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位資源競爭力:新一代商業綜合體的必爭之地

车位资源竞争力:新一代商业综合体的必争之地

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注我們

车位资源竞争力:新一代商业综合体的必争之地
车位资源竞争力:新一代商业综合体的必争之地

隨著汽車保有量的逐年攀升,停車場已經變成商業綜合體的標配。而車位充足、且能給消費者帶來良好體驗的智能停車場,已經成為了衡量一家商業綜合體是否具備圈粉實力的證明,也是新一代商業綜合體的兵家必爭之地。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升級,人們的消費觀念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商場單一的產業結構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近年來,一大批傳統零售商場因客源銳減、經營難以為繼而關門大吉的新聞屢見不鮮,而此前發生在泉州傳統零售商場的關店潮引起業界廣泛關注。

究其原因,不難發現,除了商業體本身產業結構單一外,無停車場,或停車場無充足停車位、車位小、管理不規範、停車困難、存取車所用時間久等因素,均成為導致傳統商場關門大吉的關鍵原因。

同樣是商業綜合體,有人頭攢動、客流量巨大的熱門商場,也有除了工作人員和商家外,少有人問津的商場,這又是為何?

據相關行業從業人員長期統計發現,一個商業綜合體的繁榮程度和停車位是息息相關的,擁有更多車位、且停車更方便、省時的停車場,能讓消費者的心情更愉悅,從而帶來更好的購物體驗,為商場所貢獻的營業額也更高且越高端的商業綜合體,相關性越強

由此可見,停車場對商場的重要程度可見一斑,而停車場的規模、規劃、管理也成為影響商場經營成敗的至關重要的因素。

據公安部統計,截至2018年年底,全國汽車保有量達2.4億輛,比2017年增加2285萬輛,增長10.51%,且有8個城市的汽車保有量超過300萬。

面對如此龐大的汽車保有量,現有的車位資源遠遠不夠,所以部分新建建築往往車位配建指標要求高,現有場地一般無法滿足如此巨大的車位需求;即便可以滿足,也會佔用大面積地面空間,從而擠佔商業綜合體原本可作為商業空間的區域,不僅降低空間利用率,還會影響商場的營業額。

也有一些位於老商圈的商業綜合體,修建年代早,時間久,根本無車位供給或停車位配比嚴重不足,即便他們想通過改造增加車位數量,卻礙於地面空間所剩無幾而無法實現。當簡易類機械車位首次進入市場時,人們以為迎來了解決停車難的曙光。部分商場率先引進該類設備,試用後卻發現該類機械車位不僅智能化程度低、用戶體驗差,且利用率低,更有甚者,由於其使用效果差而在商場被收購時被列為負資產。

在高樓林立、建築如此密集的當代社會,地面資源匱乏,無地可停也無地可建。在嘗試了各種方式增加車位均無果後,人們開始嘗試向地下要空間,而隨之興起的地下智能立體車庫,也成為了地面資源稀缺的現代人應對停車難的特殊解決方案。

雖然地下智能立體車庫也仍有部分缺陷待完善,但其空間利用率高,單車位所佔空間體積為60-90m³,約為傳統自走車庫的50%,且智能化程度高,可有效節約空間,增大商業空間佔比,還能提高用戶的停車體驗度。這些巨大優勢,給商家提供了一條新的停車難解決之道。

1

地下智能立體車庫的優勢

時下高強度的工作壓力和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使得每個人都步履匆匆,吃飯要吃快餐;出行要選高鐵;快遞要順風而送,力求當日即達;就連好不容易放鬆一下,看集電視劇也要選擇高倍速加快進。當代人能快就不選慢,能快一點,就再快一點,娛樂放鬆的追求尚且如此,何況停車乎?當然是時間珍貴,能省則省!

而在追求高效快捷的同時,空間利用率也至關重要。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保證充足停車位的同時,將更多的空間留給商業用途?地下智能立體車庫可以滿足上述全部需求。

這種可建於商業綜合體地面下方的智能立體車庫,可實現一鍵存取車輛。消費者只需將車輛停放至出入口指定位置,按下相應按鈕後,系統會自動將車輛存入車庫;而在購物即將結束時,提前在APP上進行預約取車,系統就會按手機定位所在的地理位置推算出消費者到達取車地點的大概時間,並提前將車輛取出。與平面車位和智能化較低的升降橫移車位相比,更方便快捷,用戶體驗更佳。

车位资源竞争力:新一代商业综合体的必争之地

對於商家而言,地下智能立體車庫不僅能夠為商業綜合體提供充足的停車位,而且和常規的自走車庫相比,由於其單車位所佔空間體積顯著減小,在提供同等數量的停車位時,其所需的佔地面積也明顯較小,這樣就可以

將更多的面積節約下來用於商業,提高營業額

對於消費者而言,能讓消費者不再飽受逛商場卻找不到車位的痛苦,還能減少存車過程中繞行找車位和存車後在車庫內步行折返所消耗的時間,真正的為消費者減少無謂的時間浪費。

很多消費者在驅車去商場購物停放車輛時,都會面臨所剩的車位位置角度不佳、車位較小,而多次停車才能完成停車操作;更有車技不佳的女士,多次停放也無法完成停車,無奈只能低聲下氣求助於人。幾次下來,勢必會影響消費者的購物體驗,讓消費者不願再來這家商場。但若商場具有智能立體車庫,則可以輕鬆解決上述問題,消費者停車耗時短,車主也無須擔心不好停車,只需一鍵操作,就能實現一站式停車,幫消費者解決逛商場的停車煩惱。

不要小瞧逛商場前停車這件小事,若一家商業綜合體能真正做到停車方便、快捷,那人們驅車路過或在附近辦事、等人時,也會願意在這裡停下車隨意逛逛,而這種本無特定消費目的的隨意逛逛,勢必會一定程度的刺激消費,增加商場的營業額。

在這個商圈遍地開花、處處倡導以人為本的年代,商家只有真正注重消費者感受,用心感受消費者感受,用心滿足消費者需求,才能提升消費者購物體驗,贏得消費者的青睞,在激烈的“商戰”中脫穎而出,有效提升商場的商業活力。

2

商業與停車相結合

打造智慧停車綜合體

井筒式智能立體車庫

現今為了爭取更大的客流量,商業綜合體的選址一般都會挑選核心商業區、多條地鐵線路或交通線路交匯處。這些區域通常人流量巨大,停車需求較多,但因地理位置原因,通常建築密集、地面空間匱乏,受採光、通風、景觀、消防等限制很難增設地上車位。在此種地面空間匱乏,需儘可能節約地面佔地的情況下,可選擇僅在地面設置出入口,且出入口佔地面積較小的井筒式智能地下立體汽車庫。

车位资源竞争力:新一代商业综合体的必争之地

這種井筒式智能地下立體汽車庫,單車庫佔地面積僅為3個車位,約60平米,空間利用率提高10倍以上。可在建設商業綜合體時,配建此類車庫,或在無車位或車位不足,且地面空間略有富餘的已建商業綜合體附近,加建此類智能車庫,該類車庫可極大提高地面空間利用率。此外,該方法可解決上述施工場地受限、大型設備無法進入、噪音揚塵等控制要求高等重要難題

地下智能自行車庫

在倡導綠色出行的當代,P+R系統備受青睞。因此,在靠近地鐵線路交匯處的商業綜合體門口,經常散亂堆放著大量共享單車,在進入商場的必經之路上既阻礙消費者通行,又影響美觀。但若在商業綜合體周邊配建或加建智能自行車庫,則可有效解決此問題。

這種智能車庫佔地面積僅6.8平方米,分為地面和地下兩部分,可根據需要容納200-300輛單車。

车位资源竞争力:新一代商业综合体的必争之地

在成都地鐵2號線牛市口地鐵站A2口,就有這樣一座地下智能自行車庫。其地面出入口為一座外形精緻的小亭子,而地下部分是圓筒形的混凝土結構,其淨深為9.6米,直徑8米,平面面積50餘平方米,共可容納224輛單車。若這些單車全部擺放在地面,則需佔地300-400平方米。

該智能車庫僅可存放摩拜單車、OFO、青桔單車、哈羅單車4類品牌共享單車,基本覆蓋成都街頭較為主要的共享單車品牌,存取方式和智能汽車庫相同,只需刷卡或在LED屏幕上按要求操作,即可完成一鍵存取。其存車間隔時間為5~12秒,取車間隔時間為8~15秒,存取操作方便。不到半分鐘即可完成存取操作,方便快捷。

车位资源竞争力:新一代商业综合体的必争之地车位资源竞争力:新一代商业综合体的必争之地

3

老商圈的停車難解決之道

90後的張先生上週開車去簋街吃飯,在附近繞了好幾圈也沒找到車位,最後好不容易在距商場2公里的地方找到個空車位,等終於把車停好了,再急急忙忙跑老遠回到飯店時,一個小時都快過去了,朋友都快吃完了。

不要小瞧這些消費者所遇到的小事,往往是這些小事的累積,拉低了消費者的購物體驗,一旦有過幾次不開心的停車經歷,消費者可能就不太願意再來這家商場了。但同樣,如果累積多次愉快的停車經歷,也會提升消費者的感受,從而在累積大批固定客流量的同時,吸引新的客流。

已建多年的商場,認識到了停車場的重要性,卻因周圍寸土寸金、無地可用,而無法增建井筒式智能立體車庫,怎麼辦?

針對這種情況,停車行業的探索者北京中巖智泊提出了具體的解決辦法——暗挖增擴式、地下增層式和路下隧道式地下智能立體車庫。

暗挖增擴式智能立體車庫

暗挖增擴式智能立體車庫,適用於既有建築物間距小、局部有地面建築、周圍地下環境複雜、且可用地面下方有重要地下管道或線路而不便開挖等情況。此外,若商場四周雖有部分狹小空地,但已佈置為綠化帶、雕像、噴泉水池等必須保留的上部結構時,也可以採用增建暗挖增擴式智能立體車庫的方法。

车位资源竞争力:新一代商业综合体的必争之地

該方法可避免施工對上部結構和管道的破壞,在減少經濟損失的同時,為商場提供更多的停車位;且該方法地面開挖作業面較小,施工擾動小,小部分圍擋後上部商場依舊可以正常營業。

地下增層式智能立體車庫

地下增層式智能立體車庫,適用於地面既有建築密集、無較大空地,且上部建築不可拆除的情況,此種情況可充分利用建築物下方的地下空間,在商場所在的地面下方或其已有地下室的下方,利用託換樁等地下增層方法在地下修建智能立體停車庫。

此前,韓國首爾清潭洞一處高19層的公寓因車位不足急需擴充,但附近建築密集且不可拆除,於是選擇利用地下增層法,在原有的兩層地下室下方加建一層,用於供住戶停車使用。與此同時,業主還想擴大建築使用面積,便在地下增層的同時,在原有建築的外側水平擴建出部分空間作為陽臺,供住戶觀景或作為生活空間使用;且在公寓最頂層加建一層,令原有19層的公寓變為20層,不僅解決了車位緊缺的問題,還極大程度地拓寬了住戶的生活空間,提高空間利用率。改造後的公寓因其居住環境明顯改善,售價提高了近一倍。

车位资源竞争力:新一代商业综合体的必争之地
车位资源竞争力:新一代商业综合体的必争之地

地下增層式智能立體車庫,不僅能有效利用商業綜合體下方的地面空間,充分提升空間利用率,還能在不影響商場正常營業的前提下,為商場提供更多的停車位,讓消費者可快速、方便的存取車輛。

路下隧道式智能立體車庫

路下隧道式智能立體車庫適用於商業綜合體四周無地可建,且其地面下方也已被作為大型超市等充分利用,無法在原有建築下方加建時,可選擇將距商場最近的現有道路空間轉換為可用的停車資源,在已有道路下方加建路下隧道式智能立體車庫。

车位资源竞争力:新一代商业综合体的必争之地

路下隧道式智能立體車庫可利用路內停車的方式大大縮短消費者下車後步行抵達臨街商場的距離,並可通過地下通道方式與商場直接連通,讓消費者停車後直接進入商場。

4

停車位

本身就是優質資產

美國作為汽車保有量最大的國家,把停車位看的很重要。不少美國人在賣房的時候,都會把房屋帶有停車位作為重要條件告知買家,而買家也會把是否具有停車位作為買房的重要考量標準。美國政府也會把無法修復的破舊建築拆除,改建為停車場,以此緩解停車壓力,其高價的停車費也很快將政府投建停車位的建設資金回收。

车位资源竞争力:新一代商业综合体的必争之地

而國內有些停車位配建不足的老舊小區,停車位也一位難求,幾十萬一個的天價車位還要排隊購買,供不應求。

調查統計發現,因電商的蓬勃發展,目前大部分商業綜合體的營業額均有下滑趨勢,但配備停車場的商業綜合體,在營業額受電商衝擊的同時,停車場收益卻節節攀高,日進斗金。

這足以見得,在停車位稀缺的當代,停車位本身就是優質資產。

面對停車市場的巨大潛力,不少新建的商業綜合體都配備了充足停車位。近期,在揚州西區新建的商業綜合體——五彩世界,就配建了足足4層的大規模地下停車場,而其商業綜合體的商業部分也僅5層而已。

5

多業態共存

停車場創收新方式

在一些停車需求較大,但停車位配比嚴重不足的區域,可能需要政府規劃建設大量停車位。但大規模建設往往會導致政府財政負擔過重,此時政府可廣泛吸納社會資本,雙方合作,互惠互利。

政府提供規劃用地,社會資本出資投建,雙方自主協商並簽訂協議,前期經營收益主要用於回收投資,後期雙方按協議分配,超過規定年限後,政府收回資產。這樣不僅可以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對於社會投資建設主體來說,通過其專業化的運營取得不錯的收益。

而與商業綜合體配建的智能停車場,商家除了獲取停車收益外,還可以利用停車行業的相關周邊和商場每日巨大的停車流量,開展停車產業經營服務的多種商業模式。例如在停車場內加設汽車維修、洗車、汽車美容、寵物寄存、代客泊車、移動加油、電動類汽車充電/換電等店面。此外,還可充分開發停車場廣告、二手車交易等多種商業模式,打造多業態共存的停車場,從而擴大停車場收益產業鏈。

不要擔心這樣是否符合相關規定,近年來停車產業的飛速發展,使得國家相繼出臺大量鼓勵政策。

在2015年由國家發改委聯合相關部門出臺的《關於加強城市停車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中,就提出鼓勵“創新投融資模式”,鼓勵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允許在不改變土地用途和使用權人的前提下將部分建築面積用作便民商業服務設施,收益用於彌補停車設施建設和運營資金不足。

為了增加商業綜合體的停車收益,讓投建者儘早收回投資,還可採用錯時停車收費,停車高峰時和停車低峰時採用槓桿式收費等。在工作日時,將商場的停車位租用給附近停車位不足的寫字樓或政府部門使用;在夜間,可將停車位租用給附近小區找不到車位的居民使用,以此增加停車場收入。

隨著汽車保有量的逐年攀升,停車位已經成為了真正的稀缺資源,停車場已經變成商業綜合體的標配。而車位充足、且能給消費者帶來良好體驗的智能停車場,已經成為了衡量一家商業綜合體是否具備圈粉實力的證明,也是新一代商業綜合體的兵家必爭之地!

轉自:商業與地產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內容僅供交流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