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了李广的悲剧和林彪的阵痛,你还会惧怕人工智能取代你吗?

近来,关于人工智能将取代大量岗位,导致大量失业的说法沸沸扬扬。许多人都焦虑不已。

看懂了李广的悲剧和林彪的阵痛,你还会惧怕人工智能取代你吗?

有好些朋友和我提到这个焦虑时,我都和他们分享了“李广难封”和林彪的阵痛的例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历史上,有许多能力超群的人,终究没有取得与他们实力相匹配的成绩。后人论及此时,多抱憾不已。

汉李广,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武艺高强,征战一生,威名远扬。

历来后人也多以李广为良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后人每遇边患,都会想起这位“飞将军”。而在历代帝王给古代名将修庙时,李广也常常位列其中。

可惜的是,他在世之时,征战一生,却斩获不多,无法达到汉朝的封候标准,在最后的漠北之战中,甚至迷途失期,最后含恨自尽而死。

对于自己的际遇,李广自己也疑惑不解,他曾经问过星象学家王朔。王朔和他探讨后,得出的结论是,他曾经杀过降服的羌人,所以折了福气。

那么,我们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美国曾经有过类似的问题。美国在二战时,曾经招募了很多在其他行业表现卓越的人才加入政府,帮助政府加强战时管理。可是效果非常差。

在美国政府进行调查后,得出的结论是,绝大多数人在加入政府后,一直都执着于自己已有的技能,而政府的工作,又必然有他特殊的地方。而这些人,都不愿意从业绩要求出发,重新塑造自己的能力,从而无法发挥出自己的才干来。

因此,德鲁克指出,在时代、岗位变化时,一个管理者,不应该只是思考自己已有的技能和特长,而应该考虑,自己在所在的组织中,如何保持有效性?

看懂了李广的悲剧和林彪的阵痛,你还会惧怕人工智能取代你吗?

不能只仰仗自己已有的技能,而应考虑自己对组织的贡献

这正是李广难封的原因。

我们看看李广的军事生涯,所处的时代。

在李广军事生涯的前期,汉朝和匈奴处于局部冲突的状态。所有的冲突规模都不大,因此,李广的个人勇武,以及临阵经验可以帮助他赢得很多堪称经典的战斗。而李广将军的威名,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树立起来的。

后人最津津乐道的李广将军的一次战斗,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匈奴有勇士,射杀了很多汉军和官员。李广判断这是匈奴中的射雕者,于是带一群勇士出去追杀这群射雕者。在持续追杀后,俘虏了这些射雕者。这时,遇到了匈奴数千军队,大家都很害怕,想要掉头逃走。李广制止了逃跑,反而不慌不忙地坐下来休息。匈奴人以为李广是在诱敌,不敢轻易发起追击。李广还利用个人勇武,射杀了匈奴的一个军官,匈奴人更以为是诱敌了,更不敢发起追击。就这样,李广带领军队走走停停,一直平安回到了自己的地盘。

在这个事例中,李广充分展现了自己的个人勇武和善于料敌的谋略,因此,始终把握着主动,玩弄匈奴大军于鼓掌之间。这时的李广,堪称是世间绝无仅有的良将。

可是,在汉匈全面开战之后,李广却迎来了自己武运的转折点。

看懂了李广的悲剧和林彪的阵痛,你还会惧怕人工智能取代你吗?

李广难封,总是让人唏嘘不已

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战争越来越转为大兵团作战。在这种战争形态中,个人勇武的作用大大降低,军队的组织性、纪律性的作用越来越大。

遗憾的是,李广并没有因为这个变化而调整自己。

事实上,很早就有人指出李广的缺点了。李广治军,身先士卒,爱惜士卒,每次行军时,都安排好了岗哨,让士卒休息得很好。而程不识将军,则是严谨治军,士卒休息时,都要睁着一只眼睛睡觉。因此,当时就有很多人比较过两个风格。所幸的是,在当时,两只军队都还没有吃过亏,因此,在同等业绩的情况下,大家普遍都认为李广的治军风格略好。

问题是,当全面战争爆发,战争的规模越打越大,战争的突发状况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治军不严的后果,就越来越严重了。

千年后的司马光,就曾对这个比较发表过评论“效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灭”。这就是很有道理的一个评论。

可惜的是,李广将军一生都没有调整过这种问题。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在解释他为何迷路失期时,都在强调“校尉无罪”。对于一个领导来说,愿意承担一切责任的勇气,是难得的。但是,对于一个军队来说,如果出了迷路失期这样的问题,还是只有领导一个人出来承担责任,那就有些烂好人领导了。毕竟,当时李广所带的已经不是一支小部队,即使真如太史公所说的没有向导,军中也应该设立相关的职能部门来应对这个不容有失的问题!

李广将军的悲剧,是一个时代变化时,有能力者无法适应变化的悲剧。

而林彪,也曾经经历过这样的阵痛。

林彪,这位和红军共同成长起来的将领,在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后不久,去了苏联疗养。在抗战胜利前后,回到了国内,领导东北解放战争。

可是,林彪回国后,战争的形态已经截然不同了。当年,他可以从容地选择地点伏击,可以从容地大踏步进退。可是,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战争的规模与当年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了。他不但要指挥更大规模的部队,而且,还要考虑重点城市保卫的政治意义。在早期的四平保卫战和后面的撤退中,林彪遭遇了人生中罕见的大失败,以至于手下的将领们都有怨言”喝了几年洋墨水,不会打仗了”。

面对变化,林彪没有自怨自艾,没有像李广将军一样,只去寻找运气上的原因。他观察战斗,反思战术,调整练兵办法,总结出了战术原则和练兵办法。最终,度过了阵痛期,重新成了那个被人信任的指挥官。

这,正是林彪、粟裕,和李广将军的区别。

我并非说林彪、粟裕,比李广将军优秀。但是,我们若有空去看看这些军事家们的文集,就能看到,一个以结果为导向的,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军事家,都是无时无刻不在反思、改进自己的。

当你看到粟裕每天坐在地图前做宅男的时候,你又如何会联想到当年他曾是一个冲锋陷阵的敢死队长?

时代变化了,岗位变化了。不是问题,问题是,你能否始终保持自己对组织的有效性?

看懂了李广的悲剧和林彪的阵痛,你还会惧怕人工智能取代你吗?

战争形态的转变,最优秀的将军都要经历反思、学习来适应变化

从游击战到运动战到攻坚战。人民军队的指挥官和人民军队一起,一课一课的补上,成就了时代最伟大的军队。

同时,我们又发现,在战争形态改变后。林彪、粟裕,在之前战争中的经验,又没有白白积累。

当我们拿着林彪早期的《怎么做好一个师长》和《论短促突击》,与后来的几项战术基本原则比较时,我们会发现,精细管理、细致计算的基本原则和逻辑一直没有变,只是高手学会了怎么把这些原则在新的环境下运用。

当我们看到抗美援朝战争中,后路收到威胁时,志愿军的淡定从容时,我们也意识到,游击战没有白打,我们不必发出”伞兵天然要被包围“的豪言壮语,就能非常适应地在敌人的包围圈里英勇奋战。

今天,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的变化比当年李广将军所面临的问题只会更大。

也许你在报社很多年,积累了很多经验,可是,一转眼,大家都不买报纸了;

也许你在电视台很多年,积累了很多经验,可是,一转眼,大家都不看电视了;

也许你现在的工作好好的,可是,你真的很担心,什么时候一转眼,自己的行当就落伍了。

报社不行了,可是报社出身的咪蒙给助理都开五万的月薪了;电视台的跨年演讲看的人少了,电视台的老油条老罗自己一个人开跨年演讲了。

被替代,是因为失去了对组织的有效性。如果我们能重视自己的有效性,重视自己的贡献,不自怨自艾,更新自己的能力,应该就能无惧人工智能,或者任何新科技对我们的取代了吧。

这是我的看法,欢迎大家拍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