日子每天有人入住,熱鬧氣氛仿若過年。

讓貧困戶搬得出 能致富

據瞭解,“十三五”期間,隰縣共易地扶貧搬遷958戶3131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900戶2914人,同步搬遷58戶217人。整村搬遷5個自然村。

搬遷只是手段,脫貧致富才是目的。如何讓易地扶貧搬遷戶逐漸走向富裕,隰縣採取的措施是“五結合”:即與鄉村振興相結合、與地域風貌特色相結合,與後續產業相結合、與生態建設相結合、與勞務輸出相結合,做到讓貧困戶“搬得出、穩得住、可發展、能致富”。

挪窮窩 拔窮根 搬出新生活

鄭曉龍告訴記者,在推進移民搬遷工作中,陡坡鄉將易地搬遷與鄉村旅遊、美麗新村、產業發展“三結合”,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文明提升“雙配套”,確保貧困群眾搬得出、能致富。“舊房騰退後,登記造冊,變更產權,合理利用。可復墾30餘畝,復綠200餘畝。我們按照‘宜林則林、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宜遊則遊’的原則,結合村情實際,重點發展以玉露香為主的梨果業,以古民居、午城黃土地貌為主的鄉村旅遊,以絨山羊圈養為主的養殖業。形成一園(果園)一圈(羊圈)一遊(鄉村遊),以古民居帶動農家樂,以鄉村遊帶動梨果採摘,以圈養羊帶動有機梨果,以果園種草帶動圈養羊,逐步形成河溝青山綠水、荒坡梨果飄香、果畜循環發展的新型農業發展模式。針對有果園的貧困戶,通過強化指導加強管理發展精品果園,同時在林下重點發展肉雞散養和牧草種植,可帶動32戶105口人果農持續增收。針對無果園的貧困戶,通過公司+村組+農戶的模式,種植富硒黃米和黑米,可帶動46戶162口人持續增收。對耕地較少的貧困戶安排在舊村發展圈養羊和農家樂,實現在家門口打工,產業帶動11戶37口人持續增收。預計到2020年人均收入達1.2萬元,三年後實現穩定脫貧、增收致富、同步小康。另外,我們緊扣一個‘合’字,加強移民新區治理。一是合併村組。打破原來兩個村民小組界限,成立一體化的安置新區管理機構,完善物業管理,加強民事調解。二是村社合一。結合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以搬遷戶為股民,以舊村復墾土地為資產,成立集體經濟合作社,推選理事會,即對集體經濟進行全面管理,又對安置新區進行民主管理。三是定期分紅。對無勞動能力貧困戶,除享受社會兜底政策外,還能享受集體經濟分紅,實現穩定增收。”

梨果產業是隰縣的主導產業,也是支柱產業。易地搬遷後的曹家坡發展規劃是,長抓梨果產業,短抓林下經濟、務工增收保底。並多次邀請果業局、科技局專業人員對曹家坡村村民進行果樹管理培訓,提高村民玉露香梨管理水平,加速梨果產業發展。

今年,又對玉露香林下種植辣椒、高粱等低稈作物進行了補貼;同時,按照縣林業局、交通局的相關政策,為移民安置點配齊了護林員、護路員。村民經濟收入有了穩定來源,夯實了農民增收支撐體系,徹底摘掉了群眾的“窮帽子”。

按照《隰縣2018年易地扶貧搬遷專項行動計劃》,下一步,該縣將加快後續產業發展培育,通過實施“三個一批”工程(發展特色農牧業脫貧一批、轉移就業創業脫貧一批、資產收益脫貧一批),從根本上實現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挪窮窩 拔窮根 搬出新生活

搬遷搬的是民生,暖的是民心。樹挪死,人挪活,隰縣一系列“能致富”舉措,也有力激發了群眾致富的內生動力。對未來的生活,搬遷戶們信心十足。( 何玉梅 通訊員 張瑞強 呂曉霞 /文 特約攝影 郝微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