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肖邦:生活與時代》

書評《肖邦:生活與時代》

經過十年深入廣泛的研究,阿倫.沃克(Alan Walker)完成了關於肖邦的著作,對於這位舉世聞名的波蘭音樂家和作曲家,這是一部至今最完整和全面的生平傳記和音樂分析。沃克之前還為肖邦同時代的匈牙利鋼琴大師和作曲家李斯特的寫過傳記,那部具有學術價值的三卷著作已經讓沃克為大眾所熟知。

在肖邦的一生中,波蘭持續的政治動亂為他的音樂塗上了一層悲傷的色彩。1810年肖邦在華沙附近出生,父親來自法國,母親則是波蘭人。七歲的時候,肖邦已經出版了第一部音樂作品,那是一首波蘭舞曲,因而他被當作是和莫扎特一樣的神童,他將會成為一名自學成才的鋼琴大師。

書評《肖邦:生活與時代》

1830年,肖邦二十歲的時候,因為對政局不滿,離開了波蘭,一去不歸。肖邦在巴黎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成為一名高產的鋼琴音樂作曲家,他的作品通常帶有波蘭風味。肖邦的聽眾對他頂禮膜拜。他的馬祖卡、波羅奈茲、華爾茲、夜曲、奏鳴曲、練習曲、以及即興曲浸透了來自故鄉的憂愁。這些作品成為鋼琴獨奏音樂會上最好的曲目。

這本書描述了肖邦和當時的浪漫主義音樂大師之間的關係—門德爾松、羅西尼、柏遼茲、以及李斯特。作者還舉例對肖邦的部分鋼琴曲譜做了詳盡的分析。除此之外,這本書不僅包括了肖邦的家譜、作者所有作品的目錄、索引,還用了幾個章節講述喬治桑(Aurore Dudevant)戲劇性的私人生活和她前後九年和肖邦之間波浪起伏的浪漫故事。他們在一起的那段日子,肖邦寫下了最富有創造性的作品。喬治桑的突然離去讓肖邦感到絕望無助,從那之後肖邦的創作和健康每況愈下,不久便撒手人寰。

書評《肖邦:生活與時代》

沃克讓我們看到肖邦的音樂造詣和他的個性是融為一體的。他的教養、見聞、朋友、往來的音樂家、以及成長的政治環境相互交織在一起,影響著他,使他成為他自己。如果不包括肖邦的私人生活,這本書一定是不完整的。“肖邦的音樂創作和他的私人生活密不可分,兩者之間相輔相成……肖邦的音樂時時處處體現出對生命的探索。”這就是為什麼這本肖邦的傳記與眾不同。

肖邦不僅是音樂天才,而且還在模仿面部表情和嗓音、以及繪畫方面具有非同一般的天賦。雖然他身體虛弱,但仍然勤奮工作,甚至曾經嘗試過騎馬。他的足跡遍佈鄉間,聽遍了波蘭的鄉村音樂,他的一些馬祖卡舞曲就是受到了猶太婚禮舞曲的影響。十五歲那年,肖邦學會了演奏一種結合了鋼琴和管風琴、名叫Aeolmelodikan的樂器。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任命他為蘭心大教堂(Church of the Lyceum)禮拜天上午敬拜的風琴大師。“哦,我的主,這裡是一個全新的我—在他的僕人之下。”

書評《肖邦:生活與時代》

肖邦開創了新的鋼琴演奏方式—大膽地運用精緻的和聲。“右手在歌唱,左手加上琵音和絃,主旋律每次出現總是伴隨著不同的變奏,踏板又為整個織體增添了色彩。”他還採用了“散板”,一種改變節奏的演奏方式,就像是藝術大師筆下變化無窮的線條。

但是肖邦對標題音樂不屑一顧。同時代的作曲家—李斯特、門德爾松、以及舒曼—用註釋介紹他們的音樂。但是肖邦就像是天外來客, “一個不折不扣的古典主義作曲家孤獨地行走在嫵媚的浪漫主義時期,就像是被髮配從軍一般。”儘管如此,他仍然被看作是“浪漫主義王子”。

書評《肖邦:生活與時代》

肖邦能夠在任何鋼琴上即興發揮。一次旅行在外,馬車停下來更換馬匹,備用的馬還沒準備就緒,肖邦卻在廣場上看到一架舊鋼琴,隨即在上面即興演奏了一些波蘭的旋律,並且吸引了周圍的聽眾。其中一首是《波蘭幻想曲》,後來被改編成為《鋼琴和樂隊的波蘭主題幻想曲》(Grand Fantasia on Polish Airs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Opus 13.)。

1829年,肖邦在華沙出席了年輕女高音Konstancja Gladkowska的音樂會,隨即陷入了情網,但卻沒有膽量表白。愛情的力量讓肖邦寫出了最為動人的旋律,《F小調鋼琴協奏曲》的第二樂章中的慢板。“這段旋律具有空前絕後的表現力,其中的裝飾音和優美的音符和旋律交相輝映。”

書評《肖邦:生活與時代》

肖邦在克拉辛斯基宮(Krasinski Palace)演奏了這首協奏曲,然後被稱作是“鋼琴上的帕格尼尼”。肖邦還為這段暗戀創作了一組波蘭歌曲。肖邦最終結識了自己的心上人,但那時她的母親已經把她許配給了一個富有的紳士。

1933年,肖邦決心在鋼琴音樂方面開創一個全新的世界,他確實做到了。德國詩人海涅稱他是“鋼琴上的拉斐爾”,“他的演奏讓我忘記了所有的鋼琴大師或者演奏技巧,完全沉浸在甜美的音樂之中,沉浸在他的淡淡的憂鬱之中。”他沒有僅僅追求技巧,而是在夜曲裡用歌聲表達愛情,“歌劇的世界深藏在他的內心深處,他的風格就是我們說的‘美麗動聽的歌聲’”。

書評《肖邦:生活與時代》

他是絕無僅有的作曲家能夠讓每個觸鍵的手指彈奏起來風格各異。“每個手指都扮演不同的角色,十個手指就像調色板上不同的色彩,讓他的詮釋帶有不同的色彩和色調。”正是色彩、細節、和停頓使他和那些首先關注技巧的鋼琴家有天壤之別。有些實例顯示了鍵盤和人手之間的關係。

1837年,肖邦在英國短暫停留的期間,記錄下了他對英國的印象:“這裡的東西都很大!小便池子大到讓人不知道如何小便!”在巴黎的歲月裡,他總是感到身在異鄉,從來沒有停止對故鄉的渴望。他的馬祖卡舞曲流淌著對祖國的懷鄉之情。波蘭最終被沙俄帝國吞併,從地圖是消失了。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他寫道:“我…只能通過鋼琴表達我的悲傷。”

書評《肖邦:生活與時代》

1849年,肖邦的健康不斷惡化,他只能躺在床上。那一年肖邦死於肺病,終年39歲。非常不幸的是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喬治桑把她和肖邦十年之間所有的通信統統付之一炬。這位作曲家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篇章就這樣消失了。肖邦也留下遺囑燒掉所有他沒有發表的手稿,但是他的一個姐姐決定出版這些手稿。如果他的姐姐聽了他的話,那麼他的一些主要作品就不會為人所知了。

這本大部頭的、可讀性很強的關於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權威著作不僅適合專業音樂家,也適合音樂愛好者和喜歡鋼琴藝術的人。這本書賦予了19世紀和波蘭最著名的、受人愛戴的、具有傳奇色彩的藝術家新的生命。每個大學、音樂團體和學校的圖書館都應該有這本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