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子年味消亡史

大家好,今天是大年初五,聚會、聚餐基本告以段落,雖然公司還在放假,但小編終於能夠坐下來認認真真寫些東西了。

今年是我們廬山市區全面禁燃的頭一年。今年過年的聚會上,大家有一個很重要的話題:現在過年,越來越沒有年味了。的確,聽覺是人類重要的感官,一下子身邊少了噼裡啪啦的鞭炮聲,人人都會覺得過年少了點什麼

星子年味消亡史
儀式

是咱們中國人最有儀式感的節日。

星子年味消亡史
小年

我小的時候,每年臘月二十四的農曆小年,我奶奶都要完成一個很重要的儀式。她會特意找來幾根幹禾杆揉成一團,然後在家中孩子們嘴巴上擦一擦,一邊擦還要一邊假裝罵幾句:屁股嘴!

在奶奶的心中,過年的晉氣是必須重視的。要是小孩在過年時候說了什麼不吉祥的話,這個儀式完成以後就會“壞的不靈好的靈”,孩子們童言無忌說錯了話也會無傷大雅了。

大年

臘月裡我們星子人還有一次過年,叫“完大年福”(星子話諧音)。各家各姓完大年福的日子是不同的。我們家比較特別,因為我們家是臘月二十九凌晨完大年福。

我父親跟我說,完大年福的時間是根據當時家族的老太公到家的時間來定的,我們家的太公是凌晨到的家,所以我們家的年飯要在早上吃。父親小時候,為了準備大年福的年飯,奶奶要一夜不睡覺,做好飯以後把孩子們從被窩裡喊起來吃年飯,吃完年飯時外面的天都還沒亮···

我小時候趕上吃過幾次早上的年飯,不過因為當時我太小,已然沒有了記憶。不過可以想象,寒冬臘月裡整個村子的婦女都要通宵準備年飯,大人把小孩們從被窩裡拉起來,凌晨四五點鐘噼裡啪啦放鞭炮、吃年飯,這樣的儀式的確很有“年味”,不過也是一中很辛苦的傳統。後來隨著人們觀念的改變。改革就出現了:有人帶頭把吃年飯的時間改成了晚上,此舉得到很多人的響應。

聽說鄉下老家還有一些人家保留著早上吃年飯的傳統,不過我們現在還想體驗一次這種充滿儀式感的過年,恐怕已經很難了。

盼望

小時候的我們總覺得過年才是最開心的日子,身邊的小夥伴同樣最巴望的就是過年。因為過年不但有好吃好喝,還能換上一套新衣裳,正月裡小夥伴們還能比比誰得的壓歲錢最多。可以說那個時候,我們充滿了對“過年”的期待。

大家的記憶應該都是明晰的,畢竟很多人小時候是這樣的:一大家子人都會圍著桌子吃異常豐盛的一桌飯,初一早上全身上下換上新衣,拜完祖宗以後跟著大人們走街串巷去給親戚朋友拜年

。讓我們這代人記憶深刻的,就更不要說過年玩爆竹了,從“地雞婆的”到“沖天鑽”,再到手持燃放的“夜明珠”,相信此時在讀這篇文章的讀者當中,有很多人充滿了玩爆竹的記憶吧。

星子年味消亡史

所以說感官上講,很多人感嘆“年味沒了”是確確實實的,是大家切身感受出來的。

星子年味消亡史

以上說了那麼些,不論是年夜飯的豐盛美味,還是過年穿上的新衣服,或是走街串巷去拜年,這些“年味”的“消亡”都指向於物質和媒介的豐富:

以前過年才有的大魚大肉,今天你隨時隨地找個館子就可以吃得到;以前正月頭幾天,星子街上沒有開門營業的店家,現在初一早上開門營業的商家比比皆是;多年以前我們過年才有一身新衣,今天隨便動動手指,網購的新衣服就會送進家門;以前走街串巷去拜年,現在發個短信、打個電話或者拍個視頻全都搞定。

人們感覺“年味”的消亡,不是因為物質和媒介豐富了,而是對於它們貧乏年代那種年味的懷念。“年味的消亡”本來就是個偽命題,我們不能總停留在憶苦思甜裡,勞動奮鬥了這麼幾十年,不就是為了過上今天這樣的日子嗎?

路途

大家知道,有一箇中國特色名詞叫“春運”。“回家過年”這四個字的感召,讓中國每年都會體驗一次全世界其他國家都不曾有的“全民交通壓力測試”。05年時,小編買了一張站票從上海坐火車回家過年。還記得那個時候在火車上,不說想要上個廁所,就連轉個身都難,座位底下甚至行李架上都躺了人···

星子年味消亡史

從春運的體量來看,中國人的年味不僅絲毫沒有減淡,甚至還變濃了:高鐵、飛機、公路、自駕……一切你能想到的交通方式都在這一刻被動員起來,確保全國人民都安全地返鄉過年。以前經濟不寬裕、交通不是這麼便捷的時候,星子人回家過一年,需要付出的比現在多得多。現在每年一到過年,星子的街道上就出現堵車,不正是證明了很多星子人在外面都購置了自己的私家車,一到過年,他們開著自己的車回家過年來了···

休息

很多外出打拼的星子人都在感嘆大城市裡生活壓力大。但在過年的這段時間裡,一切都停下來了。這段時間裡不光你可以停下工作,就連你的供應商、甲方、經銷商等等部門都停工了。大家一起休息了。

星子年味消亡史

可以湊成一週法定假日的節日還有國慶節,可是國慶節很多人是無法真正停下手頭工作的,但過年你就可以放下手上的工作,單純的休息。這種徹底的休息和忙裡偷閒是不同的。一方面是街上店鋪關了,另外一方面,大家都休息了,你可以盡情的和家人朋友們聚會、休閒娛樂。

從這一點說,過年依舊是我們中國人最重大的節日,也是最盼望的日子。

春晚

1983年才第一舉辦的春晚,它的黃金時代一定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小時候

在那個獲取信息渠道稀少、接觸到的文化娛樂消費品匱乏的年代裡,每年的春節聯歡晚會都被廣大群眾寄予厚望,並且成就了無數的經典。

趙本山和宋丹丹的小品;馮鞏和牛群的相聲;陳佩斯和朱時茂的經典包袱:“你這濃眉大眼的傢伙也叛變革命了”;趙麗蓉老師的“宮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每年的春晚,寄託了國人春節的期盼是重要文化食糧,它走過了三十多年。到今天我們發現它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也在逐漸被如今多元化的娛樂方式所沖淡。

星子年味消亡史

可其實並春晚沒變,而且它的水平越來越高、創意越來越好。沖淡它的,是文化消費市場的多元化和人們文化娛樂方式的轉變。文化市場本就應該是千人千面的,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和討厭的東西。就像我寫文章,怎麼能大家都喜歡呢?縱使春晚再精彩,有些年輕人不喜歡看也是正常的。

年味跟春晚一樣,從物質和媒介匱乏時代進步到物質和媒介豐富的時代,我們終將會迎來“越來越淡”的未來。

星子年味消亡史

我不是知道是不是因為禁燃,突然勾起了大家對“年味”的回憶。有人說年味淡了,是因為生活壓力大了、儀式感少了。但我認為過年本身的意義就是親情和團圓對於我們的一種感召。只要這種感召存在,年味就沒有變淡。

年味可以體現在:

全家團圓的歡聚一談的喜樂氣氛;

晚輩孝敬長輩圍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

媽媽忙前忙後做的一頓年夜飯;

大家見面都說新年好的友好感覺;

家家戶戶都貼上喜慶對聯迎接新春,慶祝新的開始的祈願;

滿大街掛滿了紅燈籠、中國結充滿祝福話語的那種氛圍……

星子年味消亡史

今年的年味,你覺得“年味”淡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