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儲率”增加,說明什麼?

2月21日,央行發佈去年四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內容顯示:2018年末,金融機構超額準備金率為2.4%,較上年同期高0.3個百分點,並創出2017年以來超額準備金率數據(季末值)的新高。

聯想不久前公佈的2018年12月央行資產負債表,負債端——“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增了1.85萬億,這裡面既有法定準備金也有超額準備金。在降準的背景下,這個數值仍舊大增,表明商業銀行“自願借給”央行的錢更多了,說明什麼?是否意味著商業銀行和實體企業之間仍舊存在“信貸錯配”?亦或是企業借貸意願不高?

“超儲率”增加,說明什麼?

在第一種情況下,“信貸配給”由來已久,在2007年次貸危機的時候表現得尤為搶眼。由於“信息不對稱”,商業銀行不願花費太多成本“調查”小微企業真實償債能力,出於規避風險的角度考慮,在經濟不景氣時更願意“追著”大型國企發放貸款,而對繼續資金的小微企業“敬而遠之”。隨著此後出臺的一系列“寬信用”政策,信貸配給現象應是被杜絕的,而且今年1月大幅超預期的社融和新增貸款也說明了這一點。

在第二種情況下,企業借貸意願不高,銀行“有錢放不出去”,也會導致超儲率走高。從目前的分析看,筆者更傾向於這種情況。微觀調研,有些民企在訂單減少的情況下,生產業務被動收縮,未來現金收入減少,理所當然不願揹負更多債務。

“超儲率”增加,說明什麼?

果真如此,新的問題接踵而至——2019年1月新增貸款大幅超預期,貸給誰了?

目前比較站得住腳的說法是借新還舊。M1、M2趨勢下滑,其中M1下滑幅度更大,說明寬貨幣向寬信用的傳導仍然受阻,特別是企業活期存款下行幅度更大,非標收縮對企業融資的負面影響較重,企業有效融資需求仍不足。

“超儲率”增加,說明什麼?

“超儲率”增加,說明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