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第一個“三寸不爛之舌”指的是誰?

三寸不爛之舌 ,形容能說會道,善於辭令的口才。

一說到這個詞,大家都會想到《鐵齒銅牙紀曉嵐》中的紀曉嵐,但是“三寸不爛之舌”出自《史記·平原君虞列傳》。

“平原君已定從而歸,歸至於趙,曰:‘勝不敢復相士。勝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數,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於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勝不敢復相士。’遂以為上客。”

故事是這樣的——

公元前257年,秦軍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請求援兵,同時締結聯合抗秦的盟約。平原君決定帶20個文武雙全的勇士同去,但挑來挑去,還缺一個人。後來,一個名叫毛遂的門客自己推薦自己。平原君平時對他毫無印象,考問了一番後,勉強同意他前去。

貌不驚人的毛遂,其實是個能言善辯的人。

平原君與楚平王會談那天,兩人從早晨一直談到中午,還未談出結果。19個門客十分焦急,毛遂便自告奮勇上殿去看看情況。毛遂按著劍從容不迫地走上了臺階。”楚王瞧不起他,要他退下去,他卻紫握劍柄,大步走到楚王面前說:“大王敢當著我主人的面對我如此無禮,不過是倚仗楚軍人多勢眾罷了。但現在您跟我距離不到十步,大王的性命掌握在我手裡,楚軍再多也沒有用。

接著,毛遂義正詞嚴地從歷史到現實分析了楚趙兩國的關係……說明趙國派使臣來締約聯合抗秦,乃是為了救助楚國,而不只是為了趙國自己。

楚王覺得毛遂說得有理,就與平原君一起舉行了締約儀式。這樣,聯合抗秦的大事圓滿辦成。

平原君帶一行人回到趙國後,和人談起毛遂這次的功勞,感慨萬分他說:“我今後再也不敢談論識別人才的事了。我識別過的人才,多達上千人,少說也有幾百人。自以為天下真有本事的人都逃不過我的眼睛,但卻偏偏沒有識別出毛遂先生的才幹,毛先生一到楚國,就使趙國的地位重於九鼎。毛先生對楚國的那一席話,勝過了百萬雄師!”

從此,毛遂受到了平原君的重用,被奉為上賓。








本文選自網絡,內容僅作公益分享,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