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闻】大禹九州治水——《史记》夏本纪(其三)

【古闻】大禹九州治水——《史记》夏本纪(其三)

济、河维沇州

济水、黄河之间的地区是兖州。

这一带九条河道疏通了,雷夏也汇聚成湖泊,雍、沮二水,共同流了进来,适宜于种桑养蚕,于是民众从丘陵迁到平地居住,史记这一带土质色黑而肥美,水草茂盛,林木高大。

田属第六等,赋税居第九位。

辛苦经营了十三年,洪水平息,才得以和其他州相同。

这里的贡品是漆和蚕丝,以及用竹筐盛着的有花纹的丝织品,用船载着,由济水入漯水,再进入黄河。

【古闻】大禹九州治水——《史记》夏本纪(其三)

海岱维青州

大海、泰山之间的地区是青州。

土禺夷已经平治,潍水、淄水已经疏通。

这里的土质,色白而肥美,海滨宽广低卤,田多盐碱。

田属第三等,赋税居第四位。

这里的贡品是盐和细葛布,以及各种海产,还有泰山谷地出产的丝、麻、铅、松、怪石。

莱夷从事放牧,这里的贡品主要是用竹筐装着的柞蚕丝,用船装运,由汶水通往济水。

海岱及淮维徐州

大海、泰山与淮水之间的地区是徐州。

淮水、沂水治理完毕,蒙山、羽山已经开发,大野泽已聚满了水,东原一带已经平定而繁荣。

这里的土地,颜色发红,有粘性而且肥美,草木渐渐茂盛。

这里的田属第二等,赋税居第五位。

贡品是五色土、羽山山谷中的野鸡、峄山南部的独生桐木、泗水边浮石制的磬。

淮夷的珠蚌和鱼类,以及用竹筐盛着的黑色丝绸和柔细白绸,用船装运,由淮水,经泗水,通黄河。

【古闻】大禹九州治水——《史记》夏本纪(其三)

荆及衡阳维荆州

淮河、大海之间是扬州。

彭蠡汇成了湖泊,大雁在那里安家。

三条江水汇通入海,震泽地区也就平定。

箭竹密密地生长,野草肥嫩,树木高大,土质湿润。

这里的田属第九等,赋税居第七位,丰年可居第六位。

贡品是金、银、铜,美丽的玉石、大小竹子、象牙、兽皮、羽毛、旄牛尾和鸟夷人穿的草编衣服以及用竹筐盛着的贝锦、包装起来进贡的桔子和柚子。

贡品由长江、大海进入淮水、泗水。

荆河惟豫州

荆山到衡山以南的地区是荆州。

长江、汉水都经过这里东流入海。

九条江顺着河道而行,沱水、涔水已经疏通,云泽、梦泽都已治理。

这里的土质湿润。

田属第八等,赋税居第二位。

贡品是羽毛、旄牛尾巴、象牙、兽皮,三种金属,木屯、柘、栝、柏等四种木料,粗磨石、细磨石、纈石、丹砂,特别是三个诸侯国所进贡的有名特产諷竹、隑竹、木苦竹,包裹捆扎着进贡的是供祭祀用的菁茅,用筐子盛着的是绛色锦缎和成串的珍珠,九江这一带还进贡大龟。

这些贡品从长江、沱水、涔水、汉水起运,再经过一段陆路,进入雒水运转到南河。

【古闻】大禹九州治水——《史记》夏本纪(其三)

荆河惟豫州

荆山、黄河之间的地区是豫州。

伊水、雒水、氵厘水、涧水,已经疏通流入黄河,荥播已汇成湖泊,已疏浚了荷泽、明都泽。

这里的土质柔细,低洼处是肥沃的黑土。

田属于第四等,赋税居第三,有时居第一。

贡品是漆、丝、细葛布、麻、用竹筐盛着的细丝绵,有时还让他们进贡磨磬用的磨石。

这些贡品,从雒水装船起运,再转入黄河。

【古闻】大禹九州治水——《史记》夏本纪(其三)

华阳黑水惟梁州

华山南面与黑水之间的地区是梁州。

汶山、山番冢山已经治理,沱水、涔水也已疏通,蔡山、蒙山也大功告成,和夷治理已见成效。

这里的土壤青黑色。

田属于第七等,赋税居第八,丰年可居第七,歉收居第九。

贡品是美玉、铁、银、钢、纈石、磬、熊、罴、狐、狸、地毯。

西倾山的贡品由桓水运出,航行于潜水,越过一段陆路再进入沔水,转运入渭水,横渡黄河。

黑水西河惟雍州

黑水和西河之间的地区是雍州。

弱水已向西流去,泾水也汇入渭水,漆水、沮水已顺利流入渭水,沣水也同样流入渭水。

荆山、岐山既已治理,终南山、敦物山一直到鸟鼠山也已竣工。

高原、低地都收到功效,直到都野泽边。

三危一带可以居住,三苗也已有秩序地安定下来。

这里的土质,色黄而柔细。

田属第一等,赋税居第六位。

贡品是各种美玉和珠宝。

贡品由积石山下装船起运,直到龙门山下的西河,会集到渭水湾内。

进贡毛呢的,有昆仑、析支、渠搜三国。

这时,西戎也归服安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