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死後,此人帶領梁山眾兄弟再次造反,為何水滸傳中隻字不提?

在中國封建歷史的進程中,最善良的一類人群莫過於淳樸、憨厚的老對生活的要求很簡單,有吃有住能溫飽足矣。

可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如果當他們發現那些平日高高在上的統治者將他們的生命當成兒戲,緊接而來的就是無窮的憤怒和怨氣,老百姓就會忍無可忍,迫於生計而舉起替天行道的大旗,來反抗殘暴的統治。

宋江死後,此人帶領梁山眾兄弟再次造反,為何水滸傳中隻字不提?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到《水滸傳》,一部蕩氣迴腸的《水滸傳》,給我們生動的刻畫了太多太多栩栩如生的英雄好漢形象,例如逆來順受的老好人林沖,仗義豪爽的提轄魯智深,恩怨分明的打虎英雄武松等等。

他們那種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俠義精神深深的根植在了無數優秀中華兒女的心中,因此,很多人在看這部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著作時,都會被梁山好漢的英雄氣概所折服。

然而,《水滸傳》中卻隱藏了一個天大的秘密,不知道是施耐庵老師的有意為之還是無心之失,那就是在宋江被害後,有一位梁山好漢進行了二次造反,不但打的朝廷軍隊丟盔棄甲,還成功的當了一年多的皇帝,但結局卻異常慘烈。

宋江死後,此人帶領梁山眾兄弟再次造反,為何水滸傳中隻字不提?

眾所周知,雖然《水滸傳》一書多為杜撰而來,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還原了宋朝宋徽宗時期的農民起義情況。

不過最大的不同是,歷史上的宋江並沒有108個兄弟,而是實打實的36頭領而已。

在宋江征討完方臘之後,手下的兄弟確實如同《水滸傳》中所描述的一樣所剩無幾。但是,在這所剩無幾的眾兄弟裡面。卻有一個叫做史斌的英雄人物。

史斌在《水滸傳》中,被塑造成了大名鼎鼎的九紋龍史進。

宋江死後,此人帶領梁山眾兄弟再次造反,為何水滸傳中隻字不提?

當時,史斌被封朝廷分封到了陝西地區,當聽說宋江被昏庸的朝廷毒殺之後,他怒不可遏,當即決定召集昔日舊部舉起替天行道的大旗,進行了轟轟烈烈的二次造反。

與自己的老大宋江的唯唯諾諾不同,史斌在起義的時候已經給斷絕了後路,他認為大丈夫生而在世就應該轟轟烈烈的闖出一番屬於自己的事業。

於是,史斌力排眾議自立為皇帝,以此彰顯了自己與大宋王朝分庭抗禮的決心和勇氣。

雖然,宋朝政府多次派遣大軍前往陝西進行征剿,卻都無一例外的鎩羽而歸,被史斌打的丟盔棄甲。然而,不久之後,由於宋朝北方的鄰居大金不斷蠶食宋朝的疆界,妄圖滅亡宋朝。

在金朝滅亡了北宋之後,史斌決定放棄與宋軍的對抗,轉而集中兵力抗擊來勢洶洶的金兵。

不料,在應天登基稱帝之後的趙構,卻秉持了一個“寧予友邦不予家奴”的齷蹉思想。就在史斌帶領全部兵力在前方和入侵者金軍進行拼死鏖戰之際,趙構卻暗中調派南宋涇源大軍主力繞過天水突襲史斌,最終史斌在宋軍和金軍的南北夾擊之下兵敗被俘,被押回了京城。

宋高宗趙構當著文武百官的面,怒斥史斌背信棄義,並宣佈對史斌處以凌遲之刑。

宋江死後,此人帶領梁山眾兄弟再次造反,為何水滸傳中隻字不提?

雖然史斌被凌遲處死,但是史斌最起碼是敢作敢為、轟轟烈烈的男子漢,為自己在這渾濁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