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经说过长大了要当科学家

你曾经说过长大了要当科学家

01

遗忘

在下班的地铁上刷手机,你看到了一条特别的新闻。

说它特别,是因为这条新闻淹没在其他五花八门的新闻报道里,而且好像离你的生活很遥远。

新闻中说,“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于2019年1月16日在北京去世。

于敏是谁,你不是很清楚,只是把“中国氢弹之父”这几个字多看了几眼,心里想,真牛啊!

你手机里,收藏着一篇文章,题目叫《让孩子将来成为具有幸福感的普通人》,你觉得其中的观点很靠谱。

你不奢望儿子能够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也并不奢望他光宗耀祖、成为什么了不起的“家”,人到中年,你明白大部分人的人生都注定是平凡的。

你觉得,应该从小就告诉孩子,长大后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就可以了。

你曾经说过长大了要当科学家

02

震撼

回到家,六岁的儿子正在玩玩具。

儿子说长大了要当英雄,就像奥特曼、像蜘蛛侠、像变形金刚那样的。

怕你不高兴,儿子讨好的补充道:还有爱因斯坦、牛顿。

英雄和文化是没有国界的,但西方的历史人物和动漫英雄,已经飘洋过海、穿越时空地影响中国的“2010后”了。

而我们国家的民族英雄和时代偶像呢?你突然觉得奇怪。

其实,你自己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几个。

打开手机搜索其实有很多,“导弹之父”钱学森,“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陈景润,“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进入太空的第一个中国人”杨利伟……

你想起了坐地铁时看到的那篇新闻,决定仔细再看看。

在已知的五大核国家中,只有中国拥有世界上仅有30枚可使用的氢弹。因为中国的氢弹是“于敏”型!

氢弹只有2个构型:美国的“泰勒-乌拉姆”(T-U构型)构型和中国的于敏构型。

美国模式不太稳定,制造出后要在短时间用掉,否则容易出事失效。中国的模式稳定性更好,比较安全有效期长。

从原子弹到氢弹:

法国是8年零6个月。

美国是7年零3个月。

英国是4年零7个月。

苏联只用了不到4年。

我国只用了不到3年,2年零8个月。

你被深深的震撼了

在这个国家,在这片土地,有很多沉默的英雄,是你不知道的。

而这位伟大的93岁的国宝级老人,刚刚悄悄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关注度还不及热播宫斗剧和明星八卦。

你曾经说过长大了要当科学家

03

志向

电视里放着搞笑轻松的综艺娱乐和吵吵闹闹的动画片,看到儿子对虚拟的西方英雄崇拜无比,在电脑上玩着打打杀杀的网络游戏,你突然觉得害怕了。

很多年前,你还在儿子这个年龄,老师让大家站起来说说自己的理想。

你记得,好多人的理想都是当”科学家“。那些红红的脸蛋和圆圆的眼睛,充满着自豪和神气。

长大以后,你把这个当成了笑话。

后来,大家的理想变成了当老板、当明星。

再后来,你的理想变得很现实,你对儿子的期望也变得很现实,你觉得这才是真实的生活。

而现在,你突然发现自己错了。这个错,是自私。

没有理想的民族是可悲的。没有理想的后代是迷茫的。

你曾经说过长大了要当科学家

04

找回理想

中国有句老话”志存高远“,人立的志向,一定要是远大的。

古人说,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人的志向立的越小,他其实已经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

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没有错,绝大部分人最后都成为了普通人,过着平凡的日子。

但是,当整个社会、整个国家和民族,都充满以个人的温饱幸福和小确幸为追求的氛围,是多么可怕和可悲啊!

不再有理想,甚至理想中不再有家国情怀,更多的只有个人幸福追求,觉得理想就是假大空,正在成为一个可怕的社会现象。

一个失去志向的民族,是危险的。

你决定告诉儿子,你曾经的理想是做个伟大的科学家;现在,你在一个普通的单位做着普通的工作。

你要儿子明白,理想是美好的、崇高的,做幸福的普通人也很美好。但要先为自己树立远大的志向,为了理想努力自律、奋斗,即使失败了也没有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